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这个小型的告别仪式,也是英若诚去世后首次举行的一个公开纪念仪式
依然是熟悉的排练场,依旧是那曲曾在《上帝的宠儿》中无数次响起的《安魂曲》,昨天,英若诚又“回”到了他艺术人生的起点———北京人艺。在这里,他从来都是当然的主角,是“英大学问”,是“平民艺术家”,是“高层次的文化使者”,但这一次,他却成为了倾听者。排练场正中悬挂的英老照片虽然绽放着安详的笑容,但生命的暮色已悄然爬上了他的面庞,不过他曾经塑造的一系列经典艺术形象和翻译、导演的剧目却依然光鲜———《龙须沟》中的刘掌柜、《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茶馆》中的刘麻子、《雷雨》中的鲁贵、《推销员之死》中的威利·罗曼,《请君入瓮》、《哗变》、《芭巴拉少校》等不仅将作为英老的墓志铭永存,同时也将成为中国戏剧永恒的见证。
这是一场没有眼泪的追思会,朱琳、郑榕、苏民、林兆华、朱旭、濮存昕、任鸣、梁冠华、杨立新、徐帆等悉数到场,虽然情感脆弱者说到动情处都会哽咽片刻,但大家都时刻提醒自己尽量不让眼泪掉下来。原因很简单,用苏民的话说:“英老生前不喜欢悲悲切切的场面,他说话不幽默一下,他就觉得不过瘾。”也正因如此,大家不约而同回忆起了英老一些有趣的生活片段,如他喜欢吃麻豆腐,还经常跟不习惯北京口味的南方同事开玩笑说要请人家吃麻豆腐;他在手术台上还和护士开玩笑说自己的脸色黄是因为天冷涂的蜡;他曾经用劳动布做出很时髦的书包送给同事;他擀的面条特别筋道……
苏民说:“上世纪50年代初,我们一批好事之徒成立了‘废话协会’,没事就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聊,协会的宗旨是知识上的黑暗是我们的耻辱,‘英大学问’自然是协会的中心人物。有一次,我们聊到辩证法中万事万物都是有内在联系时,有人就随口问他北斗星和蚯蚓有内在联系吗?他马上用宇宙中天体运动的规律和四季的交替进行了解释,赢得了大家的喝彩。”杨立新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1978年第一次见到英老骑着一辆助力车在剧院传达室取信的情形,回想起来仍觉得很亲切。”徐帆说:“我和英老虽然没有深入接触过,只是见面问好,但我很喜欢像他这样的长者,他的心理很健康,他有着一个广博的胸怀,他能够与年轻人融合,我相信有了这种沟通,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好的。”梁冠华说:“在痛惜英老离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增添一份危机感,当剧院的开创者和缔造者一个个离我们而去时,我们真的不应该仅仅满足于每天都有演出,每天都有收入,人才的流失、年轻演员的培养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12
作为人艺的一员,一直静静倾听发言的英达最后一个开口:“父亲真的是一个不愿看到悲切场面的人,他在戏剧观念上也一直教导我即使是悲伤场面也可以用喜剧来表现,所以今天的气氛真的很好。父亲即使在当了文化部副部长后仍不忘人艺,哪怕我对人艺有丝毫的微词他都会教育我不能忘记是吃人艺的饭长大的。我从美国学成归来,他也希望我能够进人艺,拍戏时也建议我用人艺的演员。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帮导演翻译莎士比亚的《克里奥兰大将军》,所以今天在他曾经工作过的排练厅,放着他翻译、导演的《上帝的宠儿》中莫扎特的《安魂曲》,相信父亲可以含笑九泉了。”
据悉,英老逝世一周年之际,北京人艺将以一出英老翻译的剧目来纪念这位伟大的艺术家,目前备选剧目有《推销员之死》和《克里奥兰纳斯》。12
作者:郭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