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去已有四年,但只要一提“鸟巢”,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当年开幕式的盛况。然而,过去的辉煌固然值得我们骄傲,可时间并不会停留在让我们最得意的那一刻。2008年之后,鸟巢将向何处走?除了作为高等级的体育场之外,鸟巢的未来还将有怎样的可能性?伴随着大型视听盛宴《鸟巢·吸引》首轮演出季的完美收官,新的答案出来了:鸟巢不仅是旅游景点、体育场馆、娱乐休闲场所、顶级品牌展馆,更可以成为一个华丽的舞台、一个魔幻的秀场,这座建筑不仅仅代表着过去,记载着当下,更是未来北京的一个标志。
10万观众见证奇观
上周末,由陆川[微博]导演的大型演出《鸟巢·吸引》在鸟巢演完了首轮最后一场。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开始酝酿,2011年10月建组筹备,2012年1月8日开始运作,经过5个月创意期,3个月昼夜不停的搭建、排练……9月21日首秀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9月21日至10月7日的15场演出场场爆满,共接待近10万名观众。谭晶[微博]、吴克群[微博]、谭维维[微博]、阿兰[微博]、吉杰[微博]、鹿凌桀[微博]等明星与320名幕后工作人员、640名演职人员一起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舞台体验。
《鸟巢·吸引》究竟是什么?就算你亲临现场感受过,恐怕也不能够马上给予回答。有人觉得这是一出歌舞剧,有人看着舞台后那超过3600平方米的LED屏幕觉得像是在鸟巢里看了一场电影,有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演员们吊着威亚在空中飞来飞去的杂技式演出——但不管触动你的地方在哪里,在鸟巢,每场8000名现场观众见证了这样一个足可以用“奇观”二字来形容的演出。明星的轮番表演、绚烂的灯光、机关重重的舞台、巨大且逼真的视频影像、极富创意的水幕投影、时而惊险时而柔美的威亚特技,总表演面积可达到5万平方米的立体式舞台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令人眼前一亮的细节。有人戏言,只带一双眼睛去看《鸟巢·吸引》肯定不够,总要多有几双眼睛一起看才能饱览演出的全貌。
在首轮演出结束之后,投资方国资公司董事长李爱庆在谢幕时向观众表示,国资公司将会极力推动将这场演出打造成为一个在鸟巢的常态演出,一个能够和拉斯韦加斯的《KA Show》、澳门的《水舞间》相媲美的、世界闻名的驻场秀,在明年、后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内继续上演。而作为总导演的陆川也当即向观众表态:“今年的演出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会和我们的主创团队继续修改,明年再演200场,到时候保证让大家看到更精彩、更炫目的演出。”
鸟巢探索奥运后模式
鸟巢作为为奥运会而兴建的国家大型体育场馆,2008年以后的场馆赛后运营问题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从张艺谋筹划史诗演出《图兰朵》,到举办世界旅游风情展,再到变身滑雪场……鸟巢的每一次变身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鸟巢·吸引》这场国家体育场大型驻场演出和新锐电影导演陆川双双的跨界处子秀,无论是创意,还是高科技手段的融合使用,以及借助鸟巢巨大平台进行的强力品牌传播等方面,都开启了中国大型演出的一个新时代。而从奥运场馆赛后利用的角度看,《鸟巢·吸引》无疑更具价值。它通过商业化的操作模式实现盈利,既不花纳税人的钱,又充分利用了闲置的国有资产,让鸟巢在历经四年的探索之后,构建出“高水平的国际体育赛事+欢乐冰雪季+《鸟巢·吸引》大型驻场演出+公益活动”的赛后运营模式,并为全世界的奥运场馆赛后运行模式提供了启发。
秉着摸索奥运场馆赛后市场化运营路线、有效提高鸟巢利用率的宗旨,《鸟巢·吸引》的主创团队从一开始便注重持续性、环保的概念。从水幕的水循环利用到LED屏幕的使用,再到电子门票,自始至终都非常注重环保的理念。作为总导演的陆川更是坚持着要将这个项目做到绿色环保,将环保的概念落实到了每个细节,比如绝不影响到周边生活的居民,尝试推广无纸质门票,全场低能耗、高环保的LED屏幕等细节也充分体现了此次演出的环保意识,也为其他的大型演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鸟巢·吸引》除了希望能为奥运场馆的赛后市场化运营打开一条新道路之外,更以公益事业为目标,力图将鸟巢的社会价值发挥到最大。在今年的首演季中,主办单位向北京见义勇为基金会、医护工作者、奥运场馆建设者、艺术院校赠出上千张门票,邀请在过去几年里受过表彰的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前来鸟巢观摩这场演出界的盛会。《鸟巢·吸引》一场仅有8000个座席,而将1/5的门票用于公益事业,足见主办方的十足诚意,而主办方领导也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鸟巢·吸引》一定会在日后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将公益的目标贯彻到底。” 本报记者罗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