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实录:王珮瑜做客新浪聊2012全国巡演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2月27日15:48  新浪娱乐微博

  新浪娱乐讯 有“当代孟小冬”之称的著名京剧演员、余派坤生(女老生)王珮瑜(微博)从3月15日起,将在上海、北京、武汉、成都、深圳和苏州等六个城市,举行名为“戏里戏外·瑜音绕梁”的2012全国巡回演出。在当代京剧界,如此大规模的个人专场巡演尚属首次。

实录:王珮瑜做客新浪聊2012全国巡演 媒体来源:新浪娱乐

  2月27日,王珮瑜做客新浪直播间,和网友分享巡演准备情况以及精彩看点,以下是聊天实录:

  主持人赵宁(微博):欢迎各位新浪网友,这里是新浪直播间,我是主持人赵宁。今天做客我们直播间的是着有“当代孟小冬”晓东之称的著名的京剧演员王珮瑜老师,欢迎您!

  巡演:演唱会、全本戏、“京剧遇到吉他”

  主持人赵宁:这次将从3月15日开始全国6个城市的巡回演出叫做“戏里戏外,瑜音绕梁”。很多朋友都非常关注,这次全国巡演规模很大,请您简单介绍一下。

  王珮瑜:这次巡演是六个城市,从上海开始,上海、北京、武汉、成都、深圳、最后是我的家乡苏州,历时一个半月,每个城市我会演两场戏,一场是王珮瑜清音会,其实就是一个演唱会,另外一场是全本大戏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

  主持人赵宁:等于每个地方都有两场。

  王珮瑜:两场是不一样的,一种是演唱会的形式,一种是全本大戏的形式。

  主持人赵宁:为什么考虑两个版本?

  王珮瑜:因为演唱是我的强项,很多人也看过我的演唱会。因为这次的演唱会经过一些考量和设计,分三个段落演唱。第一部分是18张半。因为我宗余派,余叔岩先生余氏经典的18张半的唱片,我就从18张半的老唱片中选取几段比较经典的唱段,这是一个可以呈现我的传承面貌,大家这些年对珮瑜在传承余派,传承传统和经典的事情上还是比较认可的,演唱会开场就是18张半。

  第二部分是18张半之外,所谓之外还是我所宗的以余杨孟谭这些人的剧目为主,但可能是唱片中没有收入的,我也是选取五六段。这是在传承18张半之外的另外一个面貌。

  第三部分是我这个清音会重点要推的一个亮点,就是我和梁剑峰老师的吉他京剧组合,我们起的名字是“当京剧遇到吉他”。这个部分在上海也演过,在天津卫视也录过节目,尤其是受很多年轻观众喜爱,他们说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式。

  主持人赵宁:这个形式诞生之初有什么样的故事?因为很少有人把京剧和吉他连在一块?

  王珮瑜:看似这是没有直接关联的两个事物,但是因为我们合作的这两个人是有着交集点,我和吉他手梁剑峰老师同时都是学余派的,我是专业的,他是业余票友。但是他本人在流行音乐界非常资深,是女子十二乐坊的音乐制作人,同时也是许巍的音乐制作人,所以他在自身的音乐领域中很成功,非常优秀。同时他又是非常喜爱余派老生,他演唱18张半说实话比我更像老唱片。这么一个人,他抄起了他的吉他,以他的理解,以他对京剧的这一份热爱来为我伴奏。因为我们过去就是好朋友,差不多两三年前,我们才有这么一个很偶然的机会,说能不能拿个吉他,咱俩试试,你弹京剧的伴奏,我们来点18张半挑一段,结果他就定了一个F调。我们就在一个没有人的小饭馆唱起来了,结果效果非常惊艳,我们两个人自己都被打倒了,都非常爱。因为他没有破坏京剧,我也没有破坏吉他应该有的音色和感觉,唱了一段《四郎探母》,这次清音会在《四郎探母·见娘》这部分肯定要唱的,很多人听过了,觉得这个版很适合吉他伴奏,再加上手鼓。

  主持人赵宁:我听说在上海演出的时候,观众都沸腾了,很多年轻观众都非常喜爱这种形式。但是有很多老票友在观念上还不太能接受,他们觉得这个不伦不类了,不知道您对这种态度和观点怎么看?

  王珮瑜:我在首演这个京剧的时候,现场绝大部分是一些新观众,他们几乎是王珮瑜培养起来的粉丝,所以我做什么事情他们都是接受。但也有一些老观众,他们喜欢听戏,但是不是我的铁杆粉丝,其实我在做一些创新的时候,也希望听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所以我就在唱的时候,很忐忑的问前排老的观众,你们觉得好听吗?当时距离特别近,是一个小的演奏厅,我能够看到他们眼中放出的光芒,这个光芒中有一些认可,有一些想要接受,有一些不安,他们也有忐忑,但我觉得他们也在往接受的方向走,但是需要时间消化,因为他们听了几十年的老戏。

  主持人赵宁:您刚才提到您培养了一批新的年轻观众,这些观众就是王珮瑜老师的铁杆粉丝,自然有媒体说,这批观众是奔着您来的,并不是真的懂京剧,而是喜欢您?

  王珮瑜:这个完全没有问题,我总说我是很多不懂戏的年轻人认识京剧的一扇门或者一扇窗,是他们的起点。借由王珮瑜推广京剧的方式,让他们认识王珮瑜这个人,也认识京剧,通过这样一个起点,推开京剧大门,发现里面有太多值得你欣赏和爱京剧的理由,有很多好戏,很多好角,有很多好的舞台呈现。所以,我觉得包括我也有这么一个过程,从我开始接触京剧,我成了专业的京剧人士以后,我会对那些不懂戏的人有种感觉,觉得你不懂,或者你懂的和我喜欢的不是一个类型的,我们不在一个标准之内,我就觉得你不懂,但是逐渐我在艺术上成熟了,我会对各种各样欣赏京剧的人群都很包容。现在我反而会非常重视一些外行的声音,他们那些非常直观的观念,对我们专业人士同样很宝贵。所以,我希望将来有一天,真的能够看到在一个剧场中我们在演出,底下有非常专业的剧评家,也有内行,也有京剧粉丝,也有年轻观众,甚至还有门外汉,各种各样的人群都有,大家同样在欣赏您的京剧,所以京剧才会迎来繁荣。

  主持人赵宁:曾经的京剧艺术是被角带起来的,大家都会追角。

  王珮瑜:京剧就是一个明星的艺术,过去我们叫角的艺术。

  鲜明的个人风格:墨本丹青《赵氏孤儿》

  主持人赵宁:刚才我们提到的是演唱会的形式,另外一部分是墨本丹青版的《赵氏孤儿》。

  王珮瑜: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家喻户晓,有电影、话剧和河南豫剧,很多不同的形式都在表演这个故事。在京剧舞台上,《搜孤救孤》和《赵氏孤儿》是两个不同演绎版本的同样一个戏。

  主持人赵宁:为什么是有两个版本呢?

  王珮瑜:我们说角创造了适合自己不同版本的艺术。像《搜孤救孤》是我所尊的余派的,尤其是孟小冬先生在上海演出了一个《搜孤救孤》的终极版,他演出了以后,这个戏到了巅峰。后来包括我的开蒙戏包括我获奖的戏都是《搜孤救孤》,结果我又学的是余派,大家又管我叫“小孟小冬”,我对这个戏有一份情结在里面。十年后我又向马派的名家学了马派的《赵氏孤儿》这出戏,这出戏目前在舞台上唱得是非常多的,因为情节完整,冲突非常强,对老生演员整个舞台的行腔考验是非常强的。所以,很多老生演员不管是学什么派的,最后都会学《赵氏孤儿》,老生演员一定要学过这出戏,才会知道像马连良这样的大师是怎么创造人物的,怎么根据自己的条件,以不同的技术来完善和刻画一个人物。所以,几乎是现在很多年轻的老生演员都学这个戏。

  但是在目前京剧舞台上,同时唱余派的《搜孤救孤》和马派的《赵氏孤儿》我是唯一一个。

  主持人赵宁:您能把两派的精华融汇在一起?

  王珮瑜:说实话把两派的精华融汇在一起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这是两个风格,两个风格就有技术上难以处理的事情。因为我对《搜孤救孤》有着一个情结,所以我舍去《搜孤救孤》光唱《赵氏孤儿》不行,但是光唱《搜孤救孤》我又觉得我在表演上的一些艺术感觉表现不出来,所以我就有这么一个艺术理想有待于实现,刚好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有这么一个机会,把《搜孤救孤》的几段好的唱段和整个扮相,我融汇借鉴在马派的赵氏孤儿中,马派的版本现在演全要三个半小时,现在如果我们在比较新的一些剧场,或者是年轻观众比较多的剧场,在三个小时以后大家会有一个疲劳期,所以我也出于这样的考虑,就给原来马派这个版本稍微做了一些删减,把最好的好听好看的部分保留,做一些演员阵容重新的调配,然后在剧本上做一些小小的改动。我们去年在上海大剧院(微博)首演时,也是获得了很好的票房体现,最后的观众口碑也很好,我觉得既实现了自己的一个艺术理想,同时又使很多年轻观众,他们第一次走进剧场看京剧就是看我的墨本丹青版《赵氏孤儿》。因为这个故事确实不需要再重复了,大家都明白,但是如何用京剧的语汇来表演这个故事,所以我们这是通过这个方式来展现给大家。

  主持人赵宁:等于这一版的故事,我们既可以感觉到余派又可以感觉到马派?

  王珮瑜:对。

  主持人赵宁:那为什么叫做墨本丹青呢?

  王珮瑜:这是宣传上的延续。因为在2008-2009年两年中,我和我的好朋友马千也是天津电视台的编导,他本人也是一位戏剧爱好者,同时也是京剧票友。我们经常有机会在一起玩,一起说,一块讨论很多艺术问题。在2008年的时候,由他发起导演策划了墨壳原态的舞台戏《乌盆记》,这个为什么叫做舞台剧呢?因为它有一个评书、相声和京剧三下锅的呈现。墨壳原态简单解释就是以墨壳老版为最原始的依据,让观众在剧场中看到最原始的评书、相声和京剧分别是怎么说《乌盆记》这个故事的,原生态,墨壳原态这个意思。

  我们当时在北展做了一场,在天津做了一场,每一场都爆满。我当时觉得京剧市场很振奋人心,只要东西好,有看点,演员好,戏好,观众自然来看戏。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责编: pp)


分享到:

相关博文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