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下半年戏剧演出在演出市场中‘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迅速崩盘,上半年‘是个戏就能卖票’的局面,已经被下半年‘没有戏能卖完’的情况所替代。好戏比例越来越小,观众对戏剧产品的满意度平均值越来越低,改‘用手买票’为‘用脚投票’。” 圈内资深出品人、北京表坊文化公司水晶在她的博客里如此写到,和她抱有同感的戏剧人不在少数。记者了解到,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及戏剧团体已经开始行动,培养起剧作者,以图维护小剧场的健康生态。
去年年底九成话剧赔本赚吆喝?
据中国票务在线项目经理芦建鹏说,2009年话剧市场整体偏冷,尤其年底剧目集中,供过于求的现象更加突出,差不多九成的戏都是赔本赚吆喝,尤其小剧场几乎没有赚钱的剧目。平均每天上一部戏,每部戏多则演出二三十场,少则七八场,话剧集中冲进“贺岁档”,对北京原本比较紧张的剧场资源来说是一大挑战。
虽然今年新增了繁星戏剧村、枫蓝国际剧场、风尚剧场、方家胡同46号院、BTV大剧院等10多个剧场,但对如此之多的戏而言仍是捉襟见肘。放了几十年电影的地质礼堂大厅改演话剧了,关了近10年的国话小剧场重张开业了,朝阳9剧场的5个剧场全动起来了,以往主要用做内部演出的国安剧院也敞开了大门。
有一出搞笑话剧《一夜疯狂》甚至因为没有舞台,搬到了酒店上演,真正成了节庆的附属消费品,可见搞笑商业话剧盲目扩张后的结果。《一夜疯狂》走酒店演出路线,虽然让人觉得很荒谬,却是在今年的恶性竞争中脑筋转得快的。
然而与剧场紧张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票房的惨淡。一些制作公司破坏游戏规则,自己销售的票价比票务代理公司的还要低,往往报出5折,甚至以低至3折的价格来竞争。一出戏在9剧场上演期间,最少时只有8个观众,因为卖不出票着急,这个戏的制作人竟然自己把票卖给黄牛,让黄牛替自己卖票。
据了解,贺岁话剧中八成左右都是喜剧,“爆笑喜剧”、“减压喜剧”,名头不一而足,但太多雷同的剧情和搞笑手段,不光搅乱了话剧市场,也已经令观众产生厌烦。业内人士评价说,话剧市场虽然有所扩大,但是市场供应却扩大了五六倍,其中还有众多品质不高、类型重复的戏。
“话剧市场遭遇3年来最严重滑坡?”
“大家都知道这种变化,这是3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滑坡。”北京戏剧家协会驻会副主席杨乾武摇头说道。他说,各大剧场和话剧团队都对自己的经营业绩讳莫如深,但从场次就能看出景气萧条、孰优孰劣。除了《窝头会馆》一枝独秀,国家话剧院的《简爱》、孟京辉的几部戏效果不错外,去年下半年话剧整体效果不佳。
真正靠得住的是戏剧的质量,孟京辉评价最差的《空中花园谋杀案》也演了一百多场,《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也马上要到保利剧院庆祝500场演出,市场之手将优劣分得清清楚楚。
其他一些比较优秀的戏剧出品人,像李伯南,上半年《嫁给经济适用男》第一轮就把本钱收回,下半年在哪儿演出都不知道;傅若岩他们搞的戏,去年下半年都不是太理想。盟邦戏剧《同桌的你》在人艺小剧场演出,刚够保本;戏逍堂从2008年开始就不太理想,没有什么作品。
民间的戏剧演出以小剧场为主,小剧场的经营情况,照杨乾武的说法是,更加不会如实透露,但不景气是肯定的。因为涉及到税收的种种原因,本身其收入就很低,是典型的投入低、报酬低、从业者收入低“三低”状态生存,如实公开业绩可能还要损失部分利益。小剧场的演出主要靠公司白领、年轻人、低档消费人群为主,团体消费很少,低端消费人群去年消费欲望有所下降。另外,这些年的商业戏剧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认为有利可图,纷纷投入进来。
“要知道,小剧场在国外兴起时是为完善生态链设置的中低端市场,是为大型剧目培养人才、积累观众的,所以允许探索实验性质的话剧形式出现,一般都是国家公益性投入。”杨乾武摇头叹道,在中国变味儿了,不知道民间怎么就认为小剧场能挣钱了,而且大剧场有人养,让小剧场自负盈亏。原来只是些年轻人实现戏剧梦想的舞台,一个戏剧才投一二十万元,靠着一些年轻人的努力,这两年小剧场已经有了一批年轻人和观众。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积极推动,打造世界“第三大演艺区”高端目标的提出,带动一些业外资金也投入进来了,但外人不了解真相,多半是被成功“忽悠”,想当然地以为小剧场能挣钱,小剧场的兴建在近些年形成一个高潮。国家剧院也把原来出租或者闲置的小剧场收回来自己做剧了;像有些影视公司,开始从饱和的影视市场转入话剧经营。首先小剧场就不应该是以票房为目的的赚钱行业,谁要是仅仅为了赚钱结果只能失望。杨乾武说,这几年市场相对成功的团队或剧目都是做得较好、质量较高的剧目,即使这样,受限于小剧场的规模,投入和回报产出比也并不高,盈利的剧目并不多。
在这个“泛娱乐化”、消费型的时代,小剧场追求娱乐化的内容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们要生存。但过多娱乐化的、同质化的东西,导致市场已经审美疲劳,产生失望心理。“自身质量要提升,整体演出市场要适当转型,开始一种差异化的竞争。”杨乾武认为,商业戏剧娱乐化的阶段应该过去了。
戏剧家协会可能开始“养”作家
“传统观众不进市场,新观众也在远离市场”,水晶说,他们将投入不超过两百万元的实际资金,加上团队的运作能力,大概等于五百万元的投入规模,重新培养市场,培养本土创作者。
龙马社的话剧《操场》投资200万元,但是16场演出下来,赔了80多万元,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恶俗化的商业戏剧的市场挤压。小剧场也得重新洗牌了,龙马社戏剧社负责人王明辉说,他们希望能跟文化局、北京戏剧家协会等一起联手做青年剧本的评选事务,因为以后的龙马社也要找好本子,并不只排邹静之、万芳、刘恒三个人的戏。
2008年的时候,北京戏剧家协会就办过一个青年剧作者创作培训班,经过一年的培养,去年他们签下了10个人的作品。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写了初稿还没成稿的,吃完上顿还没下顿,有了本子也不知道往市场哪儿投入。戏剧家协会和剧作者们先签半年约,每月给这些创作者3000元的生活费,解决他们的衣食之忧,作品商业运营成功后剧作者还能拿到自己的版税。“这个平台是戏剧家协会搭的完全公益的平台,当然,这笔创作费用是政府给的。”
北京戏剧家协会接下去要分三步走帮助年轻话剧人进市场。一种手段是展演,就像去年青年戏剧节上,他们做的独立剧展。另一步就是今年的青年戏剧节上即将推出的“剧本超市”,号召年轻人提供创意或成形剧本,组织方为他们提供著作权保护,并挑选好的剧本进行朗读。“朗读就是粗排,是对剧本搬上舞台的一种检验,在国外是很普遍的形式。”杨乾武说,朗读时他们会邀请专业的出品人去评选,再吸引多种力量联合投资包装,并促成最终作品登上舞台,为剧场输送新鲜血液。“我们为什么做青年戏剧节,初衷就是要解决这问题。”
经历2008年的培训班之后,他们发现了一些好的苗子,但没发现可以直接进入剧场的作品。他们会继续把这些年轻人扶持下去,也许以后戏剧家协会也会像作协一样,养着剧作家。
首笔舞台艺术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已发放
打造世界“第三大演艺区”目标的设立,突破体制壁垒的“舞台艺术创作专项扶持资金”发放,面向基层的“周末场”计划,北京市力图为演艺市场的繁荣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乾武说,其实北京市对舞台艺术扶持力度很大,有很多优惠政策,最高的创作奖金能高达一二十万元。但政策落地需要时间。据悉,北京市文化局联手财政局推出的“舞台艺术创作专项扶持资金”,第一笔两千万元的资金已经开始落实,杨乾武就参加了去年好作品的评选环节,这笔专项扶持资金的资助比例是获奖作品投入经费的35%。据悉,龙马社、盟邦戏剧以及陈佩斯《老宅》等项目都获得了资金。
去年颁布的《北京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北京文化局将协同市财政局每年在文化事业费中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不低于20部的舞台剧(节)目,并将首次面向民营团体发放。扶持资金按总投入的35%发放,35%仅仅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后续的奖励办法也一并出炉,即扶持资金将按照1:1的比例配套奖励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中国艺术节等国家级评奖中获得重要奖项的剧(节)目。此外,每年还有3部公演一年内取得良好业绩的剧(节)目在得到专家委员会首肯后将获得以奖代补每部100万元的资助。
商报记者 郑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