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今年的大剧场话剧是质量上良莠不齐,数量上也只有《理查三世》、《狂飙》、《孔乙己正传》、《蔡文姬》等寥寥四五台,那么小剧场的戏剧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只有量,没有质”,据说北京人艺小剧场的演出已经满满当当地排到了明年的八月份。可是在这虚假繁荣“量”的背后,如果不在“质”上下功夫,终将会把观众拒之门外。
好导演在哪里
前几年小剧场戏剧异军突起,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的非戏剧工作者的参与,在这之前大家都把看话剧当做一个需要正襟危坐很正经的事情。可小剧场戏剧的出现把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拉近了,他们在这里和演员一起旅行,一起体验欢乐和痛苦。这其中就不能不说到为小剧场戏剧繁荣做出过非常大贡献的导演孟京辉,由他导演的《思凡》、《恋爱的犀牛》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著名导演林兆华的《棋人》,牟森、田沁鑫、李六乙、张广天,他们有的是在搞大剧场戏剧的同时兼搞小剧场戏剧,但无可置疑的一点是小剧场戏剧从1995年的兴起发展到现在的状况,他们是功不可没的。
但这一切在马上就要过去的2001年都好像来了一个突然的急刹车,在今年的一年里,我们只看到林兆华导演的一出小剧场戏剧《囊中之物》,孟京辉导演在《臭虫》之后开始转向电影。其他导演不见新作,也不见更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出现。当然,编剧和演员也都包括在内,戏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需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创作集体。缺少哪一方面的人才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都会有所欠缺。今年的戏不少,可是让人能记得住并久久回味的不多,但愿这样的2001年只是一个暂时的调整,而不是衰落的开始。
为何叫座不叫好
自前年开始,小剧场戏剧开始赚钱了。有的运作好,甚至能像大剧场戏剧一样赚个二三十万,比如今年年初在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即使不能保证每一出戏都赚钱,保本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就使得一些具有猎奇心态的人跑到小剧场来凑热闹,造成今年小剧场上演的戏剧总体水平不高。仅以张广天的《红星美女》来比较,就少了很多《切.格瓦拉》给人心理造成冲击的力量。同样,票房比较好的《无常.女吊》也被一位著名导演批评为“剧本根本不够上演的水平”。像这样“叫座不叫好”的作品今年还有很多。长此下去,必将挫伤观众来看戏的热情。“叫座”也只是暂时的状况。
小剧场的新希望
在今年夏天北京人艺小剧场举办的“大学生戏剧节”上,我们惊喜地看到了北航、人民大学、邮电学院等高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就连演出的服装都是学生们自己动手做的。一个戏下来,才花了一千块钱,这不禁让记者想起孟京辉在一次小剧场戏剧座谈会上说的:“戏剧创作和钱其实没有多大的关系,你就是现在给我一百万,我也未必能再弄出一个《思凡》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小剧场是一个让人直接抒发情感的地方,它必须是热情和真诚的。
从今年上演的校园戏剧《我弱智我无知》和《沃尔采克》看来,尽管这些作品还带有很重的模仿孟京辉或其他导演的痕迹,但看得出是加进了创作人员很多自己的思考的,他们可能还没有学会太多戏剧导演的手法,但只要稍做学习,应该可以做得很好。
虽然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会奔赴各个和戏剧毫不相关的岗位,但他们曾经爱过戏剧。毕竟戏剧的繁荣是需要土壤的,戏剧观众和戏剧从业者都会在交流中相互促进。(晨报记者/和璐璐)
短信圣诞站送大奖:数码相机、CD/VCD…好机会别错过!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