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璟 中华 白伟林 金朝 编辑/王璟 图片/IC
既像两块被水冲开的砾石,又像孩童玩累了抛置一旁的两块灰色橡皮泥,在2010年亚运会举办地广州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之时,呈现不规则、圆润造型的广州大剧院无疑也随之成为这座城市的最新地标。
当然,如此壮观辉煌的剧院模式并非广州一所城市所有。在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剧院与剧院里的高雅艺术演出都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点缀休闲生活必不可少的一环。以即将年满三周岁的国家大剧院为例。如果说,早年间游北京不到天安门是最大遗憾的话,如今,游天安门不能不去国家大剧院则成了最新的规矩。
当然,除了成为城市新地标与生活新风尚之外,剧院还成为了人们社交生活的一个全新场所。除了各国领导人、权贵阶层的剧院社交,普通民众也越来越享受这种欣赏演出的社交模式。如今,邀请客户去格调高雅、装饰脱俗、设施高端的剧院里欣赏高雅艺术演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潮流。比起饭局、酒局或是其他娱乐场所,这种视听盛宴无疑会显得更加高端和前卫。
其实,从公元前5世纪希腊的扇形露天舞台的诞生,到如今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新标志中国国家大剧院,数千年来,作为高雅艺术殿堂的剧院一直在见证与体现着人类审美意识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变迁,对于即将迎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中国而言,剧院模式也必将加快步伐与速度。
大剧院,进化中的城市标签
“要想知道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有多高,看它的剧院就知道了。”这是美国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第一任总监、著名指挥大师列奥波德·达姆罗什在上任之初的名言。
国际大都市的新地标
150年后的中国,这样的文明进化论正在以旋风般的速度蔓延,起源于地方政府难以抑制的大都市冲动,被白领阶层热爱时尚的生活追求所推动,最终体现为新富人群寻求精英身份的圈子文化,高端剧院生活正在成为每座中国城市的最佳名片。
2004年开工的广州歌剧院,最初预计总造价8.5亿元,到2009年已追加至13.8亿元;于去年国庆动工的珠海歌剧院,预计投资10.8亿元;洛阳歌剧院耗资1.3亿元,号称“中西部数一数二”,而随后规划在郑州的河南艺术中心则耗资9亿元,一举盖过洛阳;大庆歌剧院耗资2.7亿元,被誉为“和威尼斯大剧院相比毫不逊色”;据不完全统计,在造价26亿元的国家大剧院竣工以来,已先后有上海、重庆、杭州、宁波、青岛、武汉、太原、绍兴、东莞等30多个城市新建了亿元级别的大剧院,总投资超过100亿。
不过,如此投资并非一时冲动。“地方政府的大剧院建设热潮难以抑制,来源于中国城市普遍的国际大都市梦想。”上海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花建告诉记者,大剧院几乎是所有国际著名城市的地标性建筑:悉尼歌剧院的帆船加贝壳造型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经典标志;莫斯科久负盛名的波修瓦剧院(又名莫斯科大剧院)里令人惊叹的新古典主义廊柱、骑着战车的阿波罗穹顶见证着这座历经火灾、战争和革命的古老城市,甚至连其中制作精美的齐本德尔式座椅也成为艺术珍品。曾经因为造型过于奇特而在开幕之初备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开业近三年来已迎来了近亿人次观众,而其中接近一半的游客只是为了一睹这座水中巨蛋的风采,世界著名建筑杂志《建筑评论》曾用“无法无天”来形容它:“这座奢侈的建筑不仅有剧院的功能,它本身就再现了一个剧院,在演一出戏。”
“大剧院在提升城市形象上的作用十分明显,因此不能简单地用经济效益来衡量大剧院,地标意义是大剧院的第一重功能,也是人们对于大剧院最直观的认识。”另一位城市建筑专家、北京大学城市环境学院教授刘立刚同样并不赞成对于剧院“过剩”的说法。“真正的大剧院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白领生活的新时尚
每年在北京音乐厅或是国家大剧院听10场左右歌舞剧。随身带个银色小酒壶,里边装满单一麦芽威士忌,揣在兜里,演出开始前把它干掉,这时就可以找到最舒服的坐姿,也很容易和着音乐飘飘然。从英国归来,目前在北京一家公关公司工作的纪伟这样讲述自己在北京的剧院故事,“我很热爱这样的剧院生活。”
走进剧院逐渐成为很多人的新生活时尚。在国家大剧院针对都市白领所做的一项调查中,40名受访者中有27位每年要听3次以上的音乐会或者歌舞剧。“中产阶层,或者说白领阶层一直是剧院艺术的最主要消费者。”广州大剧院管委会主任周汉标表示,“西方音乐剧在上世纪中叶就将兴盛起来的中产阶级作为观众主体,因为,一方面中产阶级的消费能力可以令票价有大额提升,另一方面这种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巧妙嫁接的艺术形式既给足了学养不明的中产者面子,又会令他们不至于看不懂,甚至高兴得很。”如今正在壮大的中国中产阶层也同样把走进剧院的突破口选在了音乐剧和歌舞剧。
国家大剧院选在三周岁生日的12月22日当天推出原创舞剧《马可·波罗》。据悉,作为大剧院首部原创舞剧,该剧将由广州亚运会开幕式总导演陈维亚亲自执导,大剧院“御用”舞美设计师高广健担任舞美总监,其他主创团队均来自俄罗斯、意大利等国际班底。据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介绍,此次的原创舞剧,没有从芭蕾或现代舞上“开刀”,而是将其定位在中国民族舞蹈的框架之内,希望彰显浓郁的中国特色和东方故事。
北京的另一座老牌剧院保利剧院也同样将在11月上演音乐剧与歌舞剧的对决,一方是深受年轻人追捧的迪斯尼经典音乐剧《歌舞青春》,另一部则是口碑、票房俱佳的导演赖声川打造的《宝岛一村》。以全部来自百老汇舞台的80后演员为主要班底创作的全新音乐剧,将把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电影情节和影片中的歌舞完好地搬上舞台。《宝岛一村》则汇集了目前中国台湾舞台剧的最强阵容。
“通过选择这些80后、90后更有共鸣的剧目,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剧场,使剧院生活成为都市的一种新时尚。”保利剧院演出部负责人表示。
高端社交的新圈子
相信很多人都记得007电影《大破量子危机》中发生在奥地利某歌剧院内的一段情节:几个世界顶级富翁在上千人云集的歌剧院碰面,边看歌剧边通过耳机谈输油管道的生意,台上正在上演的是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音乐片断低沉、严肃,当然,他们的“神秘”谈话毫无意外地被邦德轻易接收到。
无独有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同样把给夫人过生日的地点选择在了闻名世界的纽约百老汇剧院。总统夫妇当晚在贝拉斯科剧院欣赏的百老汇音乐剧,是由著名黑人剧作家奥斯古特·威尔逊创作的《来来去去的乔特纳》。尽管每张剧票仅售97美元,但总统夫妇的行头却是相当隆重:奥巴马身穿黑色西装、白色衬衣,米歇尔身穿着黑色长裙,带的手包是价值1500美元的VBH艳蓝色缎面芭蕾舞手包。
这两个例子无疑给国内的财富阶层上了生动的一课:去剧院绝不仅仅是听音乐,更是一个重要的社交场所。坐位、穿着、仪态、言行可真是一种很讲究的学问,遵循传统礼仪,不仅是对殿堂和演员的尊重,更是对自己身份的绝对致敬。
“高端剧场一方面提供着艺术表演的空间,并通过市场来引导高雅艺术的发展,另一面它也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交功能。”美国巴顿咨询公司的分析师里瑟表示,活跃在剧场中的顶级富豪、特权阶层或者超级明星,去剧场的目的或是为了陶冶情操、交流感情,或者想通过剧场拓宽自己的交际圈。
巴顿公司的一份报告中曾为高端人士给出了这样的观演指南:再有心仪的艺人,权贵阶层在剧院内都不可以出现“前排就坐”的雷人现象,更不能出现冲向舞台这样的激烈行为,你们的圈子应该在剧院内的包厢里,或是大厅正中靠后的位置。在观赏演出时,可以用随身携带的望远镜设备,观察剧院内其他座位上的人群,或是用扇子驱赶闷热或蚊虫。除此之外,手上不应该拿其他物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首家私人歌剧院——中国会所“源·私人歌剧院”在成都隆重开幕,面积4600平方米,可容纳700多人的“源·私人歌剧院”,使中国会所成为内地首家拥有私人歌剧院的会所。开幕期间,中国会所特邀百老汇音乐剧团表演经典歌舞剧《纽约纽约》,为歌剧院开幕造势,这也是百老汇音乐剧首次进入成都。中国会所创办人沈华源表示:“中国会所作为西南地区首家国际化商务私人会所,一直致力于将最前沿的国际化生活方式带给中国的企业家,这次的私人歌剧院是一种创新,融合了中国传统堂会文化和西方高雅艺术,相信它会在中国企业家圈内引领一种新的艺术欣赏潮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