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
第二届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昨晚在人艺小剧场开幕。深受大学生们喜爱的主持人张泽群和柴静的现场主持令昨晚的小剧场涌动着类似“大专辩论会”的学院气和青春潮。首都经贸大学的《夜灵》、中国人民大学的《莫班小姐》、《我是诗人的女儿》、《文明城市》,呈现出学生们特有的真诚、敏感、质朴和强烈表达自我的勇敢精神。道具就是随便搬来的课
桌椅,服装就是学生们自己平常的衣服,粗糙中透出的热情却令在场的观众们感动。导演林兆华、孟京辉、田沁鑫、牟森、王小凡,学者田本相、童道明、叶廷芳全都悉数到场,许多人自愿加入到“义工”行列为学生们的演出服务。
反映
记者问前来看戏的导演们两个相同的问题,“为什么来看,看后感觉最深的是什么?”
林兆华说:“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戏剧的自由。现在我们的话剧形成了不该有的程式,很多人不敢突破,即使有了突破评论家、媒体也不敢轻易承认。我认为梁冠华的表演就比老一代艺术家有突破,可是有话语权的人却不这么说。看了学生们的作品,我觉得国有剧院一统天下的日子已一去不再,戏剧必将变得更多元。”
孟京辉说:“我就是从大学开始喜欢上戏剧的,校园戏剧的精神一直伴随着我。戏剧使我纯洁,使我人生丰富,戏剧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并让这种诗意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别人,让我们在共同的想像中得到了快感。” 交流
昨晚演出结束后,导演林兆华、田沁鑫、王小凡与四部戏的编导及观众进行了现场对话。专业人士与戏剧爱好者进入了彼此沟通的愉悦之中。话剧《狂飙》的导演田沁鑫成为大学生们追逐的焦点。一直致力于校园戏剧的王小凡与学生间的真诚对话也感动了不少现场观众。
分析
如果对近年来的“小剧场话剧热”进行分析,就会发现这股“热”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与校园戏剧“潮”互通潜流。90年代中期,北京掀起小剧场新一轮热潮,1999年的《恋爱的犀牛》和2000年的《切·格瓦拉》成为其间的“地标式”剧目———前者是小剧场话剧史上运作最成功的商业剧,后者则使一部戏上升为一次“社会事件”。而最初那批校园戏迷走向社会后也成为小剧场热潮中推波助澜的中坚力量。
2001年上半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校排演了近40部戏剧作品,中国人民大学自办的“五四戏剧比赛”中参赛剧目就达20多部。北大剧社、首都师范大学的唳天剧社、浙江大学的黑白剧社……这些剧社的名字和他们的剧目一道,被许多热爱戏剧活动的大学生所熟知。今年的第二届大学生戏剧节则吸引了12所高校的18台剧目参演,显示出校园戏剧的巨大潜力。本报记者 满岩 摄影\刘平
新浪漫情缘,约会帅哥美女,手机酷表香水浪漫有礼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