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结束后,2002年,国家民委、文化部、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请示》。同年8月21日,国务院根据四部委的请示,批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每五年举办一届。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中又以行政法规的形式对每五年举办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加以确认。至此,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为又一项被法制化、制度化了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另一项为每四年举办一届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是一次单纯的文艺活动,它包含着深刻的政治
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制定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走出了一条非常成功的民族工作道路。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列入了2005年颁发的《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若干规定》之中。这标志着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已经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历届文艺会演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他们不仅出席开幕式、闭幕式和接见各民族演职员,而且还多次与首都各界人士一起观看演出。在举办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时,国务委员、组委会名誉主席司马义•艾买提同志专门听取了有关筹备工作的汇报并作重要指示,到演职员驻地大运村视察,看望演职员。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和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各民族文艺工作者的深切关怀。
(二)举办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对巩固和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发展程度高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都一律平等。各民族作为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文艺会演正是通过艺术的形式充分体现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文艺会演本身就是我国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一种标志。
(三)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对少数民族文艺队伍的一次检阅。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展示的是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在现代化建设中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文艺会演集中提炼少数民族群众社会文化生活中的艺术精华,并把它升华为具有民族特色和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艺作品,用艺术的力量去武装人、凝聚人、鼓舞人,激励着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五彩缤纷的多样文化。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四大文明中延绵不断五千年、延续至今的唯有中华文明,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中华文明包容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支撑,在中华文明的延绵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既是中华文明不断延续的内在动力,也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就是要激励各族群众充分展示自身的多样文化,推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不断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展示的是少数民族题材文艺创作的丰硕成果。社会在进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同时,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需求也在日益增长。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文化需求的增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进一步呈现出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汇集和展示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继承、发展、创新的丰硕成果,既是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主要内容,更是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所肩负的重要使命。
(四)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是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平台。文化是一个民
族的标志。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她的文化 ;尊重一个民族,必须尊重她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必须发展她的文化。另一方面,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绝对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基础。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组织过程和演出过程就是各民族交流的过程。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各民族加强沟通、增进了解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从艺术表现形式的角度看,通过这种交流,各民族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不断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艺术,增强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提升本民族的文化艺术水平。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承载着非常深刻的内涵,它是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窗口,是展示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和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的舞台,是民族文化工作的一个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