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梁平)昨天,由《艺术评论》杂志社发起的“张艺谋及中国电影艺术研讨会”在京举行。张颐武、罗艺军、梁晓声等20多位国内知名文艺工作者、专家、作家聚会探讨张艺谋和中国电影。六成与会者认为,张艺谋的新作品远离现实生活,过于追求形式,没有能够感动人的细节东西,而且有很多不符合逻辑。耐人寻味的是,会上“护张派”、“倒张派”观点针锋相对,谈到高潮时双方都显得情绪亢奋,一度“吵”成一团。午间休会时,持不同观点的人甚至刻意回避同桌用餐。
这次“张艺谋及中影艺术研讨会”举行得较为突然。会议策划人沙林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张艺谋拍摄纯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以及执导‘奥运8分种’之后,外界对他的评论趋于尖锐。我们认为,虽然张艺谋的负面评论不绝于耳,然而张艺谋的艺术成就是无人能够否认的,张艺谋应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举办这么一次会议,无论是对张艺谋还是对中国电影都有积极作用。”
昨天与会的知名人士北野、章柏青等人用非常尖刻的语言痛批张艺谋,他们希望“张艺谋少些‘贼光’”,认为“张艺谋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张艺谋是文艺恋尸癖”。评论家北塔等人认为,今天他们来谈张艺谋一定要把他当成社会的现象和文化的符号来看,媒体的宣传以及口碑相传有很多的误解在里面。这些误解不仅在中国有,在国际上也有。不管是他本人的形象还是他做的电影以及后面所谓的思想和艺术手法,都给人很多的误解。《英雄》是张艺谋“文艺恋尸癖”集中的体现和爆发,这种爆发可以说是非常的成功,穿的外套是武侠,其实武侠在张艺谋手里就是一个套子和玩具,他并不是真正拍武侠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说,张艺谋回陕西省当旅游局长或许更加成功。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所副所长方李莉认为,张艺谋的电影太注重形式感,有很多地方不合逻辑。她说:“《英雄》、《十面埋伏》让我有点失望。刚才有人问张艺谋的抗媒体功能为何这么强?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就是他有经济做后盾。在张艺谋看来,他的电影,学者喜不喜欢没关系,毕竟学者是少数。媒体只要影响不到他的票房率,他也不怕媒体。这可能就是资本因素在里边起作用。所以张艺谋电影就很少有表达人细腻情感的东西,缺少让更多的人情感上引起共鸣的东西。”
“护张派”的代表张颐武、罗艺军、汤恒等人则认为,张艺谋是中国全球化的品牌。他让中国电影产品在世界上有了一席之地,对张艺谋的有些批评过于苛刻了。
张艺谋何以“隔岸观火”
昨天的会议引人关注,会场上各界人士济济一堂,热闹非凡。但自始至终一直空着的张艺谋的座位,还是让策划人心里有一些酸溜溜的感觉。策划人沙林谈到张艺谋没有到会的问题时直言,事先他们已经估计张艺谋不会来了,但直到开会前一刻,他们还对张艺谋的出现抱有一丝希望。沙林认为,张艺谋没有来,作为他个人来讲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但对整个会议来讲,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多专家学者直抒己见,会议已达到预期目的。
记者昨从相关渠道采访得知,张艺谋在接到参会邀请后,赴不赴会非常矛盾。张艺谋本人对类似活动一向比较低调,平时并不是一个喜欢张扬的人。对于围绕他的艺术创作进行学术研究的会议,他表示欢迎。但同时他又考虑到如果到场倾听,生怕与会者有碍于他在场说话“不方便”。还有,有些学术问题不是一天会议可以探讨清楚的,如果他对有些专家的观点不敢苟同,发不发表意见都很为难。从多个角度考虑,张艺谋最终选择了回避的方式。
然而,有些与会人士对张艺谋的缺席表示不能理解。有的人认为,张艺谋是怕掉进“油锅”,底气不足。还有的人认为,近年来的张艺谋不仅在艺术上走入误区,在创作态度上也变得非常固执,不屑批评哪怕是理性的批评。他借故缺席这个研讨会,“隔岸观火”,显然不妥。南京日报记者梁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