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正如大家熟悉的,《生活秀》讲述的是卖鸭脖子的女老板来双扬在特不着调的一家人之间周旋,在特混乱的生活里做女强人的故事。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会变成什么样,一般人估计不会想得太远,再加上刚演完《天下第一楼》电视版的王姬的加入,不禁让人猜测《生活秀》会不会是一部把武汉生活搬上舞台的热闹戏。而来自导演田沁鑫的沉默却为种种猜测蒙上一层迷雾,是不是这个一向激进的女导演这一次也“商业”了起来。
随着记者的深入调查,终于从一线采访到导演本人,不仅获得了一些独家的信息,更惊讶地发现,虽然这一次《生活秀》的运作完全被包装成了商业形式,但在商业投资、明星加盟、巡演出售等商业行为背后,田沁鑫依然是田沁鑫,其风格依旧激情澎湃,而其关心的对象,依然是人。可以说,《生活秀》不是池莉小说的某种延续,而是《生死场》、《狂飚》、《赵氏孤儿》以来的某种精神的延续。
来双扬是谁,我不认识。小说里的来双扬是“池莉基调”的人物,她的每部小说都有这样的人物。但我的舞台上,她不是那一个,我看到来双扬就看到了60年代人,这是小说中我唯一有感触的部分。
60年代人,是受传统教育影响的最后一批人,也是愿意尝试新东西的第一批人。他们在生活中既没有上一代的沉淀,也没有下一代的洒脱。他们生存压力大,忙,来不及抱怨,没功夫谈追求。他们中大多数人,没达到自己的理想,在现实中当官也最多当到个部门经理。就是左右为难,担待其间,总是在一个夹缝中。不是他们不行,是时代变得太快,时代给他们的就是一个夹缝。上一辈依然觉得他们没出息,下一代觉得他们没用。
我对这一代人有感触,因为我自己就是六十年代的最后一拨,冷眼看了很久。《生活秀》里我最有感触的就是这一点,《生活秀》是浓缩出来的60年代人的一份尴尬。
在我们的艺术作品里对这一拨人描写特别少,就算第六代的电影,有挣扎,但是还是尴尬,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现实的着力点。
我相信60年代人,作为社会的中间力量,他们会在话剧舞台的来双扬身上找到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