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戏骨创人艺单日售票纪录 解密《甲子园》

2012年09月27日17:15  中国新闻周刊 微博
话剧《甲子园》剧照。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朱旭(中)在剧中饰演精通易经的“姚半仙”。图 新华 话剧《甲子园》剧照。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朱旭(中)在剧中饰演精通易经的“姚半仙”。图 新华

  这是一部难得的当代题材话剧,它碰触尖锐的现实却也有温暖的结尾。数位年过耄耋的老戏骨把一部话剧演绎得溢出了舞台

  本刊记者/万佳欢

  9月14日夜里,北京人艺60周年院庆大戏《甲子园》首演结束,后台立即被各式轮椅挤得水泄不通。

  90岁的朱琳和88岁的郑榕直接坐着轮椅被推下台,后面跟着拄着拐棍的蓝天野和愈发消瘦的朱旭(微博),他们分别是86岁和82岁。吕中和徐秀林算是演员里比较年轻的,72岁。“不累,还能演,”朱旭一边卸妆一边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甲子园》是人艺60周年院庆原创献礼大戏。除了6位年龄加起来有490岁的老戏骨,王姬(微博)、雷佳、濮存昕等中生代和刚毕业的青年著名演员一齐登台,可算“五代同堂”。开票当日,该剧就创下296万票房、刷新人艺单日售票纪录,最后不得不破天荒地加演9场。

  “艺术战胜了政治”

  2011年5月,新版《蔡文姬》演出结束后,曾为人艺创作出经典作品《天下第一楼》的剧作家何冀平主动找到导演唐烨,推荐了自己的一个历史题材剧本。

  而人艺方面则问何冀平,能否写一个现代戏。“我们现在特别缺少关注当代生活的剧本,”唐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接触了很多作家,一说当代,都不愿意写。”

  何冀平上世纪80年代末迁居香港,之后创作出电影《新龙门客栈》,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等作品。对于创作现代题材话剧,她十分顾虑——自己离开北京23年,对当下的北京并不熟悉。

  2011年11月,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找到何冀平,提出希望这个当代题材的剧本能参加献礼大戏的遴选——年初,人艺接到北京市委的任务:为2012年院庆创作一出大戏,要求只有六个字,“原创,当代,北京”。

  何冀平答应下来。她已经盯上了一批自己比较熟悉的群体——回北京定居的港澳台及海外华人。而自己的母亲就住在北京一家养老院里,这也给了她些许灵感。

  更重要的是,她怀念老北京的生活,似乎那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跟现在不一样。何冀平花了半个月写出了故事大纲,一千字、一页A4纸,但其中性格鲜明、背后都各有秘密的五个老人和三个年轻人的形象已经明晰。

  她对导演唐烨简要说了这个发生在一家养老院里的故事:一个海归女孩因父亲病故,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发现这里竟然变成了一家老人院。她希望尽快卖掉这个宅子、赶紧离开,没想到被人利用,宅子差点被港商用来修建墓地,一场风波由此产生,在此过程中,每个老人的秘密也依次打开。

  说完故事,何冀平忐忑地问唐烨,“你觉得行吗?会不会不够歌颂?”而这个故事被张和平一眼相中。

  何冀平立即在20多天里走访了两家养老院,又采访了20多拨年轻海归,随后便回香港赶剧本。《天下第一楼》她写了三年,而现在必须在4个月内交稿。“如果有比我这个更好的剧本出现,一定让它先上,”她对变着花样催稿的唐烨说。

  除了《甲子园》,当时的候选剧本还剩两个。《甲子园》排名第二。接下来,人艺艺委会对这三个剧本进行审查和“排队”:从政治上来说谁最好、从艺术上说谁最高?

  “最后好像是艺术战胜了政治,”唐烨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接到人艺书记马欣电话,审查后《甲子园》变成了第一名。又过了几天,马欣告诉唐烨:告诉何老师,她的剧本已经变成唯一了。

  “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啊”

  2012年7月,进厅排练,剧本又改了4稿,其中包括两次大幅度删减。“有些是因为节奏,有些是因为年纪。老艺术家的戏就是很慢的。”导演之一的唐烨对年轻演员说:你们不需要判断交流,这些老艺术家们来做,你们尽管拉(快)节奏。

  90岁的朱琳饰演养老院里患老年痴呆症的王奶奶。“哎,你们看,火葬场怎么还排队啊?老伴儿唉,慢点儿走,过些日子我穿上你给我买的小牛皮鞋,来跟你做伴儿……” 舞台上,她洪亮但有些发颤地说出这句台词,她自己加上了“火葬场”一句,这是以前自己同样患老年痴呆的老伴对她说过的话,台下观众颇为动容。

  何冀平万万没想到,她原本只期望一两位七十来岁老戏骨加盟,而最后《甲子园》竟然几乎吸引了北京人艺的老艺术家们全员上阵。

  “我一听想法就觉得行,直到现在看这个剧本,我都还是很动情,”在一个休息日,主动来剧院加班的蓝天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第一个确定加盟该剧,出演戏份最重的建筑师黄仿吾一角,并兼任该剧的艺术总监。

  另一个重要的老人角色 “姚半仙”满口易经,大家一致认为朱旭是最合适的演出者。但朱旭一直患有肺部感染。直到今年6月初,朱旭在北京人艺建院60年一次活动现场,高声朗诵了一段《哗变》的台词,蓝天野才又提出,“朱旭看起来状态不错,我们是不是再请一请他?”

  院长张和平立即为朱旭夫妇摆了一桌“鸿门宴”。郑榕夫妇、蓝天野夫妇、《甲子园》的两位导演任鸣和唐烨一齐上阵,说服朱旭先看看剧本。6月12日,唐烨在人民大会堂遇到朱旭,他拿着一本《易经》说:“小唐,你看,我已经开始学习啦!”

  朱旭专门做了一个小抄,写满难背的词,永远放在上衣口袋里。他还有一个小笔记本,一边写台词,一边写此时自己的动作、心理。

  郑榕在剧中饰演一个老年痴呆、只记得战争期间事情的老战士金震山。他接戏时有两个要求,一要体验生活,二是必须允许自己改动剧本。

  “剧作家长期生活在香港,对某些人的生活不是那么熟悉,”他说,“我演的金震山整个儿全痴呆,上来以后只会讲‘冲锋’,没有思想,没有交流。”

  跟两个老战士长谈、“引他们谈到一些动心的东西,而不是单聊历史”后,郑榕在不改动戏份多少和剧本格局、并征得何冀平同意的前提下,把台词几乎改换了一半。最后,糊里糊涂的金震山在舞台上有了感觉,三次出场几乎都成为笑点。

  “9点半开始排,老艺术家们9点准到,”唐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而现在很多年轻人觉得,9点28冲进排练厅不也一样么?”

  无论如何,五位老艺术家的出演让《甲子园》成为一次不可重复的历史性演出。有人在观剧后这样留言,“这已经超出了戏剧的本身,简直是来看人生。”

  “我们虽然也有歌颂,但歌颂的是爱”

  现代题材戏比历史戏更难写、更难排,这是何冀平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观众就生活在当下,对于周遭生活,他们更有发言权。

  何冀平的标准是“不能(跟现实)脱节”,剧中也由此涉及了“剩女”“穿越”等时下热门话题。

  而作为一个现代题材话剧,《甲子园》也关注到了一些当下社会中的矛盾。郑榕第一次看剧本,就觉得里面有“金子般的台词”。比如女主角爱林最后形容房子,“这不是我的,我不能卖”——现在能有多少人能说“这不是我的”?大家都抢着说“这是我的”。

  “这些年现代戏谁也不碰,都不愿意写,”郑榕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这戏好在哪?卖楼给香港资本家盖祖坟,就是针对现在社会上房地产问题的。人离不开社会。”

  《甲子园》还简单涉及了文革。当建筑家回忆到父亲被红卫兵打倒、爷爷在树下上吊的情节时,导演在一旁打出字幕:“你是人,我也是人”。

  然而,这部剧目看上去还是十分温和。它结局光明,将主题定位于弘扬“大爱”。

  “我们虽然有歌颂的东西,但我们歌颂的是爱,”唐烨说。“它不是那种‘有点让人受不了的’献礼的感觉。我们希望能排出一部能留世的东西,不想应景。”

  《甲子园》全剧结束在这样一个具有希望的场景中:一个小女孩骑着女主角陈爱林儿时的小车出现,两人一同望向正前方。

  “女主角看着小女孩,后者可以是她的过去,也可以是她的孩子,也可以是在甲子园玩的某一个孩子,”导演任鸣说,“这个语汇象征,甲子园是属于未来的、是一代代传下去的。”

  这个表现主义、现代主义风格的场景并非人艺传统的纯现实主义风格。出现在《甲子园》里的类似场景还包括蓝天野和王姬的“隔空对话”。

  “我们可以吸收合适的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等各种优秀手法,使现实主义更丰富,”导演任鸣说,“北京人艺的现实主义是发展的现实主义,不是保守的、博物馆式的。”

  而仍然有评论指出,该剧的故事和表现方式有些陈旧。“我觉得不管用什么方式,你总要说人话、演人的事,把一个能看得懂的故事带给观众,”唐烨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对年轻观众来说不会乏味,但你要是抱着想来笑、来发泄的心态,可能这部分观众会失望。”

  “高僧只说家常话。深入难,浅出更难,”任鸣说,“不能说总追求高深。我们尊重现实主义、尊重观众,但不代表我们没有主张、追求;最大的本事是让别人能懂得你的追求,而不是抛开观众、让他们听不懂并拒绝交流。观众看不懂证明你(导演)水平低,只有看懂才能产生共鸣。”

  “为什么我88岁了还要来演?我愿意在现实主义的回归中出一把力,”郑榕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另外,我们过去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现在还灵不灵?我想现在再试验一下。就这两个动力。”

  “这个题材特别人艺,这么多老艺术家参演又展现了人艺的精神,”任鸣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实主义还是应该薪火相传。”

(责编: Gracetot)
分享到: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