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赵忠祥“签书售鞋”事件一辩
http://ent.sina.com.cn 2000年02月24日13:04 南方网
赵忠祥先生写了一本叫做《岁月随想》的书,发行量达百万余册,创造了约千万元的经济效益。这不仅引发了对赵忠
祥个人可能“收入不菲”的议论,同时也令一些人对“纯文学图书”受冷落而大发感慨,担心“名人出书抢了作家的饭碗”,
进而斥责“名人时髦,作家被冷落”现象是一种“滑落”(《2000年我们会读到什么书》,见《生活报》2000年1月
21日第21版)。更有人深入细致地对《岁月随想》进行“点评”,说它把“无奈”写成了“无耐”是误人子弟;说它那“
九州得意革新路,四野宁馨绽笑容”诗句里的“宁馨”二字是生编滥造,也有人说它是“见字取义”(见《说“宁馨”》,《
中华读书报》2000年1月26日第6版)……
人无完人,书无尽书。一部书里有几个错别字着实不雅,但也不必因此刻意菲薄它,何况作者已经就此在他的《岁月
情缘》“后记”里做了解释,并表示要向大家请教,也算是承认错误了吧!《岁月随想》毕竟不是教科书,不是《现代汉语词
典》,即便是《现代汉语词典》有点滴错漏也非不可宽容。至于对“宁馨”一词的应用与解释,窃以为,尊重原作者的本意是
最明智之举。拿毛泽东的词《忆秦娥-娄山关》为例,其中的“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两句话”,
当初不硬是被郭沫若先生把词义解错了?后来经过老人家亲自点拨,郭沫若先生始认识到“我错了”,并感叹:“解诗之难,
由此可见”(毛泽东:1962年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词六首〉》的改文)。我想,对于解诗来说,原作者最有发言权,
充分听取原作者的意见也是起码的职业要求!
对赵忠祥因写《岁月随想》而收入不菲的种种议论亦甚为无聊。要说只为赚钱,凭着赵忠祥其人的知名度和专长,走
个穴什么的不就得了,远比写书省事。《岁月随想》竟然发行了百万余册,这个账首先应记到百余万购买者的头上:放着“大
腕作家”的作品不买,干嘛却为《岁月随想》掏腰包?这百万大军的觉悟咋就这样低?你们的文学鉴赏力都哪去了?“惭愧”
的是,洒家也是百万大军中的一员,但我想说的一家之言是:读《岁月随想》犹如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我的感觉是轻松愉快
的;买《岁月随想》完全出于自觉自愿,未曾受到任何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写《岁月随想》那是赵先生的权利
,依据宪法,他有言论、出版的自由。再者,《岁月随想》为百万“上帝”创造了精神食粮,按劳取酬,赵忠祥因此“收入不
菲”亦是应当。近闻作家王朔在出版发行他的新作《无知者无畏》时放言:我写书就是为了“卖钱”!此乃真可谓襟怀坦荡,
掷地有声。是啊,既为合法收入,红眼又有何用!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倘真有本事,咱不妨也写它个《岁月××》
,也发行它个百把万册的给世人瞧瞧!
衡量一部作品好坏,恐怕得有全面观点。鲁迅先生说:“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
的”(见《“题未定”草(七)》,《鲁迅全集》第六卷)。作家孙犁说得也很精彩:“一篇作品到手,假如是一篇大体上还
好的作品,不是首先想从它那里学习一点什么……而是要想从它身上找出什么缺点”,好比“我们为了读书写字,买来一张桌
子,不先坐下读书写字,而是到处找它的缺点,找到它的一点疤痕,就一脚把它踢翻,劈柴烧火,这对我们的学习并没有帮助
(孙犁:《关于小说〈荷花淀〉的通信》)。显然,“说梦”、挑剔都不是文学批评的应有态度。说到这里,言犹未尽,那就
是,除了遵循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则而外,作为批评者,嫉妒心态也是要不得的。围绕着对《岁月随想》的轻薄以及对“名人”
出书的抢了作家饭碗的担心,多少暴露了文人墨客式的嫉妒心态。这种心态对于繁荣创作,满足“上帝”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又有什么好处呢?池寒冰
点击这里发表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