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9日,郭德纲第一次进驻大剧场,图为天桥剧场门口的演出海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不知道朴树是不是“钢丝”,但他听笑了!
不知道张国立是不是“钢丝”,但他听笑了!
不知道徐静蕾是不是“钢丝”,但他听笑了!
尽管郭德纲功底扎实,勤奋肯学,熟背600多段传统相声,但许多人仍旧对他不“感冒”。这些人与“钢丝”的看法大不相同,认为郭德纲的相声尚谈不上尽善尽美,有不少缺点,还诚恳地给郭德纲提出了未来可能面对的尴尬。对于这类看法有句老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此一并归纳。
四个缺陷
缺点之一:拿搭档亲戚开玩笑
网友“七罪”在郭德纲个人博客里贴了这样的帖子:“假如您再用捧哏的家人做谈资,以相声的糟粕(咒对方的家人)为乐,在听者来说,很不舒服,郭大哥,能不用这样的形式吗?”
记者了解到,相声和二人转都来源于民俗文化,其中必然有一些低俗的成分,传统相声中有很多譬如互相“呸”、拿“你爸爸、我爸爸”逗乐的伎俩,虽然说的时候会让不少人开怀大笑,但是这样的东西在相声大师的经典段子里却是找不到的。但在郭德纲和德云社演出时,甚至70%都会出现“你爸爸”的声音。业内人士认为,相声大师侯宝林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搞过“相声净化运动”,这种早被大师抛弃的糟粕不应该再在旗手郭德纲的相声里出现。
缺点之二:拿残疾人搞怪
一位喜欢郭德纲的网友曾经说:“我是郭先生的忠实听众,但有一种风格我非常反感,那就是拿残疾人的行为来逗场。要知道,全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和亲人,涉及面就是几个亿!建议改掉这类风格!”尊重残疾人是社会宽容、人口素质高的表现,对于残疾人的尊重是文明社会每个市民都应该做到的。
缺点之三:荤段子打擦边球
其实郭德纲的相声中有很多打擦边球的荤段子,这些在老相声中相当普遍,拿“性”开玩笑在民俗文化中屡见不鲜。郭德纲的《托妻献子》中就有一些不健康的成分,倘若现在还在相声里说一些打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过惯紧张生活的都市人过瘾,但却没了 “去粗取精”的扬弃,这不是对传统相声真正的传承。
缺点之四:结构松散废话多
听过郭德纲相声的人会发现其实郭德纲相声的真正干货篇幅很有限,“现挂”即随兴发挥是他的专长,说一段相声之前,他能先联系起今天下大雪,然后说到堵车,又说到坐什么车……这样松散的结构让不少人都觉得废话太多。结构紧凑、言之有物是新相声创作中最为推崇的理念,郭德纲不应该不知道。
两个担心
成名之后创作力枯竭
其实郭德纲相声里的主角都是老百姓身边最熟悉的人和事:梦想发大财的小年轻、喜欢有事没事胡吹的小市井,还有那些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炸酱面、驴肉火烧、300路……这些无不是对老百姓真实生活的写照,就像姜昆说的,郭德纲在发掘小人物上确实观察细微,“如果对我说今天坐300来的,我就不知道什么意思,因为我每天都开车,已经很久不坐公共汽车了”。
郭德纲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贴近百姓,因为他和百姓一样,每天坐公共汽车,也住在小平房里,吃的是烙饼馒头,他始终把自己放在小人物的状态寻找快乐,所以他的包袱被百姓喜欢。
但是这种情况是暂时的,我们不得不想,当郭德纲火了之后,当他登上越来越多舞台之后,当他出场费几十万的时候,他还会坐公共汽车、还会创作出那么贴近百姓的相声吗?至少电影导演好像都是没钱的时候拍艺术片,有了钱就拍商业片。
为进军主流改变风格
剧场相声最大的魅力在于它的无穷无尽的可能性,自由和现场二度创作为剧场相声提供了最大的弹性。而面对电视这样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郭德纲的相声一方面要依靠它去传播,一方面又要受到非常严格的电视制度审查,这样势必会扼杀郭德纲相声原本的一些特色,所谓的郭德纲被“招安”,也就是大家最为担心的。 信报记者 宗珊
“钢丝”日记
没有人知道目前“钢丝”到底有多少人,但在郭德纲的演出中,那些喜欢用“吁”表达爱慕、从头至尾大笑不断,甚至生活用语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的人,他一定是“钢丝”!此篇“钢丝日记”非常有代表性,能反映大部分“钢丝”的心声。
不知道他们是不是“钢丝”,但他们都听笑了!
“钢丝”是这样炼成的
我从小喜欢相声。初中时,对相声的痴迷近乎狂热,曾一度想要拜师学艺,虽然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这并不影响我对相声的喜爱。课余时间里,听相声专辑、背相声段子成了我最大的休闲娱乐活动,与几位好友一起为学校活动排练相声更是那段时间里最有趣的事情。也正是因为对相声的这份痴迷,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相声低潮的冲击。
相声进入了低潮期,一年听不到几段好相声的苦闷对我们这些相声爱好者来说是莫大的打击。打开电视、打开收音机,不是那反反复复的老几段,就是一些不知道包袱在哪儿的相声。一次我与几个好友一起吃饭,其中有一个不怎么听相声的朋友。当我们说起最近没有好相声听时,那个不怎么听相声的朋友说:“你们可以听那些经典的、传统的啊。”听了这话我们暗自苦笑。事后,我的老搭档给我打电话说,“那么多有意思的相声,咱都能背出来。市面上找得到的传统段子,听了上句咱能猜出下句。是不是那些段子本来挺可乐的,只是咱们听多了就觉得不可乐了呢?咱这么做是不是错了?”我说:“不能,怎么会呢。”我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也不确定,毕竟太久没有听到能让人乐的相声了。
就这样,身边那些原本爱听相声的朋友,都不听相声了。我也只在电脑里留下几段经典的,不再留意了。
直到去年冬天,老搭档非要给我传一段《大保镖》的MP3,表演者是“郭德纲”。我对老搭档说:“别闹了,咱第一次登台说的就是《大保镖》,我手里有五六个版本呢。”老搭档却说:“你听听!不一样!”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接收了这段《大保镖》。这段《大保镖》笑得我前仰后合,心情好似沙漠中的旅人发现一片绿洲。“还有没有?哪儿找的?通通发过来!”好久没这么痛快了。
从那时起,我开始关注“郭德纲”关注“德云社”。但那时我只是喜欢听郭德纲的相声,还不能算是一个“钢丝”。直到有一天,我去老搭档家做客,那天老搭档刚好下载了一段郭德纲的视频《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我俩一同看了起来。开始我们俩嗑着瓜子,有说有笑,看着看着俩人都不说话了,多好的相声啊!句句都说在心坎上啊!到最后,我虽然笑出了声,但鼻子发酸好像要流眼泪,觉得这么失态挺不好意思,就找个借口让老搭档把桌上的纸递给我,偷偷擦一下就得了。谁知老搭档半天没反应,用眼角余光一瞄,原来他眼眶也红了,也找纸呢。
就是这样的感动,使我和身边许许多多热爱相声的人成了“钢丝”。
也许是看惯了那些一夜成名、有名无实的明星大腕。不知不觉中,竟觉得成功好像是天上掉下来一样。连对人的称赞之词也变成了“他命真好”这样的话。传说中那些靠努力奋斗、勤恳敬业获得成功的榜样仿佛并不存在。而郭德纲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又让我重新认识了成功。我觉得郭德纲不仅仅是“钢丝”们的偶像,还是我们的榜样。也许多年以后,有人讲起郭德纲的故事时会这样说:“郭德纲的故事告诉我们,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对自己的事业只要勤奋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最后,我想套用小时候常在黑板报上看到的一句话来做全文的结尾:“向郭德纲师傅学习!”
后记:
“钢丝”们喜欢郭德纲,爱听郭德纲的相声,但也为他担心。郭德纲不代表完美,甚至不代表进步。他只是恢复了相声本应有的原貌,在相声艺术上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备受关注,成为时尚,甚至引起争议对相声来说都是好事,但这会不会影响郭德纲和相声的发展呢?我相信所有“钢丝”都有信心,也都期待着郭德纲能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 信报实习记者 刘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