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我们以正式采访的形式见面,开始后却变成了不按程式而走的轻松聊天,他们不吝输出观点,也不会客气地在某些可能会触及另一拨人敏感神经的争议点上让步, 他们一再用“人为的”强调华语乐圈的倒退,怒其不争地表示如今太多业内轻视音乐,既给不出合理预算、亦给不出专业意见和需求,导致很多音乐作品敷衍了事,质量堪忧。另一方面,电视行业用综艺节目制作标准去衡量音乐、制造音乐、选拔歌手,也“成功”导致如今华语音乐市场缺乏真正有辨识度和特质的好歌手;当 “飙高音”和“铁肺”变成唯一好的评判标准,那么录音室体系即在单一标准里失去原有色彩,音乐世界的丰富性和延展性也因此被一笔抹匀,空乏而混沌;你头疼没有好的音乐作品之余,也同时在头疼无法为这样一个没有特色的歌手量身定制音乐;而观众在长期被动接受的情况下习惯了“平庸”的内容,即使不代表欣赏,也难以使之进步。没有挑剔的耳朵,亦没有挑剔的眼光,大概是如今华语音乐除长期经受盗版打击之外的又一症结所在。
李偲菘和李伟菘虽是兄弟俩,但个性鲜明又截然不同,偶尔问答之间还会为谁先讲话、谁抢答了拌嘴,互相犀利吐槽,而后又在一些观点上达成共识,心平气和地相互支持,一来一往充满诙谐,但又觉得没来由的小感动。关于创作,他们说,你首先要学会独处。过去的歌手和创作者更懂得独处,这样的状态方便他们思考和感悟,从而找到自己的方向和特质,但现在是嘈杂的互联网时代,人们离不开手机离不开电脑,看着同样的热点同样的流行趋势,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只懂得模仿和跟随。这在音乐方面,便又成了一道坎。
时光匆匆30年,这两个但凡熟悉华语音乐便绝对不会陌生的名字,曾被打在无数知名歌手的成名作之上,他们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影响了许多当今华语乐坛天王天后的成名轨迹。孙燕姿、蔡依林、林忆莲、梁咏琪、张学友、萧敬腾……从头翻阅,你会发现这些歌手音乐作品之中,那些你到现在还爱不释手的歌曲,有相当多的一部分都出自他们之手。如果不是对音乐的爱和与之相匹配的才华,的确很难拥有这样的成绩。但唏嘘的是,就连李偲菘和李伟菘这样相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谓之成功的幕后工作者,如今都无法轻松地对华语乐圈表达乐观了。
过去出自李偲菘和李伟菘两兄弟之手的作品大概有:
孙燕姿的《天黑黑》《开始懂了》《绿光》《直来直往》《逆光》《我要的幸福》《神奇》《我不难过》《我怀念的》《漩涡》《未完成》《风筝》《明天的记忆》……
梁咏琪的《我要一种感觉》《爱能不能戒》《胆小鬼》《新鲜》《寂寞公寓》《爱情海》《透明》《不理时 间的人》……
张学友的《亲亲》《只有你不知道》《你知不知道》《情系半生》《一千个伤心的理由》《离开以后》《爱和承诺》《潮水的诺言》《无所谓》《别提你的心》……
萧敬腾的《我在哭》《王妃》《不停有意外的世界》《狂想曲》……总而言之他们合作过的歌手、写过的歌、制作过的专辑也是有点太多难以详尽。
在即将于1月16北京举办的30年音乐作品分享会上,李偲菘和李伟菘请到了过去经常合作的四位女歌手坐镇,届时,孙燕姿、蔡依林、梁咏琪、彭佳慧将作为嘉宾与之同台献唱。伟菘有些感性地说,希望听众们能够通过分享会重拾音乐带来的感动,希望更多人珍惜音乐带来的美好。然而聊到现在的华语音乐,兄弟两人却并不是安于现状的乐观派。
“都是人为的!”李偲菘冒出了这样一句话。他为他之后的所有言论提前下了个结语。
一旁的李伟菘接过李偲菘未完成的描述,继续聊起了影视音乐:“其实电影、电视、音乐三种艺术应该是平衡的,但现在……比如我的一些学生也会去演戏,那他们就会想要演唱主题曲,可是制作方就说没有这笔预算。
这似乎是个现状。很多影视公司并不打算认真对待影视音乐,他们宁可买便宜方便的罐头音乐,也懒得找更适合的人专门写和唱;另外考虑到对潜在群体的需求,明星效应往往高过作品效应,选择某个在某年龄段群体之中较有影响力的明星,其带动的宣传效果可能比踏实做出一首与影视作品特别匹配的歌曲要好,当然什么“经典永流传”之类的,在短期绩效面前显然是没法成为催人上进的实际动力的。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毕竟发展阶段受限,我们还没办法要求艺术质量全面到位。比如常有人说“匠人之心”,可是当温饱和更高物质需求无法单纯靠音乐这个行当来满足时,行业里便在相互攀比的风气中越发轻易地将艺术物化。演员、歌手这些职业信息越来越模糊了,对作品优劣的评判标准过于宽松,而赚得钱多且人气高的明星是成功的,那么能潜心修炼的也就越来越少。这是没办法的事,即使如李伟菘所说:“喜欢音乐的心很重要,如果只是为了钱去写歌,那是不会写出好的作品的。
在这个话题上,李偲菘的回答更加较真,“我是觉得那个付钱的人很奇怪。比如我们小时候两个人写歌,我们那首歌写出来,如果可以更好,那个导演或者监制会来跟你说哪里可以再调整,是有要求的。但是现在这些给钱的人对产品没有要求。问题就在这里,就因为这样子,歌曲都没有质量。导致听众和观众很被动,你给他什么他就听,听久了他就习惯了。但是你听久就习惯不代表他们真的欣赏这个东西唉!只是习惯而已。你就会让这些听众的水平越来越低了你知道吗?”
末了他又补充道:“我知道很多大腕,你要找我,好呀来呀,我多少钱。那出钱找他们写的人也不敢提要求。”
又是另一个问题:不敢提要求。不但不敢,其实也有根本提不出要求的状况。因为现在制作唱片还得讲求个新闻噱头,比如请某某大牌歌手操刀写歌,某某大制作人操刀专辑制作,Title越牛X、名字越多人知道,资历越耸人听闻最好,“xxx曾是国际巨星麦当娜的御用……”“XXX曾包揽数个格莱美音乐大奖……”看过很多类似的通稿吧?但实际去听,歌曲本身有像幕后团队身份一样那么牛X吗?有好到想马上推送给所有朋友一起听吗?所以写这首歌的诉求在于什么呢?真的在于音乐本身?更多只是为了发上几篇新闻吧!显然,即使再大牌的制作人,没法让歌手发挥出特质也枉然,在什么都同质化的扁平年代里,特色和专业成了稀缺。用句更俗套的话——创作是要用心的。
此外,行业里不合乎规矩的事情也很多。比如一支demo随便改一下又成一首新歌发出去给别人唱,比如更严重的代笔,还有李伟菘所说的“报价混乱”。说到这他有些不高兴地表示圈内有的人真的“太!坏!了!”,“现在居然有人在外面帮我们报天价!”随即一旁的助理解释称:“比如我们一二(十万),那就会有人翻好几倍往上报。之前就有人来问谁谁谁说是给你们做代理的,我问他报多少,对方说是一百多(万)这样。”原因一方面,有投机者希望从中抽水;另一方面,可能存在不良竞争。
“孙燕姿在录音室遇到盲点,会要求吃巧克力或是炸鸡。”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演唱会的内容中,李偲菘聊到了孙燕姿的录音室“小癖好”。
我们笑称当年火起来的天后真真儿个个都特色鲜明,即使她们并非都是技巧制胜,以此反观现在的歌手,也多少令人感叹。对此李偲菘利落回道:“因为现在都没有好歌!哈哈哈!除了歌以外,现在在比赛,就是飙高音,你听不到风格,因为风格只有飙高。”
“你没有办法,比赛唯一能够得分高就是飙高音,如果在台上去发挥那些小小小细节的东西,听不见。但是唱片不一样,在录音室里,你对着喇叭,我们收音的时候连那些哽咽的声音都听得到,所以做唱片时我们是有分类型的。”
讲到音乐类综艺节目,更加活泼一点的李伟菘有些滑稽地当场表演了台上的歌手在狂飙高音,台下的观众激动鼓掌的一系列戏剧表现,他说你可以去听《明天会更好》 那首歌(群星合唱),多数歌手不用看MV光用听就能辨别了,但现在没有了,大家都在欣赏飙高音。“就是因为这样,你现在听不到一个有风格的歌手和为他们量身定制的作品。”
“现在对音乐好坏的定义很狭窄,你能飙高,哇靠!太屌!必须得前三名有没有!但是这个歌手有没有辨识度,他本身有没有特质,唱歌有没有灵魂,如果全部只是在炫技而已,那个是叫唱歌吗?所以一个歌手的好的定义,大家其实都不清楚,是不是。到最后什么是好,大家都不知道,就是现在大环境造成的,就是人为的。就是有一群人在操作,什么是好的,就是这些人去引领观众,告诉他们,这个是好的,那观众就是被动的嘛。所以是这些人有问题。”李偲菘这番话叫人忍俊不禁,同时悲从中来,我们华语乐圈为何在其他行业蓬勃向前之际,却陷入这些循环中不能自拔呢?几年过去了,还要继续依靠电视综艺来支撑吗?
最后谈到创作,两兄弟坦言——独处很重要。“独处会有自己的风格。以前的人独处的时间比较多,所以从打扮、审美到个人风格,都不一样,因为他懂得独处,不会那么容易被影响。可是现在太杂了,有事没事就上电脑、看手机,看到的东西和别人都是一样的,怎么还会有自己的风格?一定要学会独处,自己去找自己的感觉。现在大环境太杂太乱,它只会让华语音乐落伍。”
其实做音乐说难和简单,最后都是那么回事儿——能不能让听众喜欢。有人觉得自己曲高和寡,是真的吗?有人觉得听音乐的人越来越少,是这样吗?“我觉得如果你是没有用心做,你还是不要做了。你做了也没有人听啊。但如果你用心做了,你做一首放上去,一定会有反响的。”对此,两位音乐人似乎说出了更接近本质的答案。如果一首歌很好,势必会得到很多人的喜欢;如果听的人寥寥无几,那并不叫“小众”,只是你还不够好。(南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