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伦:大师远去 音容笑貌依然清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9:40  中国音乐报

  本期人物:李德伦

  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毕业于上海音乐专科学校。曾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教员,华北人民文工团音乐部副主任、指挥。建国后,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中央实验歌剧院指挥。1953年入苏联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学习。1957年回国,历任中央乐团交响乐队指挥、艺术指导、副团长,北京交响乐团指挥,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二、三届理事和第四届副主席。曾在苏联国家交响乐团、列宁格勒交响乐团、捷克斯洛伐克交响乐团以及歌剧《蝴蝶夫人》的演出中担任指挥。

  做客嘉宾:李鹿(李德伦长女)

  父亲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

  大师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音容笑貌依然是那么的清晰。

  也许在女儿的眼中,父亲只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但是在所有热爱音乐的人心目中,他的形象永远会被世人铭记。

  “父亲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就是普及音乐。”透着碧螺春的茶香,李鹿若有所思的对我说。是啊,大师将他唯一的职业做了一辈子,大到万人礼堂,小到几十个人、几个人的教室,他都在不厌其烦的讲述,讲述交响乐对一个人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讲述交响乐对一个民族来说有多重要。如今,当我们找到中山音乐堂里那个印刻有“李德伦专座”的字眼时(好像没有这个专座),真想发自肺腑的跟天堂里的大师说一声:您一辈子所做的努力没有白费,如今的交响乐已经扎根中国了!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换言之,一个人做一件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将一件事做好。如果没有那么多的蹉跎岁月,没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大师将不会留下那么多的遗憾。

  谭利华是我们家中的一员

  多少年前,在大师的身边始终跟着一位年轻人,父子一般年龄的差距,每次演出回来,在大师家中的饭桌上,始终能看到这位年轻人在仔细聆听着大师的指点与讲述。多少年后,这位年轻人成了北京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他的名字叫谭利华。

  “有一次,我奶奶得病了,就是谭利华从家中背起奶奶一直跑到医院的5楼病房。他已经成了我们家中的一员。他年龄比我小,应该算是我的弟弟。”如今,师傅走了,徒弟心中少了一只宽阔的臂膀,遇到问题我该去找谁请教?再也听不见饭桌那边的那位老人的谆谆教导,再也不能帮师傅他老人家拿包了!也许在谭利华的心中,每隔一段时间去师傅家中坐坐才能化解自己对老人家的思念,因为那个家他曾经是如此的熟悉,屋子中间的钢琴,阳台上的盆花,墙上师傅的书法······一切还依然如故。

  “父亲在世的时候,一场音乐会,经常是谭利华指挥上半场,父亲指挥下半场。”多少年前的谭利华在指挥台上镇定自若,因为背后有自己的师傅,有了他,就有了一片天;多少年后,谭利华在指挥台上依然镇定自若,因为师傅在天堂在默默地关注着他,心中这片天依然还在。

  “谭利华对父亲非常崇敬,当初谭利华已经决定去国外深造了,甚至连签证都办下来了。当时父亲对他说了一句语重心长的话:‘祖国现在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你去国外算是锦上添花,留下便是雪中送炭了,希望你能留下。’结果谭利华听了父亲的话,决定留在中国。”也许,只有父亲的话才具有如此的份量;也许,对父亲才能如此言听计从。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闻排行】【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