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我不这么认为。戏剧本来就是小众艺术,用不着那么多人关注。比如一部话剧演30场,有三四万观众看过,有30万观众知道它,有100万观众偶尔听说过它就够了。干嘛要一晚上100万人像看足球转播一样,盯着一个小剧场?我们承担不了。我们不需要100万人,只需要那3万人。
我的那些好友有更大的舞台、更多的能量,到别的舞台上大有作为,偶尔回来一下,这就够了。戏剧就应该受到冷落。既然选择戏剧,注定就是小众的。
B:怎么解释这个“小众艺术”?它是阳春白雪的?
M:不能说是阳春白雪。是特殊人群喜好的。能感知戏剧的一小部分人。
B:在做宣传时,你和剧组上了很多节目,你们的宣传非常浅显,是讲给那些从来没有看过戏剧,看惯好莱坞大片的观众听的。
M:这真是一个问题。我们说得这么浅显,节目组还要求我们说得再浅显点,否则观众听不懂。现在老观众在流失,新观众在介入,他们在自己生命的某一瞬间,突然对戏剧感动,会跟你跑一段。然后,你不能给他更多的东西,他也会走,或者他自己会生出新的东西。
B:老观众离开戏剧,是对什么失望?
M:每个人处于不同的状态,打拼的空间也不同。他暂时离开你,没事。他不看实验戏剧,不看个人色彩比较强烈的戏,没事。他可能在这段时间不看戏,不听音乐会,不看舞蹈,没事。过一段时间,他还会回来。
B:吸引他回来的因素是什么?
M:是你的东西和他自己的东西的互动对接。
B:一方面你要吸引更多的新观众,另一方面戏剧是小众的。大众和小众是矛盾的。
M:是矛盾的,没办法,永远是这样,这样做才有张力。
B:你怎么协调矛盾呢?
M:我不协调,工作室协调。我只管给那些我喜欢的观众排戏。
B:如果你是服装店老板,一定不会把衣服卖给某些看不顺眼的顾客。
M:有可能。有些观众不一定喜欢话剧,坐在剧场里,还不如别看了,该干嘛干嘛去。我们要创作,努力工作,要感谢每天吃的饭,感谢周围那么多的好朋友。我们有好多事要做,没时间看观众脸色。
B:为什么观众还会买你的账?
M:作品好。工具合手,做出来的衣服就能体现人的尊严和美丽。
B:你是不是抓住了观众?
M:永远不要想着抓住观众,最重要的是要抓到自己内心产生出来的美好情感。只不过你有舞台,有本领把感情放大,告诉别人,这是你的职业。
B:你有点像“马路”。
M:我没他那么厉害。
B:你的理想就是“马路”的犀牛,巨大并且脆弱。
新浪娱乐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相关资料:孟京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