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常客、大提琴演奏家麦斯基在激情演绎
随着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克里斯托夫-艾森巴赫的指挥棒在空中一挥,第六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的乐章在北德交响乐团气势恢弘的演奏中结束,艾森巴赫和钢琴家西蒙.巴托精湛的演绎为本届音乐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首18天的音乐历程,本届音乐节虽然与以往相比规模有所缩小,但是由于主办者的精心设计,不仅高潮迭起,在艺术上和形式上也很有可圈可点之处。
依旧保持艺术上的高水准
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音乐节是音乐爱好者们欣赏高水准古典音乐的最好时机。但由于今年的规模小于往年,不少人以为艺术水准可能会有所降低。然而,18天下来,不仅艺术质量没有降低,反而在高潮迭起中让观众感到“天外还有更美丽的天”。
在开幕式上与中国爱乐乐团合作的两位青年演奏家让北京观众看到了国际乐坛当代青年一代的高水准。激情似火是开幕式两位音乐家给观众留下的深刻印象。著名小提琴大师克莱默的表演在保利剧院刮起了音乐节的又一次“旋风”,其演绎作品之宽泛,让北京音乐爱好者大开眼界。让观众更为惊喜的是凤凰剧院的演出,原以为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不来会造成很大的遗憾,但凤凰剧院的两场音乐会让北京观众同样了解了意大利歌剧的真正意义。而昨晚艾森巴赫带领北德广播交响乐团又为观众奏响精彩的“末乐章”。北京国际音乐节不见得非要有多大的规模,只
要主办者的精心组织,艺术家的真情奉献,依然能够保持高水准。
现代作品受到格外的关注
从开幕式上拉腊演奏的小提琴作品《红色小提琴恰空舞曲》开始,本届音乐节观众对现代音乐作品的关注是特别的,这也成为今年音乐节的一个不小的亮点。
最让人感到兴奋的是郭文景的歌剧《夜宴》和《狂人日记》的上演。且不说这两部歌剧在音乐上的成就,仅从能够第一次在北京舞台演出中国当代作曲家的现代室内歌剧作品这一点来说,音乐节为丰富北京舞台歌剧样式和推广中国作曲家歌剧作品在国内演出上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音乐节观众对现代音乐的关注,说明我国观众音乐欣赏观念正在随着国际乐坛的潮流而发展,北京观众欣赏眼界的不断开阔,欣赏素质的不断提高,也为今后的北京音乐演出市场提出了新的课题。
音乐节让观众期待明年
记者在采访现场发现,观众对此届音乐节的关注比往年有所提高,以往是发烧友和音乐专业人士居多,而今年的观众中又增加了不少“新面孔”,但也有些场次由于是团体购票,使得某些演出形成剧院门口演出票紧张,而在开演后剧院内还有空座位的现象。据了解,由于团体购票的指向性不是很明确,作为单位发票的观众,如果不喜欢音乐就不会珍惜得到的国际音乐节的演出票,而没有拿到票的音乐爱好者却进不了剧院。其实,这是北京演出市场的老问题。如何让音乐节所有的票都能够真正到喜爱音乐的观众手中,这是音乐爱好者的期待,也是音乐节票务工作今后需要探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