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彭骥 朱美虹 徐宁
香港电影金像奖 “三十而衰”,TVB在走过四十余载后也因为股权变更而告别邵逸夫时代,曾经盛极一时的“香港制造”——影、视两大娱乐品牌,在繁华无数次绽放后,双双显现衰相。
曾经的港片给彼时的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如今逢其式微,一同经历的30年光阴,依然蕴藏着太多面孔、故事,令我们唏嘘感慨。采访中,几乎所有北上打拼的香港电影人,对过往的辉煌,因着错过或失去都更为深情依依。香港电影人讲述的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不管是明星赶场,还是题材扎堆、热钱涌入,如镜般投射在时下正迎接着“黄金十年”的中国内地电影身上。在不少香港电影由盛而衰的亲历者看来,中国内地电影的重复,似乎更堪忧。
无敌有偶,曾经出产过无数经典港剧的TVB“改朝换代”,艺人掀起的出走潮,流动方向和香港电影人一样北上,连佘诗曼、林保怡这样的一线艺人也开始“大逃亡”,他们在TVB的回忆并不美妙:长达十年的苛刻合约、日日马不停蹄的工作、时时上演的争宠戏码,拿的却是低于内地明星数倍的片酬,他们早已心生怨气,一旦松绑,便毅然决然,不愿回头,更何况面对的又是内地上百家电视台对电视剧的需求,市场宽广远非TVB可及。 “部头约”成为他们与香港最后的牵绊,偶尔“回家”看看,足矣。
尽管,有人信奉荣枯自有定律,但殷鉴未远,我们依然不放弃期许,希望香港的电影人能重铸辉煌,希望北上的香港艺人能迎来更大的一片天空。
“金像”生于盛世,三十而衰
人言“三十而立”,即将迎来30岁生日的香港电影金像奖,却遭遇着“三十而衰”的尴尬。而在香港电影盛衰的背后,是整个香港电影产业的荣枯。
亲历其荣,见证其枯,香港电影金像奖30年之际,王晶、刘伟强、陈小春、吴镇宇等钓沉几则过往的故事断片,一番唏嘘感慨,已是别有滋味。
档期满溢
陈小春:一年串戏十多部
陈小春,1994年首度演出陈德森导演的电影《晚九朝五》,凭此片获提名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同年凭陈可辛执导的《金枝玉叶》获得最佳男配角奖。1996年起参演刘伟强执导的《古惑仔》系列,在片中饰演山鸡一角,人气急升,迎来事业高峰。
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陈小春刚在北京参加完李仁港新片《鸿门宴》的开机发布会,近期作品还有《寻龙夺宝》、《孤岛惊魂》、《宝马狂想曲》等。他告诉记者,现在内地拍片不算忙,“我个人感觉香港电影世道最好的时候,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了1990年代中期就有点不行了,到了2000年就是大滑坡,我就在那个时候来内地拍戏了。我只能说是赶了好世道的尾巴。那时,我是个新人,但完全不担心没活。好像是1997、1998年,最夸张了,我最多同时要拍八九部戏,一年就拍了13部。晚上还在香港拍,拍到早上天亮,也不睡,马上坐车到广州拍另一部戏,当天还要赶回香港又是部新戏。睡觉、吃饭、化妆,大部分都是在车上,上厕所都好像要忙忘掉”。
吴镇宇:10天完成一部
吴镇宇,1986年起大量接拍电影,此后演技自成一格,但也被称为“烂片之王”,1993年开始被香港金像奖提名各种男配角、男主演,但只在2001年凭《公元2000》得过一次最佳男配角奖。
吴镇宇当过导演,1998年首次执导的电影《9413》从开机到上映,堪称“最快速港片”。由他出任主演的《古惑女》,制作周期也不过12天。电影《战国》巡回上海宣传,吴镇宇接受晨报记者专访,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样子,“我开始做电影的时候,香港已经是夕阳产业了。那时拍得快,不说明电影市场好,正说明市场开始走下坡路了。演员要赶档期多拍戏挣钱,投资方也要赶档期上映,以后市场好就能稳赚快钱”。这次拍《战国》,吴镇宇花了四个月,自称是他这辈子拍得时间最长的一部戏。
刘伟强:不再担心市场小
赶档期的事,同样发生在一些名导演、名电影身上。刘伟强,拿过第22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第26届香港金像奖最佳摄影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其《古惑仔》系列,《风云雄霸天下》、《无间道》三部曲,在港片的低谷救市,创下“港片中兴”。
刘伟强介绍,1996年,《古惑仔》大卖,他接到拍续集通知时,距上映日期不足一月,只能采用多台摄影机同时开拍的方法,“是不是很紧张?但我拍第二集《猛龙过江》只用了11天。我本不想拍,第一集出来,很多人说这个电影教坏小孩子,我有压力。但有一个片商说,你不拍有很多人拍。”所以,刘伟强并不怀念当年港片辉煌期,认为当年环境混乱,“从前导演经常仓促上阵,这是最不好的。从前担心香港市场太小,现在不怕,我们有全中国的市场,可以慢慢磨合”。
片酬疯涨
王晶:星爷“变卦”很伤人
王晶,香港电影产量最高和累计票房最高的导演,却始终与香港电影金像奖无缘。
日前,王晶讲了一段与周星驰的旧事。王晶称,自己跟周星驰的合作,在《神龙教》中已有裂痕,“他(周星驰)整个人都膨胀了,又开始结交城中富豪,开始炒楼。在《龙过鸡年》的拍摄现场,他带来了一位今天仍叱咤风云的大富豪,在一角谈笑,不肯开拍。这位先生也并不友善,没按常规向导演打招呼,正常情况‘进庙拜神,进屋叫人’,来我的现场至少问个好吧?但他没有。我不介意,但已开始觉得周先生变了”。到了1992年左右,他曾经与周星驰想合作一部《少年李小龙》,“我就带他去见嘉禾蔡永昌谈合作,决定嘉禾出制作费,然后给我和周星驰八百万港元再分红。这在当时是很高的条件,我跟他当时片酬每人都是大约两百万。但谈了几次剧本后,周先生提出我们六四分的要求,他六我四。我认为一定有不少分红,就同意了。两周后他又提出:他七我三。我有点不悦,但我真的想拍这部片,又同意了。一个月后,他第三次要求:他八我二。我这次真火了,我说这样合作已没意思,但因与蔡先生说好了,就只此一次,下不为例。你知道结果吗?我听到的最后版本是嘉禾改以八百万片酬请他一个人当演员,据说就是《武状元苏乞儿》。这样的结果,你能不心淡吗?”
题材跟风
向华胜:“英雄”过百不稀奇
向华胜是香港知名电影制片人,也是香港社团“新义安”掌门人,旗下永盛电影公司是港片重要出品方。向华胜表示,紧扣热门题材,是其制片制胜一大秘诀,“我们的信息很快很准,这是有名的。看到别人拍的题材受欢迎,不等下档,我就以最快速度把幕后班底召集来开会,用最快的速度完成它。当时我拍一部电影绝对不能超过半年,因为观众的口味会变,超过半年就危险了”。
1986年,《英雄本色》票房大红,永盛紧密锣鼓地炮制了《英雄好汉》及前传《江湖情》,各于1987年2月及5月上映,成为“英雄片”热潮中的票房代表——《英雄好汉》先以“再续余热”之势累积了近1900万港元的票房,短短两月后《江湖情》更升至2100万,前后收入已超过《英雄本色》。1991年,《跛豪》为传记片创下3800万的惊人纪录,永盛再次如法炮制,打造出《五亿探长雷洛传》,创出上、下集隔日公映的新现象,两片总票房超出当年冠军《逃学威龙》千万港元。
跟风、抄袭等导致的题材扎堆,之于香港电影,实在有“成亦由之,败亦由之”的效果。谈到香港电影兴衰时,成龙表示,越来越多的粗制滥造、跟风模仿之作严重败坏观众胃口,也让香港电影类型必然走向死亡之路,“一个僵尸片成功,他们就拍100部僵尸片,一个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观众进去一看就是这样,都腻了”。
热钱涌入
吴孟达:每日有人“送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