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聂北茵)1月10日,北京图书大厦举行一场“名家说名书”的活动。数十位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与科普人物司马南一起,以别具一格、风趣幽默的形式,将科普好书的独特魅力“说”给读者听。
这是北京图书大厦与科学时报社共同为“科学时报读书杯2003年科学普及、科学文化佳作”举行的推荐活动,今年共评出佳作奖《玻璃的世界》、《基因组———人种自传23章
》《剑桥流水》、《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等20本(套),单项奖《生命是什么》、《诗经楚辞唐诗植物图鉴》、《古今数学思想》等8本(套)。
在近百名读者参与的“说书会”上,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刘华杰点评的是荣获“佳作奖”的译著《塞耳彭自然史》。这位积极倡导博物学教育的青年学者认为,现代社会的很多人显然已经没有了300多年前该书作者怀特那时的心境———如果你读不下去,那你就是工业社会的人,你需要与大自然有一个更好的沟通。说到20世纪以来,物理传统压倒博物传统,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淡化的情形,刘无奈地说:“我的学生对自己身边的植物、小鸟几乎一无所知。”刘华杰认为,这部曾经深深影响了周作人、叶灵风的“闲书”,多少年来身价一路看涨,有人称它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生态”的。但刘以为最重要的是它记录了个人与自然的对话,没有这种一对一的实在可感的情趣和境界,一切引申和阐释都是虚无。
针对插图精美的《剑桥插图天文学史》,青年学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江晓原与老一辈著名天文科普专家李元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因为江晓原说“剑桥本”是目前我们看到的最好的天文史,李老则提问,难道在它以前的天文史著作没有意义了吗?江坦言:学术的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但“以前的天文史著作”也的确过时了。江晓原认为,传统科普的退潮,反映出广大读者对于老一套的科普已经厌倦。和几十年前《十万个为什么》广受欢迎的年代相比,中国广大公众的受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接受科学知识的渠道已经大大拓展,眼光当然不可能一直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准上。
据介绍,由于各种原因,科普图书的出版与发行一直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的问题,科学时报社与北京图书大厦共同举办的“名家说名书”活动,就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这些好书推荐给公众,让读者感受科普图书的魅力。而此次活动只是第一次,这一活动将在2004年持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