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台湾的相声剧《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终于在北京露了一手儿。作为相声的故乡——北京城的老百姓几乎没有一个不对相声略知一二的,所以从相声的角度说观众并不是非常满意,相声段子包袱抖得既不漂亮,节奏把握的也不张弛有致——幸好,导演赖声川先生早已言明,这是一部舞台剧!那我们就从话剧的角度来欣赏这个《千禧夜,我们说相声》吧。但北京的观众对于“京味儿戏”实在是太挑剔了——正如赖先生自己感叹:“在北京说相声,哪里是一件容易的事?”
然而,我们在这出既不是相声也不能算是正经八百的话剧演出中,能够获得的并不仅仅是一时简单的欣赏,更多的是对我们传统艺术在流失的反思。
回想当年北京相声红火的日子——只要是有人——就得听相声!到后来,马季、姜昆、李金斗、侯耀文、牛群、冯巩……一时间人杰辈出,而假如以二十世纪末算一个结算单位的话,我们的相声现状是满意的吗?假如这一夜,来说这场相声的是上举这些相声艺术家们的话——那将又是一个什么景象?假如“皮不笑”是冯巩、“云中鸟”是李金斗……那才是相声的盛况呢!
还记得前些时候台湾的吴兴国先生将自己的改革京剧《欲望城国》带来北京时,不少戏迷一再讨论着吴先生的功架如何?唱腔如何?至于改革——好像是侵犯了传统,冒犯了权威,大家勉强没有声讨之,但颇有的微词却一直言之振振。相声恐怕亦如是,我们在一味的维护传统,珍视老玩艺儿的同时——这些曾让我们引以为傲的东西正在消融。有谁试想过用“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试试看呢?
事实上,要继承传统就要先打破传统。也许,《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这些不是相声演员的演员站在台上说相声,能让我们想到些什么?我们只见过优秀的相声演员转型为优秀的小品演员,为什么就没有小品演员变成优秀的相声演员?因为他们不是科班?但这个科班能救我们正在流失的传统艺术吗?我们的振兴正是要站立在传统崩塌的废墟上。信报记者冯旭
   全新推出周星驰电影短信游戏
      订阅娱乐新闻短信中手机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