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国内90代年轻人选择“最喜欢的乐队”前三名,滚石一定不会在其列,甚至Coldplay、Bon jovi、Maroon5、Daft Punk可能都岌岌可危,也许Linkin Park会是幸运的“幸存者”,也许吧。
“都什么时代了,谁还要听滚石那些老古董!”
其实,以上这种声音并不是最多数。在资讯发达的年代,年轻人即便对滚石乐队兴味索然,也或多或少听过他们的辉煌与功勋。只不过,犹如那高岭之花,知其珍贵也未必想亲手采撷。更何况这“高岭”,还不是耸立于脚下这片土壤、附近那片土壤,而这“花”,也有些“最美不过当年”的时不我与。滚石在很多国内年轻人眼里,自然是“听起来好像很牛逼”般无所谓与淡漠。
英伦发展至今,冒出了可圈可点的乐队,他们前赴后继,又承前启后。好音乐什么的,细心听的人,总不会缺的。今天把这几个老头儿拎出来,有点“随手考察滚儿圈珍稀活化石”的意思。毕竟面对一个成军超50年仍屹立不倒的乐队,面对一群儿孙辈摇滚乐队围剿、且还撑着把老骨头在舞台上活蹦乱跳的世界元老级滚儿,确实需要放大无数倍地震惊——“这奇迹是如何发生的?!”
当然也有个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再过一天(3月12日),他们将继2006年后,又一次登陆中国开唱。另外,也还有一个难以启齿的原因,而左小祖咒在受访时十分坦然地说出来了:“再不看的话也许他们就死了。”你看,人到了滚石老爷子们那岁数,能关注的也差不多只剩下健康话题了。但滚石乐队还“逆天”地站在舞台上蹦跶着,躁着,享受着,这让乐迷何以能不骄傲、不激动、不引以为人生之榜样?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想想过去和现在,还有多少东西可以让你抵死坚持?
关于滚石乐队,有太多媒体做过长篇累牍的功绩报道。但为了凸显这些“活化石”的超高品质以及无人能复刻的历史意义,不如让数字来直观说说。
摇滚老炮:像滚石那样做个老不死摇滚歌手
@左小祖咒(摇滚歌手):
滚石乐队的吉他Riff很厉害,对后来的Punk影响很大,相对于The door、Nirvana来说,他们是另外一层意思上的绝对摇滚。已经70多岁了,还在舞台上折腾,乐队的老头儿都干瘦干瘦的,不带一点儿胖的,简直是奇迹啊!贾格尔到现在还活蹦乱跳的。乐队所有的专辑我都听过,这是他们对我的影响,而且我在微博上也经常推荐他们的歌曲。
这次他们来华演出,我要带上我的家人一起到上海去看。再不看的话他们就死了。说得难听一点,这次上海都未必能看到他们在台上了。就像我原本要做 Lou Reed演唱的,可是他没到年底就挂了,实在是遗憾。我希望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能像他们一样,做一个老不死的摇滚歌手。
推荐歌曲:《Street Fighting Man》《Paint it black》
@崔健(摇滚歌手)的采访后记: 说起滚石,怎么能不说说大腕级歌迷崔健;在2006年滚石来华演出时,崔健与滚石一同表演激动到险些失声。在8年前的上海舞台上,崔健激动地说,“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在北京搞一场rock and roll show!”关于今年上海演唱会,我们无从得知崔健是否会去朝圣,经纪人表示他还在忙着录专辑呢。
@张楚(摇滚歌手、魔岩三杰之一):
1990年开始接触滚石,他们的音乐很原始,又很有爆发力。
推荐歌曲:《december's children》《Their satanic majesties request》《sticky fingers》
@秦勇(前黑豹乐队主唱):
1985年,我和张岭等人组建了五月天乐队(嘿,又见五月天),我们翻唱的第一首歌,就是滚石乐队的歌曲《jumping jack flash》。当时觉得他们的歌听起来容易,适合排练。还有看到他们的封面,觉得滚石乐队主唱长得古灵精怪,长的那张硕大的嘴,很让人羡慕,就跟喜欢滚石了。3.12我一定去现场。
推荐歌曲:《Jumpin jack Flash》《As Tears Go By》《Honk Tonk Women》
乐评人:机缘巧合听滚石,暴力与野性
@黄燎原(摩登天空艺术总监): 滚石是80年代的时候,当时我爸驻美国,回来时带回滚石和披头士的录音带,那时没听过什么摇滚乐,听了就觉得特喜欢,最重要是跟原来听过的不一样,所以觉得很特别。后来看了好多他们的专场Video,就越来越喜欢。最关键,在最老的那些英伦摇滚里面,他比较特别。披头士相对更优美,滚石更硬一点;尤其是从Video看现场,滚石更暴力一点,表演力更强。
@李皖(作家、评论人):
1986年,莫里斯-迪克斯坦的描述中,说滚石成员出生于有教养的家庭,却乐意把自己打扮成混混(大意)。觉得很有趣啊。
推荐歌曲:《The spider and the fly》《Wild horses》《Dead Flowers》《Slipping away》
@祁又一(作家、乐评人): 大学时,因为太有名了而不得不听。最爱《野马》,我还翻译过那歌词呢!当然不是按原意翻的。
@大大地地(媒体人):
高中的时候,97年左右,当时看黄燎原那本书,对他们的故事有了解。然后买了《Sticky finger》,我的那版拉链还是真实的,可以拉。当时设计我觉得挺牛逼的。
推荐歌曲:《满足》、《野马》、《Brown Suger miss you》、《给我庇护》、《同情魔鬼》、《把他涂黑》
@邹小樱(乐评人):
作为一名披头士粉,滚石乐队我是从不感兴趣的。我知道这充满了偏见,但在上世纪60年代,披头士已经定义了摇滚乐的正面的情况下,滚石的唯一出路就 是做坏孩子,成为摇滚乐的月之暗面。当然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做风如此正派的我,绝对不会喜欢滚石这群“动词”、“人体器官名词”狂人。
推荐歌曲:《As Tears go by》《Time is on my side》《Wild horses》
@赵南坊(资深欧美乐评人):
高中时期,当听到Rage Against the machine 翻唱专辑《Renegades》中的《Street Fighting Man》时候,被歌曲本身吸引,进而找到原唱滚石。对乐队本身不感冒。
推荐歌曲:《Satisfaction》
@耳东(乐评人):
对滚石不是很感冒,被击中是他们上一次来华,在上海,当时被他们现场的氛围打动了。
推荐歌曲:《Gimme Shelter》《Wild horses》《Satisfaction》
与披头士的音乐较量——月之阳面、月之背面
说到同样在60年代大放光彩的滚石乐队和披头士,俗一点,可以说是“相爱相杀”;幽默一点,就是前不久滚石接受新浪采访时的原话——“互相帮提袜子”。
上世纪60年代中,中国普罗大众根本无暇顾及音乐上的摇滚不摇滚;而在地球的那边,米克-贾格尔和幼年时的朋友基思-理查德在火车上偶然相遇,他们发现,彼此不约而同地迷上了黑人创造的音乐节奏布鲁斯,出于共同的音乐偏好,他们一拍即合,并在1963年成立滚石乐队。“滚石(The Rolling Stones)”这个名字取自于前辈艺人Muddy Waters的一首蓝调歌曲《Rollin‘Stones》。
刚成军的滚石,还没攒足资本与当时风头正劲的披头士“硬碰硬”。乐队的创作最初有很多模仿披头士风格的痕迹,也包括穿着打扮。后来,他们决意与披头士背道而驰,反其道而行之,甚至当起了最典型的“坏小孩儿”。他们衣着随意,留长头发,讽刺社会,享乐主义,粗鲁而反叛。
他们着重于强化布鲁斯,强调厚重感,并于1964年,以一张名为《滚石》的同名唱片将强劲的节奏布鲁斯稳稳扎入英国土壤。巅峰之作当推1968的《乞丐的盛宴(Beggars Banquet)》和1969年的《任血流淌(Let It Bleed)》。 滚石对后来重型摇滚乐和庞克有着很深影响。有不少乐队在乐风、台风方面深受他们的影响。包括后来著名的史密斯飞船、枪炮与玫瑰等等。他们还是现场演出型歌手的绝佳代表。
如果披头士风格代表月之阳面,那滚石就是月之背面。在披头士的音乐中,温柔和粗犷代表了麦卡特尼和列农两人不同的创作个性,但他们一直以正面积极的形象示人,给人印象整体偏向青春与梦想、励志与昂扬、温和与治愈。而滚石,则明确代表了猛烈而强劲的重节奏摇滚,代表反叛和“坏小孩”之梦。
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中择其一做“最佳”。那还真不好说。音乐上,他们各有建树,各有受众,即使曾经竞争一时,也不是彻底的对立两面。70年代初,披头士正式解散,而滚石也在之后巅峰不再,再往后,更遭遇解散危机,遭遇创作低潮,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了并肩而行。时至今日,滚石是全世界最长寿的乐队没有之一;时至今日,他们还未告别舞台。这种信念和坚持,让人叹服。
中国歌迷对滚石是否买账?等了八年的摇滚歌迷是否会呈现疯狂的购票热潮。对于年轻乐迷来讲,滚石离他们太远,他们也许知道“滚石的牛逼”,但他们更喜欢崔健、喜欢Beyond、喜欢五月天。
这无可厚非。土壤和年代、文化与流行,传播和普及,传统与偏好……很多方面叠加造成了今天这种反差。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装逼地怒喷:“这些人不懂音乐、不懂摇滚,不听滚石你TM也好意思说自己听摇滚?”这里也拦你不住。毕竟时代发展至今,在国内的歌迷体系里,一方面“听人”远胜过“听歌”,追星胜于追曲,相当部分人已进入脑热型绝对崇拜状态;一方面由于相关认识的缺乏和传播滞后,无形中给了先获取到信息的部分人高人一等“优越感”,即使他们也不是真的懂所谓“摇滚”,懂所谓音乐。
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国内大众更容易接受阳光面的事物,阳关面的歌手与歌(你看五月天那么火)。大概生活已然很艰难,生活有太多苦难,以至于他们需要不断鼓励自己,需要更多力量支撑。
所以听歌无论大俗大雅,对味儿是首先的。我们需要放平心态接受每一种圈子存在的客观性。其次,听歌也是积累的过程,一个真正喜欢听音乐的人,会在听的过程中琢磨出自己的一套鉴赏体系,而不是先对别人的体系发出鄙夷之声。
后记:受访的很多人表示不会去看演唱会。即使知道可能有这次就没下次。有人给出的理由是门票太贵、有人因为抽不出时间,还有人对上海的海外演出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担忧……很多人不会去,终归是不够热爱,是“选择和行动”的问题。如果有这样一个机会,你会去听滚石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