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章琰
101天的超长档期,约50部影片密集上映,过百名两岸三地一线影星云集,刚刚拉开序幕的2010年贺岁档已经在诸多方面创下历年之最。日前在“2009中国·广州国际文化产业论坛”的电影产业论坛上,中影集团副总裁江平公布的一组“创历史新高”的数据,不仅让整个会场热情高涨,更让不少与会人员对这场“内地电影史上最为强盛的贺岁档”充满信心。然而,在一片叫好声中,记者也听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飙升的数据究竟是中国电影复苏的征兆,还是一个美丽的泡沫?
【影片数量增长了】
平均两天上映一部新片
《花木兰》、《刺陵》、《风云2》、《三枪拍案惊奇》、《十月围城》、《无人区》、《孔子》、《未来警察》、《大兵小将》、《锦衣卫》、《叶问2》……今年,内地的贺岁档已经完成了从“一片独大”到“两强对垒”,再到“多极混战”的格局嬗变。论坛上,江平宣读了一组数据:今年至今已审批了389部电影,预计到年底可以达到450部,光贺岁档的影片就审过了50部左右。这意味着,今年101天的贺岁档,平均每两天就会有一部影片上映。
[泼冷水]“资源浪费”依旧存在
对于这个让诸多与会者兴奋的数据,台湾电影中心主任、吉光电影公司董事长焦雄屏颇为不屑:“数字不能代表这个国家电影的实力!”她举例道:“印度宝莱坞的产量是最高的,但它的影响力并不强大;第二产量是尼日利亚,但也很少人对其电影有印象。”她还表示,许多国产影片“还没能跟市场见上一面就直接被丢进了仓库”,这也是种“资源浪费”。
【票房总额暴涨了】
100天有望赚够20亿
张艺谋的《三枪拍案惊奇》声称票房能过4亿元。中影集团总裁韩三平近日也放出豪言壮语,说未来5年内极有可能产生单片票房10亿元的华语电影。江平称,今年内地电影现有票房已飙升到48.5亿元,较2008年增长了40%;预计到年底,能达到60亿元票房,他对今年贺岁档票房突破20亿元充满信心:“我们报出的数据,均是保守数据,真正的数据应该远远高于账面数据。”
[泼冷水]文化影响力没上去
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则直言,票房不代表影响力:“票房上去了,但中国电影的文化影响力、文化创造力、文化渗透力还没有同步上升。好莱坞的成功就在于能够输出一定的价值观念。”焦雄屏也以日本《悬崖上的金鱼姬》和韩国《海云台》的高票房为例,指出这些数据无法挽救日韩电影市场整体的颓靡。
【影片投入上去了】
要把电影做成贵族艺术
《十月围城》一比一复原1905年的香港中环;《越光宝盒》约70余位明星加盟;《东风雨》耗资600万元打造“仙乐门”;《未来警察》号称“特技之王”……即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今年的贺岁档依旧财大气粗。上海电影集团董事长任仲伦认为,电影的创作能力和制作能力在整条产业链中极为关键,“电影是大众艺术,更是贵族艺术!我们有导演、美术、作曲、乐团、配音,用这么强大的团队来完成一部电影,我相信,社会上不可能有任何其他力量可以完成这个任务。”
[泼冷水]大片不一定是好片
焦雄屏直言,电影的质量并非与投入成正比:“我常常把大片摆在一起,如《风声》、《南京!南京!》等,我在它们身上看不出太多的情怀。遗憾的是,现在小片几乎没有生存余地,哪怕他们再有人文精神。”
【放映场地增加了】
今年新增近400块银幕
电影发行、放映的萎靡状态在今年似乎得到了扭转———继去年中国五大院线的银幕数量均进入亚洲前10名后,今年中国院线的发展速度冲上世界前列,亚洲银幕数量的前10名仍会改写。江平称:“今年中国影院已经达到1635家,银幕共有4483块;相比去年,影院增加90家,银幕增长了386块。”对于这个数据,江平并不算满意:“美国人10000人拥有一个银幕,人均一年看5部电影;而中国5万-6万人拥有一个银幕,人均一年看0.2部电影。可以说,我们的市场还有很大的空间!”
[泼冷水]银幕技术仍然滞后
大地时代电影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的于品海指出,内地银幕总量虽大,有技术含量的却不多:“数字化放映是全球电影业的大趋势。美国的数字电影银幕每月以400块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内地也就增加了800多块2K数字银幕。银幕技术跟不上,拿不到好片子,装修再豪华的影院也只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