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电影的发展史表明,仅靠香港本土市场来消化港片,显然是不足以支撑产业的良性发展的。然而,香港导演的“北上”之路还走得不是太顺畅。当陈可辛、陈嘉上、吴宇森等香港导演的合拍片在内地市场以亿元票房计之时,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香港制造的合拍片,在进入内地市场时遇到了阻碍。据统计,香港地区在2008年共计有50多部新片产出。除了《画皮》、《赤壁(等合拍“大片”大卖,《深海寻人》、《大搜查》等中型成本的合拍片,在内地市场的票房成绩都不算理想。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更纯粹的港片根本无缘内地市场。如何为这部分电影营造更好的市场,成为“香港电影发展基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007年10月香港电影发展基金的成立,标志着香港特区政府有意“挽救”一步步陷入危机的香港电影。但前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文隽表示,这个基金在某种程度上太过“商业”,“他们不是把电影当文化,而是作为一种投资。”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在扶植香港本土电影上,门槛设定过高。例如,对每部1200万港元投资以下的电影,资助最高上限为制作费的30%,但这30%在影片进入市场后,将被收回。“这样的限定使得我们在找另外70%的资金时,遇到很大问题。”香港导演彭浩翔(blog)(blog)说,“你不可能要求商业投资人,最后在计算回报率时,必须先减去制作费的30%,然后再按照一定的比例跟我们导演来分成。而且,如果我能那么容易找到那70%,我又何必填一大堆表格,去跟你借这个必须要还的30%呢?”高门槛的设立,让去年找电影发展基金借钱的香港导演只有16人。这个数字,与台湾地区每年有六七十部作品争取电影辅导金的热闹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另一个让香港导演不能接受的条款是———所有申请的影片,必须保证其导演或者监制在过去10年拍过2部电影。“这就很不合理啊,你说谭家明导演和张坚庭导演,他们两个合组个公司也申请不了这个基金。”文隽说,“电影不是计算出来的,我们虽然一直在说市场,但电影毕竟还是创意文化,如今却被政府拿来当生意做。”
◎小结
关于华语电影的明天,此次参与海峡两岸导演研讨会的近两百位导演,都一直看好。甚至有“就算不能匹敌好莱坞,至少能有别人一半的市场”这样的说法。但关键在于,要如何更好地把大华语地区电影的理念建立经营起来。侯孝贤导演提出,香港电影发展基金可以降低一些门槛,甚至可以和台湾的辅导金合作,让香港和台湾的年轻导演们,两边都找一些钱,这样拍片相对容易。郑洞天导演提出,所有电影人应该向冯小刚导演学习,在确立市场品牌效应之后,逐渐把自己骨子里的“文艺电影”特质,注入“为人民服务”的电影中去。郑洞天导演在发言中有一个论点:“三地导演的电影越拍越像了,慢慢地,就不再是三个地方的电影,而是一个地方的了。”
新闻排行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