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尹鸿: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呈现五大特点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29日18:21 中国电影网
特点一:大制作塑造主流电影 从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前无古人的票房记录那一天起,中国式“大片”《十面埋伏()》、《无极()》(blog)、《七剑》、《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blog)》等,成为中国电影的主角。2007直到岁末,人们才见到了本年度仅有的两部大制作国产电影:陈可辛的《投名状()》(blog)和冯小刚(听歌)的《集结号()》。影片上映,得到了几乎普遍的认可甚至称赞,媒介甚至用中国电影吹响“集结号”来形容电影带来的兴奋和震动。 如果说《投名状》的题材、类型和演员配置,仍然还保留着前一阶段大片的某些遗风的话,那么冯小刚的《集结号》则是从题材选择到类型选择,从商业配置到观众诉求都是一次完全不同的冒险。这是一部从个人角度描写战争的影片,通过战争反省历史与刻画人性。实际上,这是一部最典型意义上的“主流电影”,与《投名状》相比,似乎题材敏感的《集结号》在人性刻画的深度和历史批判的力度上显然更弱,但是却在主旋律价值观与公众价值观之间形成了一种张力性的平衡,在个体人性与共同价值之间找到了一种交叉,而其制作和创作所达到的统一程度,都可以使之成为中国主流电影的经典样板。 实际上,由于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道路造成了社会结构在多元化基础上形成的金字塔状;由于社会发展的加速度带来了多代人同时“在场”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娱乐观的差异,都决定了完全青年化、娱乐化的商业类型片不可能成为中国的主流电影,也决定了完全教化性、正统化的主旋律电影很难成为中国的主流电影。中国主流电影必须在电影美学上完成传统的情节剧叙事与现代的奇观化叙事的结合,完成主流的普世隘共享价值与差异性的人性、个性尊重之间的统一,构成一种传统与现代、主流与差异的复调旋律,才能真正创造中国的主流电影。 特点二:类型片打造电影基础 中国电影创作,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政治电影、艺术电影和现实主义电影传统,也形成了一种将这些电影模式相混合的主流情节剧传统,而类型片发展则相对滞后,创作模式和技巧也不成熟。2007年,中国电影的类型片创作应该说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港式的警匪片、喜剧类型片等,开始呈现现代类型电影的雏形,显示了国产商业类型片正在逐渐成型,或者逐渐形成中国娱乐片的特点。 在2007年的商业类型片中,《爱情呼叫转移()》(blog)、《命运呼叫转移( blog)》两部姊妹篇,无疑是一个亮点。影片体现了现代商业喜剧片的一些共同特点,采用组合性的时尚叙事结构,将大量植入式广告转变成内容,启用时尚明星,增加了影片的娱乐性和时尚感。而影片《大电影》也同样采用了这种续集模式并取得了市场成功,为本土性的中低成本的商业类型电影,提供了快餐制作的样板。“呼叫转移”系列、“大电影”系列的形成,可以说表明中国类型片的类型复制意识也在增强。青年导演冯超的处女作《天下第二》遮蔽了社会历史的批判和反讽,更多地体现了一种为娱乐而娱乐的精神。影片通过对古装武侠类型电影的“搞笑”处理,用大量的夸张、对比、漫画、颠覆、解构等手段,用一个“小人物”的滑稽遭遇,释放青年观众的叛逆心理和郁闷。 2007年,中国还有一些具有一定艺术特点的类型片。如李少红( blog)导演的《门》(blog)以及《心中有鬼》(blog)、《森冤()》、《第十九层空间》等;将周杰( blog)伦的明星资源与跨时空类型结合的《不能说的秘密()》;对革命历史题材进行了战争片类型改造的《夜袭》;利用本土资源打造的真人与动画相结合的青少年动画片《宝葫芦的秘密()》等等。
【尹鸿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