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人间》:这部戏的演员全部是戏曲演员出身。
个人投资的小剧场话剧作为DV之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正在悄悄流传
尹滔是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的编导,但在10月末的北京小艺小剧场里,他的身份是话剧《天上人间》的编剧、导演、作词、主要投资方……如此地身兼多职,只是因为
这部戏3/4的投资来自于他,虽然如果不计算欠的场租、印刷费,目前也不过花了4万元。
在《天上人间》首演之前的最后一次彩排现场,观众看完戏的反应是沉默。按照尹滔的介绍,这部戏讲的是:董永和灰姑娘本是一对已经结婚几年的夫妻,平淡生活已经让他们厌倦。他们都偷偷幻想着有"天上掉馅饼,正好是我走到降落的地点,我正好感冒了,想打喷嚏,我张开嘴,我面朝天。那馅饼不偏不倚,不大不小,正好,镶在我上牙、下牙之间";"正好有一又漂亮又有钱的女强盗企图将我霸占,说:给我留下当压寨丈夫,我就放你老婆生还,那我肯定就坡下驴,又道德高尚了,又艳福不浅……"的新情感。但碍于规范的压力,害怕良心的谴责,也就只好过着"腰杆子不够硬,就老老实实在房顶上爬着,别想当出头的椽"的无聊生活。
导演试图用台词灌输给观众"人性本贱"这个观念,聪明的观众看起来好像早就明白这个道理,二者心照不宣。这部话剧显然是不准备收回投资的,因为尹滔说:"那是商人考虑的事。"同时他说,戏更多是给自己看的,而不只是给观众。像他这样个人投资话剧在目前的话剧市场上不完全是主流,非剧院的剧目更多的还是《涩女郎》、《第一次亲密接触》这样的火爆讨好的作品。不过从尹滔身上,可以看到某些知识分子找到了表达的另一个出口。
在2001年大学生戏剧节上反响最大的话剧《沃依采克》,是北京的一个大学生顾雷一手操办的,因为免除了学生剧社的房租,这部在戏剧圈内闹出了不小响动的戏居然只花了900块钱。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从前的知识分子,除了极度私人化的写作,几乎没有其它的表达方式。随着DV的出现,电影梦不再遥不可及,动辄投资几百万的电影突然变成了人人可为的事情。电影学院教师张献民甚至写了一本书,专门讨论怎样一分钱不花的拍成一部自己的电影,当然他的方法实在有点死乞白赖:包括借朋友的DV,用朋友的旧带子,让朋友友情出演和打义工,没有几个有钱有闲热爱电影的朋友还真完不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作为有便利条件的电视工作者,尹滔的下一步是拍电影,阐述他在戏剧中没说完的话。
像《天上人间》一样,这种越来越多的小剧场话剧的服装、道具简陋、情节简单,演员无名甚至是业余的,也没有力量进行宣传,目前注定只能在小范围流传。但是第一部电影就是DV的贾樟柯已经趟过戛纳的红地毯,谁说这种"DIY"出来的小话剧没有出头的一天呢?(本刊记者/孟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