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基德Kim Ki-Duk(1960— )
金基德被韩国媒体誉为“21世纪最具领导潜力的导演”,同时,他也是最受国内影迷关注的作者型韩国导演之一。
金基德最早受到注目,是由于其作品酷爱表现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题,在那些富
有张力的故事情节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2000年,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轰动,这部电影在其早期作品《鳄鱼》、《野兽之都》及《鸟笼旅馆》之上,构建了一个由复杂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调组成的社会及民族隐喻——残酷的孤岛,它也成为金基德确立风格的作品(孤岛这个意象,在后来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再次出现)。这之后的《收不到的情书》,是金基德电影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高峰,影片充满张力,并具有某种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相通的对民族、政治和历史的进行深刻反省的饱满力量。随后,金基德又以一部《坏男人》再次对人性欲望的悲剧性给与曝光,特别是对男人欲望进行了真实的勾画。之后,金基德与张东健合作,拍摄了涉及韩国政治、军事背景的《海岸线》。
2003年后,金基德先后推出了两部很有分量的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撒玛利亚女孩》。前者出人意料地讲起佛理轮回和因果报应,镜头唯美,构思精巧。后者则被认为是金基德个人的一个及时、良性的突破,比其以往作品一贯的冷峻多了一线希望和少有的宽容。
金基德曾经说过,在韩国导演中,如果李沧东排第一,姜帝圭排第二,他就当之无愧地应该排第三位,这话其实一点都不嚣张。
作品特点
1、酷爱以极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剧。
2、决不回避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探讨,但大多以隐喻的形式出现。
3、女性在金基德电影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她们往往是剧情的关键,矛盾的核心。
4、其影片中遍布着各种充满暗示的符号,比如鱼、岛、少女。
5、其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形式感。
作品年表
2004 《撒玛利亚女孩》
2003 《春夏秋冬又一春》
2002 《海岸线》
2001 《坏男人》
2001 《收不到的情书》
2000 《漂流欲室》
代表作:《撒玛利亚女孩》
金基德电影的整体水平很高,题材也相当丰富,其中形式感最强、最圆满的是《春夏秋冬又一春》,最写实的是《海岸线》,最有冲击力的是《收不到的情书》,最集中笔墨写男性的是《坏男人》,最集中笔墨写女性的是《漂流欲室》,《撒玛利亚女孩》在他所有作品中并不显得突出,但我个人还是最喜欢他的这部电影。因为在这里,他以往的那些东西都没有失去,而以前少见的怜悯和宽容,却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浑然天成。
《撒玛利亚女孩》是金基德创作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虽然剧中依然充满了残酷的暴力和人性揭露,但结尾处,金基德却摆脱了此前他已经习惯使用的,以死亡结束痛苦人生的简单做法。这样的一个开放结局,反映出金基德创作心态的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在《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已经初露端倪,但它却是在《撒玛利亚女孩》中被具体实现的。
故事讲的是两个未成年少女为攒够去欧洲旅行的飞机票钱相约去卖淫,其中一个负责和嫖客联系并望风,另一个则负责和嫖客交易肉体。一次,在警察抓嫖过程中卖身的女孩跳楼自杀,目睹惨状的另一个女孩受到很大刺激,竟荒唐地决定和那些与朋友交易过的男人睡觉,并把钱换给他们,以期获得救赎。没想到却被她的父亲无意间发现,父亲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于是跟踪女儿、殴打嫖客,最后竟至完全失控,杀死了一个和女儿睡觉的男人,从而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杀人后,父亲带女儿进山给亡妻扫墓,第二天下山后打电话向警方自首。当警察赶到时,他的女儿正在学开车,看到父亲被带走,她拼命开车追上去,却跌跌撞撞地搁浅在山道上。
按照金基德以前的思路,这样一个不洁的、不归的人生,必然的结果就是安排这对父女双双死掉。事实上金基德也没有彻底放弃这种可能,他还是忍不住向观众交待了这种可能,然而这种可能以一个梦的形式被他自己否定了。这里表现的父亲的挣扎,其实也是金基德创作思想上一次挣扎。用一种广义的符号学的思路,孤岛、搁浅的鱼、少女都是现实中韩国的象征,在金基德的大多数作品中,这些意象都在表达一种被切割、被伤害的形态。《撒玛利亚女孩》中的少女,更是在朋友(也可以看作是象征着被伤害并自残的朝鲜)死后继续一种自残式的救赎。然后,当这种救赎的方式被父亲(意味着爱和传统道德的力量)察觉并制止后,父亲又阻止了自己杀死女儿的冲动,他在最后一刻,教会了女儿驾驭生活的能力(开车在这里也是一个象征)。未来的生活将由女儿自己主宰,虽然这条路依然坎坷,但父亲没有义务、也没有权力决定女儿的生死。对金基德,对韩国电影甚至韩国民族,这大约都是一个不小的观念上的进步。(文/ 晃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