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流转,当中的改变,你与我可能都不能预见。
如果你是四十岁以上的香港人,你可曾记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回乡探亲,在罗湖过关的情形吗?每个人的行李内,都是装满送给乡间亲友的衣服鞋物、日常用品等等。有些人还用担挑,挑着两大袋行李,从罗湖桥徒步走过去深圳,然后再转乘火车赶去目的地。
到了八十年代,内地开始对外开放,香港商人纷纷北上,投资设厂,把港式管理带入内地。慢慢地,沿海地区如广州、东莞、珠海、南沙等地都富起来,环境、生活质素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当时在内地吹起了一片香港热潮。港人回内地置业、结婚也变得很普遍。
虽然我身在娱乐圈,但由于也有参与人大工作关系,所以对于内地的情况,也常常关注,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条桥梁,把香港人与内地市民连起来。所以当我们收到来自香港人的投诉,例如有关烂尾楼的问题、家庭团聚问题、罗湖、深圳关卡拥挤问题等等,我便担起反应意见的角色,在人大会议上提出解决方案,好让问题得以解决。
有意见,才有进步。近年来,两地沟通频繁,上述情况得以逐步改善。二十四小时通关,更加强两地商贸及消费往来,港人北上消费,去罗湖商业城shopping、去按摩、去吃好东西、做衣服、唱粤曲、做窗帘布等等,更成为一股潮流。五年一小变,十年一大变,用来形容广东省沿岸城市的转变,最适合不过。
由于我是人大代表,经常前往内地公干及考察的关系,在十年前已经在内地考取车牌,可以全国通行,以方便往来。想不到整个程序严谨,要考笔试、验视力、验身、考路试,还要去验车,才能拿到车牌,而且每年还要年检续牌。我若不是亲身经历,我还以在内地拿个车牌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去年的非典之后,香港经济急转直下,内地立即伸出援助之手,例如开放给内地公民来香港旅游。首批“自由行”的旅客便是广东省的市民,他们前来旅游观光,更大手笔地在香港消费名牌衣服、金饰,各类家电用品等等。更有人戏言:“有了自由行,香港财政司长唔使咁头痕(编者注:意为就不用那么伤脑筋)。”虽然此话带点讽刺,但如实地反应了现今的状况。
版权声明: 本版所刊作品未经本报许可,不得转载、摘编。联系转载、摘编者请致电(或发传真):020-87366515或者发送邮件到jackymail@vip.sina.com.cn。侵权举报电话:020-87366226,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