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无数次说过,我是个相当顽固的人。这些年里我若还有些尺寸进步,全是托了我朋友们的福。是他们的无比耐心,终于让我让步,接受他们向我推销的一些新概念。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比我更顽固。
这几天谈论郭德纲的相声,要谈论他就必然谈到传统相声。要谈到传统相声就必然会谈到台湾相声名段《这一晚,我们说相声》。于是,李立群这个人就浮出水面,赖声川便
已不远。从2000年开始,我历次去北平,基本上都是我的朋友老雕接待。在这六年的时间,他不下三次和我谈起过李立群,说李立群说的才是相声。并一再恳求我去找李的DVD或者磁带,说是叫我一定要听一下。但是我很顽固,顽固之外还兼懒惰,所以一直没去找。
这几天我非常想听李立群说相声。但是在昆明市面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方面的音像资料,所以只能非常冒昧地打电话给老雕,问他是否有散碟,我只要其中的几个经典名段。24小时以后,来自北平的限时专递已经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打开一看,不是散碟,而是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合集锦盒,一共十七张DVD。唉,这个老雕哟!纸封上他还注明了哪几部一定要看,劝我带上假牙和纸巾。
昨天晚上,我看《那一晚,谁来说相声》,觉得风格大异。严格地讲,那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相声,而更类似一场话剧。相声只是个形式,形式之外有严整的故事情节和时间顺序。我曾经在评价郭德纲的相声时说过:相声是一种市井文化。可能现在有必要修正这个观点,相声也可以很高雅,甚至可以很文化,关键是看本子是谁编的。观看DVD的时候,台湾观众的素质之高给我很严重的冲击。相声里有一段说到父亲要打包行李回大陆,这时候滚落出了两个桔子,父亲急忙去捡起来。演员在台上说:“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台下立即笑成一片,因为这是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里的句子。演员这么说不恐怖,导演那么编不恐怖,而演员念白到观众大笑之间时间间隔之短让人感觉非常恐怖。我们除了讲黄色笑话的时候,很难有那么高领悟力的观众。
今天中午,突然接了老雕的电话。劈头就问我:“看了点什么没有?”我告诉他说我已经看了《那一晚,谁来说相声》。他一听我这话当时就急了,厉声问我:“为什么不看我推荐给你的那三部?那才是真的经典!”当时我站在大街上,脸都红了,窘迫异常。回家以后第一件事就是翻出《暗恋桃花源》来看,2小时 10分以后,我觉得必须写一篇BLOG。
《暗恋桃花源》不是相声,赖声川和李立群把它做成了2小时的舞台剧?或者是话剧?我不知道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不同,反正是在舞台上表演的戏剧。本来,我对这种艺术形式有本能的抵触情绪。在我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些话剧,内容是一群无论男女老幼都擦胭脂的演员,用踩了电门的声调,演出一场宣扬精神文明建设的戏。总有一两个二流子或者小心眼,最终被改造过来,转变了思想,奔向大家的怀抱。我觉得看话剧,要比劳改都难受。花几个小时,看一帮SB演一出内容 SB到顶的剧,声音又尖又刺,这比盖世太保的刑讯室还厉害。我成年以后甚至没看过《茶馆》和《雷雨》—小时候内伤受得重了,跟他妈的中的玄冥二老的玄冰掌一样折磨人。后来看周星驰的《喜剧之王》,里面演出《雷雨》时,我笑得比谁都响亮。现在想来,那是纯粹的无知者无畏。
看完《暗恋桃花源》以后,这种印象完全被扭转了过来。我想说的是:其实,舞台剧很好看。长年不接触,一接触就是先锋级的,实验类的,没想到我一下子还都接受了。《暗恋桃花源》在设计上就很先锋了,舞台上是两套班子。两波演员在台上演演员,分别在排练两部戏《暗恋》和《桃花源》。你这儿正看得入戏,突然一个导演模样的人跳将出来,把演员大骂一顿,说这里演得不好,那里演得不对。一出一入之间,让人觉得非常有意思。
《暗恋》说的是二战结束后的一对恋人在上海分别,约好来日再见。不料内战爆发,男的去了台湾,就此断了联系。最后,垂垂老矣,在台北的医院里临死前登寻人启事,想再见当年的女朋友一面。终于旧情人相见,诸多旧日情怀历历在目,怎一个“你那冰凉的小手”了得!《桃花源》说的是渔人老陶的老婆偷汉子,遂大怒出走,来到了桃花源。在那里遇见了一对夫妇,刚好和自己老婆及老婆奸夫长得一样。日子虽然快乐,但是总还是想回家。等回了家,发现奸夫淫妇过着并不快乐的生活。失望之余,再返桃花源,却找不到来时路。
两出戏挤在一个台上演,高潮处连台词都能相互接上,让人对导演的水准叹为观止!而这两出戏又相互映射,中间由一位神秘女子连接起来,讲述“找寻”这个主题,谈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观众在剧场里,看戏中戏,不知不觉之间自己也成为这戏剧的一部分,舞台无限扩大开来,端的是NB无比。形式上看,有话剧、相声、小品甚至日本的谐剧的成分,全部能在一个舞台上展现开来。四、五样道具,六、七个演员,居然也成就那么一出复杂的戏剧,我对赖声川和李立群的敬仰之情涛绵不已—有如涛涛江水,连绵不绝。
理论家能够从中分析出很多东西来,我是一个粗人,不懂得什么理论。但是感受最深的一点是赖声川的戏剧打破了舞台的限制,他有意识地提醒观众这是一台戏剧,不断地把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