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电影早已经成为过去,黑白电影也几乎要消失在很多人的回忆中。如今号称“首部采用每秒48帧画面频率拍摄”的电影《霍比特人》,也在中国各大影院上映了。我们可以预测,在将来,“24帧”电影也终将成为回忆,许多老电影也可能将被改良制作为每秒48帧版本重新搬上屏幕,就像詹姆斯·卡梅隆把《泰坦尼克号》改编为3D版本那样。
高帧率电影正在和3D电影一样成为电影的主要发展方向。《霍比特人》就是一次电影技术的重大突破。只是不知道,有多少个观影者真正看出了其中的奥妙?
48帧意味着“太真实”
什么叫“48帧”?在电影拍摄中,一幅静止的图像被称做一“帧(Frame)”,电影胶片常用格式是“24帧”,即影片里的画面每一秒钟胶片会走24格。选择“24帧”的原因,是因为人类眼睛的视觉暂留现象正好符合每秒24帧的标准——人的视觉暂留是0.01秒,在这个范围内,人是感觉不到画面的移动或者变化的。通常认为,电影胶片用多几帧也没有意义,还会浪费,增加成本。所以近80多年来,电影艺术一直被称为“24格的真理”,只有电视的拍摄,为了画面更真实,通常会采用每秒30帧的画面频率。
很多观影者看过《霍比特人》后,会发现“画面太真实了”,完全没有以前看描述中土世界的电影时那种黑漆漆、朦朦胧胧的神秘感。有人或许会把这种感受归结于“3D”。实际上,采用每秒48帧或者60帧画面的拍摄方式,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3D技术。当然,也只有在3D技术前提下,戴上特殊的眼镜,才可以感受到“48帧”的奇妙。
能极好表现“慢镜头”
“48帧”画面频率的影片能极好地表达慢动作镜头。以往的“24帧”电影遇上快速运动的镜头时,由于电影镜头快速摇移,图像通常会有抖动或者频闪,所以有时“24帧”电影为了表现慢动作,也会把相应部分拍摄调整为“48帧”。但如今的“48帧”电影,就算把整部电影的放映速度都减慢一半,它仍能达到“24帧”电影的放映水平。所以“48帧”电影的动作场景自然更加流畅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