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危篇
积重难返的尴尬现状
音乐人断言: 5年之内若无起色,安息可也
病症一:经络失衡血脉凝结
临床表现:创作呈单一化倾向,唱片公司急功近利
四大天王时代以后,以市场为导向的唱片公司,并不讳言自己在做的是一门生意,唯“市场”马首是瞻,金牌大风的高层陈辉虹对此理直气壮:情怀能当饭吃吗?资深词人刘卓辉(微博)却另有看法:“第一代唱片公司的高层如郑东汉(郑中基(微博)之父),还保留着音乐人的本色,存留一些文化情怀;第二代为营销人员,关注的是市场;第三代,即今天的这一批高层,已经进一步变成了会计,对于收支、保本等敏感非常,一代比一代更看重利润。”文以载道的使命感几近完全摈弃,如今的乐坛领头人奉行的是完全的现实主义,无利不起早。
雪上加霜的是,盗版和网络下载的猖獗,令唱片销售锐减,唱片公司耐性渐无,新人推出计划日趋保守,而最受欢迎的新人,是像王梓轩(微博)这样,自己的工作室足以解决一切费用,唱片公司只负责帮忙出唱片并发行即可。有限的资源,则被公司投入可以利益最大化的项目,因此香港乐坛情歌的单一倾向化日趋严重,其比例甚至远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且唱片公司为迅速捞钱收回投入,会极力催熟新生偶像—以红馆为例,黄金年代的歌手们,如梅艳芳、张学友等,至少要出道4年,并且储备多张白金专辑,才有底气完成一场演唱会。当年的演唱会动辄万人入场,一口气连开三四十场也是常事。如今?“如今的新人出道一年,专辑都没几张,唱片公司就急着开演唱会,能在九龙湾啊、机场啊这些体育馆开上几场,每场有几百上千的观众就不错了。”刘卓辉此言,不但是喟叹,更是一种失望。票房注水的情况亦时有所闻,即使是号称红足10年的Twins,今年的广州演唱会,真正上座率可能也不足八成。而以如今红馆开一场演唱会需花费150元来计,至少要连开8场,且全部卖完才有可能收回成本。
以从前的偶像标准而言,如今的年轻新星,距离“老少皆宜”已是渐趋渐远,弱势的粤语歌曲,被大学以上的年轻人视为“幼稚、浅白”的代名词。如今,文人底蕴尚存的台湾国语歌曲占据半壁江山,老一辈的香港人,则对于怀旧歌曲更加钟情,“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中直指人心的激荡情怀一旦枯竭,所谓影响力,对于如今的粤语歌而言,已是越来越无从谈起。
病症二:火气旺盛,心烦易躁
临床表现:公司与媒体关系紧张,奖项公信力下降
世间之人,皆是同甘易,共苦难,夫妻尚且大难临头各自分,何况曾经的合作伙伴?年景好的时候,唱片公司与媒体之间笑呵呵,喜洋洋,大方又豪爽。然而一旦自身难保,分分钟翻脸不认人。如今的香港,媒体与媒体之间,唱片公司与媒体之间各自为政,关系如同绷紧的弦,稍有风吹草动就剑拔弩张,比如TVB与香港四大唱片公司之间导致腥风血雨的合约纠纷。听听曾就职宝丽金、BMG等唱片公司的向雪怀口中,80、90年代时处在蜜月期的唱片公司和媒体吧:“以前媒体和唱片公司是同一条阵线的,一起赚外面的钱!”
和媒体关系好到蜜里调油的时期,片约还在宝丽金的邓丽君,专辑刚在录音棚里录好,还没来得拿去制作,已经被坐等在录音棚外的电台DJ截住,直接拿到电台播放。“今天呢?就是互相利用,你赚我身上的钱,我又赚你身上的钱,然后别人播出的歌,我又特意不播。”各自为政,缺乏共识,动辄群情激奋、大打出手的割据局面,削弱了自80、90年代以来,香港乐坛传承下来的凝聚力、影响力,媒体公信力也因此下降,奖项分猪肉,奖项对于一个新人的助推力自然越来越小。“家和万事兴”此古训,对于如今的香港乐坛,颇为适用。
对话朱耀伟
研究香港文化及流行歌词的权威学者。眼看着粤语歌的土壤已经越来越贫瘠、香港报纸和杂志的乐评版也越来越少,对于内地媒体花八到十个版做香港歌词专题,朱耀伟感动又有些艳羡。
南都娱乐X朱耀伟
朱耀伟:香港音乐人都很悲观了
南都娱乐:现在香港新人上不了位,是不是因为整个香港的文化影响力都有点衰退?
朱耀伟:我觉得就是一种遗失,什么广东歌的水平下降,广东歌的种类越来越少,我觉得这都不是太真实的,广东歌给人家感觉都是情歌,但是你看看林夕、黄伟文最近都有很多种类的歌。但是有阅历的歌迷已经流失,听广东歌的小孩子,比如我一些十多岁的学生,就抱怨林夕的歌词太深,什么“一世不忘”、最近的“六月飞霜”……
南都娱乐:八九十年代,像梅艳芳他们都是通过选秀出道,现在这种方式对香港的新人貌似不太适用,大家也不接受。
朱耀伟:我想你讲的是香港的一些情况吧,因为不单是流行曲,电影、电视剧等娱乐工业的影响力都在下降,八十年代香港是潮流的中心点,比如张国荣、梅艳芳,他们创设的衣服穿法,亚洲的女士都跟风的,那个时候香港造星机制造星的能力比较高,但现在,香港流行曲和电影在1997年以后影响力下降,现在的香港没有造星的能力。去年我跟那些做电台的朋友聊天,有一些拿奖的 “最佳新人”,在他拿奖以前,他们都没听说过。如今除了四大天王以后,我想只有陈奕迅(微博)影响力比较大一点吧。
南都娱乐:现在依然是歌手商品化,但和以前又不同是吗?
朱耀伟:对啊对啊,你可以看一下黄霑博士的论文,他觉得九十年代中跟八十年代有一些不同,八十年代香港流行音乐也是商品化,但是他觉得那个时候歌曲是主导的,其他像广告、电影啊,都是辅助,但是九十年代以后就本末倒置了。现在我跟一些音乐人谈,他们都蛮悲观的。
记者手记
为完成这篇文章,拖了好几个月,总是觉得自己掌握的材料不够,需要再多一点,再多一点。最终拖无可拖的时候,看着手头上的东西,没敢把所有采访整理成文字:我怕自己和任劳任怨的实习生们都会吐血,粗粗估计了一下,这些材料怎么说也得有个10万字。在此对接受不才采访的各位业界老师表示感谢,不足之处,请多多海涵。
(责编: 子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