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综艺大观 > 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专题 >正文

京剧《梅兰芳》火爆京城 外行观众也痴迷(附图)

http://ent.sina.com.cn 2004年05月08日01:19 北京娱乐信报
京剧《梅兰芳》火爆京城外行观众也痴迷(附图)
点击此处查看其它图片

  许多不看京剧的观众因此喜欢上了京剧;入场券愁坏王玉珍

  汇集了京剧界最强主创班底的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在长安大戏院的两场彩排、五场演出,场场爆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在那几天里时时都在为入场券的事头疼,许多部级领导、外省市文化主管领导和京剧界老艺术家提出了想来看戏的要求,票却早已
没有了。强大的梨园精英加上陈薪伊崭新的导演手法,使这出戏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中掀起了最强劲的热潮。

  作为本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上的重头戏,《梅兰芳》的演出票早在一周之前就已经销售一空,且以个人购票为主。购票的观众中既有多年痴迷于京剧艺术的老戏迷,也有对艺术大师梅兰芳慕名已久的新观众。美国檀香山夏威夷大学亚洲戏剧教授魏莉莎博士在上半场结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戏相当有意思,音乐也非常好听。我经常看戏,京剧的传统戏和这个交响剧诗戏肯定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是个很大的创新。看这个戏让我很振奋、很兴奋,我最喜欢这个戏的唱腔。我觉得,今晚应该有很多观众都是喜欢京剧传统戏的,这出戏虽然形式非常新颖,可唱腔音乐却是传统京剧的味道。我看到舞台上交响乐队和京剧的乐队是分开的,这是很难合作的,却配合得相当好。我想不该对传统戏和新编戏做比较,因为京剧如果只有一种形式,那就完蛋了。艺术需要创新,也需要保留它的传统。”

  一位中年女观众说:“京剧确实是改革了。我原来不爱看京剧,后来京剧进行了改革以后,确实是好看了。原来我也看过类似《钓金龟》这样的戏,自打看了《宰相刘罗锅》以后,我就喜欢上了京剧。这出《梅兰芳》的唱腔、演员表演都不错,所以我觉得京剧融入了其他的艺术要比单调的传统戏好看得多。”

  学金融专业的赵女士看完《梅兰芳》后,盛赞有加。“上半场挺不错的,这个形式非常好,交响乐在烘托剧情方面确实有很大作用,把观众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可能因为我比较年轻,所以觉得煽情的地方还是多了点,如果节奏能再紧凑一点,我觉得会更好。因为煽情太多总让人觉得这是结尾,又出了个结尾……对于演员的表演我都很喜欢,特别是孟广禄,虽然是反派人物,可就像是《沙家浜》里的刁德一、《红灯记》里的鸠山,让人忘不掉。”

  在采访中,很多京剧外行也因为这出戏新颖的形式,而对京剧开始刮目相看。已退休的史老师评价这出戏名角多、唱得好。他说:“我虽然一点也不懂京剧,但听着很好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新颖,交响乐很新颖。特别是布景、灯光、道具更是棒极了。时代变了,京剧的内容也在改变。我以前并不爱看京剧,是喜欢京剧的老伴硬拉我来看的。看来《梅兰芳》真是把我拉下水了。”蒲黄榆二中的王老师也颇有感受地说:“我是经人力荐才来看这出戏的,我觉得这出戏的京剧味并不浓,但可以感受到导演是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灵感,而且创新得这么好。”唐雪薇

  顶级专家“鉴定”《梅兰芳》

  肯定剧诗形式,一致称赞上半场,建议用《挂帅》结尾

  《梅兰芳》首演后,北京京剧院在前门饭店召开了专家座谈会,戏剧界的顶级专家郭汉城、刘厚生、黄宗江、龚和德、黄维钧、于林等与《梅兰芳》的主创人员进行了交流。

  黄宗江:用《挂帅》结尾更好

  这出戏虚实结合得很精彩。我觉得上半场比下半场的戏好。我很欣赏第一场的日本歌舞伎,一出场就给观众留下日本人民向往和平、向往美好的印象,而戏的高潮处却是反抗残酷的日本军国主义。这种强烈的反差非常精彩、非常美妙。《蓄须明志》这场戏不是太好,让观众看着像话剧加唱,感觉不很协调。我认为干脆把这场戏京剧化,即使弄成折子戏也不要紧。10个梁红玉用得好,结尾建议用梅兰芳与《穆桂英挂帅》的虚实结合。让我最感动的就是杨小楼和梅兰芳告别的那场戏,李岩演得非常好,戏的结构也非常好。

  郭汉城:唱词向个性提升

  梅兰芳这个题材的戏比较难搞,这个戏用了全国最好的班底和演员阵容。我主要从剧本文学谈,我觉得剧诗不仅是剧本文学,还要靠演员的行动来表现。一定要有一条高度浓缩的情感线,追求形式的魅力。要体现剧诗的精神,不仅要从剧本艺术入手,这出戏整体构思最大特点就是,用现实生活中的梅兰芳来注解梅兰芳的艺术,用梅兰芳作品中的人物来注解梅兰芳,这种相互的印证比较完整地表现出了梅兰芳的人格,同时又用梅兰芳这个人揭示了主题的内韵。这个构思很新颖,艺术形式上也很新颖。京剧本体和融入的其他艺术形式,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在融合过程中怎样发挥各自的长处,这是最关键的。应该说,这种融合、这种探索,这个剧诗艺术形式的第一次尝试,是很了不起的,是一种胜利。唱词还不够理想,应该文学性更强一些、更美一些。戏中人物性格、情感的表现还比较一般,不够鲜明特殊,我建议可以请盛和煜再修改剧本。我们不是要唱出概念的梅兰芳,而是要刻画出梅兰芳的性格,所以在表演上还要加强,按照剧诗的要求,充满着情感,这样目的才能达到。剧诗中虚和实之间要有相互沟通的“点”,要不就会有隔阂,这个“点”还要再理一理。

  龚和德:黑髯口铺垫得巧妙

  这是出很有创作性的戏,有情节无故事。整出戏集中在《蓄须明志》上,对梅兰芳的爱国主义情怀进行渲染。这个戏在结构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梅兰芳,一方面是梅兰芳的生活态度,另一方面是他的艺术。有了这样虚实的结合,舞台上的梅兰芳和生活中的梅兰芳就可以互相充实。剧本对表现梅兰芳还是完整的,演出样式在京剧舞台上还是第一次。这种格局限定了虚实结合上要巧妙。我认为最好的地方是《天女散花》和《霸王别姬》,这个切入点非常好。用杨小楼和梅兰芳的告别来铺垫,以杨小楼留给梅兰芳做纪念的黑髯口,带出梅兰芳受到启发蓄须明志的戏,设置得特别好。最后一场,幕后的一声“请梅先生上车”,梅兰芳与亲友喝了三杯告别酒,让人看着像是诀别的感觉。我很欣赏梅兰芳似醉非醉中同自己创作的形象对话这段戏,但后半段太虚。这个戏是情感结构而不是逻辑结构。

  于林:最重要的是文化使命

  说这出戏大气,是因为这出戏以京剧艺术为主体,吸纳而不是容纳了其他门类的艺术手段,并让它们在京剧艺术主体中融合。梅兰芳的个性表现,是以梅兰芳的生活真实与梅兰芳的艺术呈现,巧妙地穿插融合凸现出来的。陈薪伊的幕前词中有这么一句,“把梅先生创作的女性之美和梅先生的人格构成交响”,这是导演构思的理想境界。我觉得这部戏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文化使命,就在于让人们从中去了解梅兰芳所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去领悟梅兰芳的文化魅力。

  黄维钧:赞赏空灵的豪华

  这出戏的创新非常另类,这个题材如果按照常规的戏曲模式去表现肯定失败。但提升为京剧交响剧诗的形式,就非常好。舞台上的蒙太奇手法结合得非常巧,那个破碎的屏风,生活中的杨小楼与梅兰芳告别和梅、杨创作的《霸王别姬》在这个屏风前后同时表演,虚实结合得真好。

  空空的舞台,观念很现代,给观众充分的情感空间。这出戏既传统又现代,总体形成了光、音、影、像的冲击,满足了观众的享受。京剧不能没有这个,虽然这出戏的舞台很空灵,但又很豪华。我很赞成这种豪华。10个梁红玉穿着金靠,那种感觉是场景气氛所需要的,而且一直贯穿了下去。这种美的转换,每个角色都能让你记住他。惟一的问题就是,有些地方观众看不懂,艺术应该雅俗同赏,没看过梅兰芳史料的观众就可能不明白。我建议在说明书上应该介绍诸民谊、泰戈尔跟梅兰芳的关系。

  刘厚生:“诗”很足“剧”稍弱

  我一开始就知道这个戏肯定会有争议,京剧交响剧诗并没有固定模式,我觉得是个追求。总的感觉是“诗”很充分,但“剧”不够。整出戏的诗意是有的,但文学语言方面诗的意境还不够。把现代戏的唱念台词提炼成诗的语言很难,但还是要向这方面努力。在情节的进展中,诗的韵律可以明显感觉到。比如梅兰芳最后一场的唱,是很动人的。梅兰芳的柔中有刚,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诗意。剧这方面比较弱,是不是因为要追求剧诗,所以也只能够这样?可我觉得情节太单薄,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情节的来龙去脉要让观众看懂,特别是不熟悉梅兰芳的观众,有些地方就看不懂。比如梅兰芳被日本人叫走,为什么要被人叫走,结果怎么样?为什么梅的家人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应?不知道梅兰芳的人肯定会不明白。戏虽然要简练,但还是要交代清楚,要不会给人情节不完整的印象。唐雪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