“1995年1月1日开始筹备,7月29日(我生日那天)开拍,一直拍到12月21日停机。”
“王将军不懂雅乐不必惭愧,粗人也可附庸风雅,耳贴琴弦用心领悟,便可听到天籁之音。”——《秦颂》台词
关于《秦颂》的细节,周晓文至今未忘,对答如流之时神采奕奕。去年贺岁档,《赵氏孤儿》和《让子弹飞》同月上映,葛优和姜文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其实早在1996年,周晓文已经让他们穿越千年,以高渐离和秦王嬴政的身份,手执古琴和权杖,拉开了中国商业电影的序幕。
1954年出生的周晓文,已经年近花甲,打扮简单。如果走在路上,你完全想不到这是曾经名噪一时的电影导演,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东方之子》各种电视节目一亮相,连我这样幕后的人出去逛商场都有问题”。30多岁时已经在国际和国内各大电影节收获颇丰,1995年41岁的周晓文开拍《秦颂》,《阳光灿烂的日子》和《活着》是那两年中国最火的两部电影,姜文和葛优也是当然的风云人物,这样的两人齐聚自己麾下,那种意气风发至今还留存在周晓文的谈吐之间。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颂》让周晓文登上了事业的顶峰,但也旋即坠入深谷。《秦颂》当年上映之后,曾掀起一阵小股热潮,姜文和葛优同台赚足眼球,但可惜的是《秦颂》在国内上映五天后即被禁演,背后的真实原因让周晓文哭笑不得。《关于爱的故事》送审之后,给他的删改意见是“从剧本第二页第三行删至第三页第九行”,毫无回旋余地让他“重拾自我”的故事仅仅剩下40分钟的镜头,于是他“伤心”地离开了。
“电影是浓缩的精华,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
从《秦颂》到《百合》,15年间没有电影和观众见面,周晓文的言谈中充满着期待。电影在他看来是“浓缩的精华,我很享受这样的过程”。虽然在《秦颂》之后有大批的朋友找他帮忙拍电视剧,尤其是古装电视剧,不管是被金庸迷广泛认可的由胡军、林志颖、刘亦菲等主演的《天龙八部》,还是自己一直想拍的《吕不韦传奇》,或者是赵文瑄、范冰冰主演的《大唐芙蓉园》,周晓文的创作都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准的之上,但他的内心一直还在想念着电影。
周晓文坦言,自己对于中国历史,特别是先秦历史的熟知还是要归功于《秦颂》,他和芦苇了两人自1989年就开始了筹备工作,在翻阅了各种史书和野史之后,经过两人火花的碰撞,嬴政和高渐离两个发小的传奇故事也随之应运而生。筹备《秦颂》之时,不管是前期的剧本创作,还是随后的实景拍摄,都消耗了超负荷的精力,甚至在拍摄后期,自己每天是顶着不间断的头疼熬过来的。
《秦颂》是不幸的,上映短短几天即被禁映;但同时也是幸运的,如若放在当下,很有可能泯然于商业电影的滚滚洪流之中被加速遗忘。对于现在的电影环境,周晓文表示很多大片禁不起推敲,缺乏严谨的艺术创作。
谈及艺术创作,周晓文在这十几年间无时不刻都想念着电影,拍电影在他看来不仅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过瘾的感觉。相比之下,拍电视剧填充、纪录的感觉更多一些。大银幕的魅力小荧屏是再怎么也无法比拟的,虽然有着“惨痛的教训”,十五年后,周晓文还是回来了。
“我是用镜头,平等的视角讲述一个交杂的命运”
几年前,一则网络新闻引起了周晓文的关注,在沿海发达城市特别是打工者众多的城市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未婚妈妈,而她们每个人身上都饱含着一个关于生活的悲惨故事。随后,周晓文深入广州、深圳等地深入调查。在收集了众多素材之后,才有了现在这部即将上映的《百合》。
周晓文坦言,先秦历史和当下的社会,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两个极端。先秦历史是自己多年苦读的结果,而当下社会是自己和每一个人都能随时感知的。“百合”这个人物身上的不幸遭遇虽然是艺术加工的结果,但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下社会的某些现实。而影片中所出现的角色都无一例外地被加上了悲剧的色彩,在某个时刻或许是强者,但从最终的命运看来,皆是Loser。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影片的英文名LOST,寓意深长。
《百合》中的作家刘楠,周晓文设置这个角色的时候,投射了自己很多的影子在她身上。从听取故事的“捕猎者”到付诸行动的“关爱者”,刘楠的身份和周晓文非常相似:周晓文从一个好奇者变成一个同情者,并希望通过这部电影让更多的人能给予身边需要关心的人更多的帮助。
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周晓文作为一名经历文革的北京爷们,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盲目、狂热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就只有两本书可读,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毛主席语录》。那时候毛主席在大家心目中就是神,只要中苏大战爆发,我肯定会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这一幕和《阳关灿烂的日子》非常相似,当年满怀梦想的16属岁青年却在读了几本“禁书”被感动了,《复活》中的马斯洛娃和列赫留多夫的爱情让他看到了“整齐”生活的另一面。
反观当下,周晓文发觉在大多数人平淡生活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他也十分想用自己的电影来帮助这些人,就像片中的作家刘楠一样,付诸行动才是最有效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