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颖:北师大在读博士、剧评人
《剧院魅影》改编自法国作家加斯东-勒鲁发表于1911年的小说,小说在发表之初并未引发读者关注,加之银幕、剧场等形式改编的盛名,现金更少有人会提及小说 创作的细节,然而若稍加回望,我们便会更易理解《剧院魅影》之所以能够挂上世界经典音乐剧光环的原因。
 加斯东-勒鲁曾修习法律,后为记者、撰写司法专栏,曾报道多起轰动一时的案件,并作为战地记者赴俄进行报道,最终为兴趣所驱成为了一名侦探小说家,其作品有据可查的就有三十四部,而《剧院魅影》是其中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悲情故事作品,小说不仅情节跌宕,勒鲁更是以其个人丰富的知识面将男主角埃里克(魅影)设计为一个学者、建筑师、作曲家和发明家,小说本身就是一部集合趣味与悬疑、可读性很强的作品。
而韦伯的音乐剧创作,素以题材的开放性、音乐风格、舞台手法表现的多样性而著称,不难想象,当韦伯偶然看到 《剧院魅影》时,脑海里顺着作品所提供的丰富元素、脉络迅速生长出的想象蓝图。于是,在现今的舞台呈现上,我们得以看到的是创作者通过视、听元素,将原作故事情节的悬疑、悲情、浪漫等多重元素纷纷以多样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如服装设计上,创作者不仅注重史实还原,更注重如何契合角色的心理(如假面舞会一节对魅影服装的设计、克里斯汀到墓地一场斗篷的设计等等),同时又要能够配合舞台机关快速完成换景,《剧院魅影》的情节跌宕是其优点,但同时也为舞台的场景转换提供了难度,没有了电影银幕以黑白、彩色画面切换时空的手法,《剧院魅影》的舞台依然以快速、灵巧的场景转换让观众感受到了剧情紧展的节奏,加之音乐的设计(如大吊灯破碎时突然插入的音乐等)等烘托出故事的悬疑气氛。
对于一部音乐剧而言,让观众记住它的最好方式,应该就是对剧中音乐唱段的喜爱,继而是对主题旋律的记忆。这一点在《剧院魅影》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进剧场前,不少观众应该已经看过了2004年的电影版和25周年纪念版的演出视频,但人们依旧会选择走进剧场,看一出故事耳熟能详、音乐留存在记忆中的演出,这大概也旁证了《剧院魅影》在契合观众心理、情绪上的成功,它会自然召唤观众到现场,进行情感的共鸣与宣泄,而那些因为剧场空间而无法放大、不易察觉的细节(如手摇式音乐盒、角色的表情等等),即使留有遗憾,观众也不会斤斤计较。除了注意主题旋律的节奏鲜明、曲调顺口,《剧院魅影》的一大特点就在于韦伯充分发挥剧院空间,为整部作品安排了多场、多种类型的戏中戏,于是古典歌剧的唱段便自然插入,真正做到了将雅俗熔于一炉,让《剧院魅影》成为一出套上了歌剧段落的音乐剧,让观众在一出剧作中得到了多样化的观剧经验…[余下全文]
作者李蝴蝶:诗人、编剧、前媒体人
1431年圣女贞德在鲁昂广场被处以极刑,罪名为妖言惑众、男扮女装。贞德的死对于吉尔如同晴天霹雳。吉尔是贞德的得力战将,他在战场上英勇骁勇、杀人如麻,所过之处必是尸骨累累。这以后吉尔回到了自己的封地,他无所顾忌,追求享乐,迷恋鲜血,在自己的城堡中囚禁男童,先是诱惑然后就是杀戮,成了欧洲童话中令人恐怖的“蓝胡子”。
蓝胡子是欧洲黑暗童话的经典原型,他有不同的变体。到了格林兄弟的童话集出版,躲在黑暗中的恶魔/巫师,终于显现为欧洲的文化集体无意识。
1986年韦伯创作了他的第一个真正剧作意义上的音乐剧《剧院魅影》。他所创造出的魅影这个形象正是蓝胡子原型的一次现代变体。
蓝胡子的恐怖一如何西阿,“我必向以法莲如狮子,向犹大家如少壮狮子:我必撕裂而去,我要夺取,无人搭救。”(《圣经》)魅影亦是这样一个有着魔性的天使。“黑夜降临,一片漆黑;公主还坐在老地方哭泣。当她坐在那里陷入沉思时,听到有一个声音在问候她:‘晚上好,可爱的姑娘!你为什么在这里独自悲伤呢?’”(巴尔干童话《女魔与美人》)。 《剧院魅影》的女主人公克里斯汀从小失去了父母,这让魅影有机会充当导师/父亲这个角色。他亦被克里斯汀称之为音乐天使,强大的可以解决任何问题。早在韦伯之前,好莱坞已经解决了原型的“移民问题”,怪物逐渐成为好莱坞电影的主流形象。远得不讲,中国观众熟悉并迷恋的剪刀手爱德华就是怪物原型的一次成功演绎。在这类原型 中人物有以下几个特征:绝对、危险、禁忌、魔幻。这就是荣格所提出的阿尼玛原型。
中世纪人们经常把魔鬼赋予炼金术师的形象,比如“具有半兽半神的双重性,承受各种难以置信的磨难,以及他接近于一个救世主的形象”(荣格)。魅影的形象恰是如此。 魅影的第一次出场,就向世人展示了他的这一特征:新任剧院经理马上到位,魅影提出要克里斯汀出演女主角。经理认为是无稽之谈。结果舞台布景忽然坠落。当赞助人,克里斯汀幼时的玩伴拉乌尔出现在她房间的时候,魅影出现在镜子里。受到惊吓的克里斯汀胆战心惊,不知如何是好。魅影的最大的形象特征半脸面具,极大地放大了他的半兽半神性——被面具遮挡的一半脸代表了黑暗、富有攻击性的兽性,另一半脸代表了慈爱、引导、权威的神性。所以我们看到克里斯汀的情绪是矛盾的。“对报复的害怕并非单纯的被动;他已经夹杂了一种要求(uneexigence),要求一种公正的惩罚。(《恶的象征》)”现代社会一直在艺术中强调女人迷恋这种叛逆带来的惩罚快感,以确定女人的社会地位…[余下全文]
作者奚牧凉:新浪实习记者,90后剧评人
世界闻名的音乐剧经典《剧院魅影》原版首次驾临北京、广州,年底 中国的戏剧市场又迎来了新的热议话题。对于这部既已全球巡演了几万场的作品,中国观众自然好奇,自己此次所能看到的巡演版,与在英美所能看到的驻演版差异几何。坦诚说我和很多中国观众一样,除了通过《剧院魅影》经典的2004年版电影、25周年纪念演出以及韦伯50岁生日音乐会等网路视频了解这部作品,并未曾在英美现场得赏过驻演版。如果仅将此次于广州演出的巡演版《剧院魅影》与这些网路视频比较,我个人感觉,此次饰演女主角的85后演员艾米丽-琳,虽然技术一流,但情感还不够细腻、动人,难以激起我们对克里斯汀的情感共鸣;而已经饰演魅影超过2000场的布莱德-里特尔,常年在亚洲地区演出,表现自然游刃有余,但作为一名饰演本是男高音角色的男中音,他饰演的魅影更为暴戾、激愤,也算是为这一经典角色提供了别样解读。
因为背井离乡与舟车劳顿,巡演版与驻演版在卡斯阵容与表现方面存在差异,也属意料之中;把“非人”的要素做到最好,便是巡演版展现其诚意与专业的重点。此次巡演版《剧院魅影》于舞台美术方面所展现的高超水准,已经被媒体广泛报道,本文不必赘言;我只想表达我个人的感受是,此版《剧院魅影》舞美的繁复、奢华程度,哪怕仅仅是那盏重0.5吨 的吊灯升起至剧院天顶再落下的桥段,便已在我的观剧经验中无出其右者了。此版《剧院魅影》再一次让中国戏剧界深刻认识到,这些英美舞台剧经典之所以能缔造 艺术与市场的神话,绝不仅仅凭靠优秀的故事、动听的音乐与精湛的演技,超高水准的制作同样必须——正如今年亮相的中文版《战马》带给我们的启示。
不过,有别于中文版《战马》筹备一年学习原版的制作,此版《剧院魅影》因为中方并未能组建起能力足够的演出、制作团队,因而尚处在原版引进的阶段;中方除了为原版提供了充分的落地支持(如根据本剧的具体要求改建剧场等),并未能真正插手本剧的实战流程。进而很多行业同仁会疑问:此版《剧院魅影》能给中国音乐剧留下些什么?一场成功的生意?成功与否可能还有待时间检验;对中国音乐剧市场的开掘?我个人认为,肯定会有所裨益,但也许也不能太乐观期待…[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