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 成立私营方展荣剧团
南都:对潮剧来说,上世纪80年代初是一个传统复兴的时期?
方展荣:80年代初,我学了很多戏曲理论知识,像张庚、王朝闻及很多国家话剧演员的心得体会,我拼命地读,写。1986年我在新加坡演戏,去逛书店,看到一本崔子范的画册。我看了就不走,在那里看了好长时间,这些东西跟我们丑角一样,非常抽象、夸张、变形,跟我们丑角的表现我觉得是很相似的。
我平时喜欢画画,画竹的时候你不能逢节生枝,它表现得要适度,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我们戏曲的表演也一样,一笔表现主题的,没必要第二笔,表演的时候一个动作能说明问题就不要第二个多余的了,“演戏要讲究卫生”。
南都:演戏要怎么讲究“卫生”?
方展荣:卫生就是“大方”,你不卫生就完蛋了。像一个丑角一出台老是挤眉弄眼,嘴巴又歪了,好讨厌。演戏和做人都要讲究卫生,二者其实是一样的。我年轻的时候每一个师傅我都要上门去请教的,听他们讲他们以前的故事,我很多感觉、很多表演、很多应用都是从他们的话得来的,我认为演员的积蓄很重要,聪明是来自积蓄的,很多东西要装在脑子里,然后厚积薄发。很多演员有时候一辈子超不出这个框子,超不出他的规范,他演了一辈子,你要请他唱两句,他唱不来。他只懂得舞台那个程式化去走。
南都:90年代初期,潮剧好像很低潮?
方展荣:90年代的初期的5年,我们潮剧是比较痛苦的,戏曲下滑得很厉害。我们到各个地方去讲课、去演戏,但是会后也没有什么成效。我们剧团慰问演给观众看,轰动是轰动的,过后就没有了。1994年我是副团长,这个时期是很困难的时期,非常困难。大家也不想看戏,乡下请戏也不多。2006年以后,乡下请戏开始多了,越来越多,这两年就更多了。
南都:当时请戏少的原因是为什么?
方展荣:可能是遇到了经济,我觉得很怪,我有一个经验,经济不好,反而我们好,经济好了反而我们不好。1990年到1995年,我们在坚守,恢复了一些老戏。1996年,老是搞创作了,创作了《翁万达》、《岳银瓶》、《老兵回乡》、《秦香莲》、《无意神医》这几个戏。
很多人当名演员了就去当领导,去搞行政,也好也不好,好的就是他自己的想法和理想会实现,不好的就是影响艺术。
南都:你不喜欢当官?
方展荣:不喜欢,也当不了。因为你一想艺术,行政的工作肯定搞不好。搞艺术的还是一心一意地搞。
南都:后来,你好像成立了一个股份合作制的剧团。
方展荣:2003年,我们成立了方展荣剧团,8个月我就把本钱都搞回来了。2005年还到香港去演戏,去香港演戏的时候第一个地方要演一个月,第一晚的演出就很成功,那个地方的老板说十年没有这样的场面了,非常高兴。每场演出都非常热闹。他说十年没看到这样的戏了。
因为私营剧团要搞艺术很难,所以2006年我就拆掉了方展荣剧团。我太累了,要当导演、当主演,还要做外交,还要当团长,不行。而且形势也变了,我就拆掉了,文艺圈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是名利交加、名利争夺的地方,当团长没私欲这个团就好,有私欲这个团就不好。
我对潮剧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
南都:潮剧现在是一个好的时期,那潮剧现在有没有面临一些问题?
方展荣:这个问题有难言之处,经济市场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不容许你跟以前一样千锤百炼出来一个戏。现在你要得奖,要主旋律,要完成政治任务,这几个方面有时候让我们无所适从。
现在,潮剧其实很多东西都上来了,私营剧团、公营剧团、流动剧团等等,发展很多,但是政府怎么去正确地引导很重要,要规范。还有,我认为政府应该重点扶持。重点扶持就是政府必须掏钱、掏场地、掏条件,重点实施。
南都:现在潮剧的年轻演员能接上来吗?
方展荣:现在年轻人都很聪明,你把意思讲清楚,他们基本能够达到你的要求。
现在信息发达了,从电视上、网上都可以看戏,但看舞台和看电视是两种感觉,所以过去我们拜师学艺很难,现在不难了。老师的录像去看就好了,老师在现场再示范一下,不像以前,一个戏必须跟师傅全部学会以后你才能去演,这个模式现在变了,请外地导演来排练,搞那些北方戏曲中非常有气魄的那些东西,但是符不符合我们南方潮汕的那种东西,要若干年后才知道。
南都:有不足吗?
方展荣:潮剧演员本身的文化素质、表演素质都要大幅地提高。虽然演员没有感觉就演不好戏,但是光靠感觉还是不行的。
我年轻的时候订刊物最多。我最喜欢《中国戏曲》,读了将近20年了。现在你去问那些年轻人有没有订刊物,可能是空白,很可怜。
南都:据说,潮剧剧本被盗用,导致编剧人才流失?
方展荣:这是全国性的问题,不是潮剧的。像潮剧给私人拿去,单位拿去,说是要弘扬潮剧,可能录音录像,我们潮剧演员也没办法,版权上现在是比较乱。比如你唱已经死去的先生的曲,用他们的曲,你怎么还他的稿费,你用他的剧本怎么给他稿费,这个没有规定。(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近十年来潮剧大量的年轻人移植到外地,这很好,别人的东西要学,没有的我们要填补。但是要融合起来就是不容易的。大家都说我要融合起来,话是这样讲,但是群众和内行人是不是承认这是一个问题。
南都:对潮剧的未来发展你怎么看?
方展荣:我对潮剧的未来抱有很大的希望。现在潮剧有很多私营的公司都像雨后春笋般起来了,这个非常好,对我们潮剧的发展非常有帮助。但是我担忧的是,如何让他们的功底扎实。我们搞行当的,每种行当里面又分了很多细的行当。对年轻演员的培养,给他找戏路很重要。如果找不到戏路,这个演员一辈子上不了。
南都:给年轻演员找戏路很重要,你会帮现在的年轻演员找吗?
方展荣:会的,说一个例子。有一位学生要学我的《双下山》,我说不行,按照你现在的功底来学这个可能学不来,我认为你要学潮剧的一个传统戏叫《刺梁骥》,你要学这个。
然后,我就帮他找老师,我有一位兄长原来就演这个戏出名的,但是他一直没有到剧团,我就带我这个学生上门找他,让他将这出戏传给我的这个学生。他开始有一点不大乐意,我说我们死了以后就完了,你传下来你就留个名,我们这个戏就有传了。他接受了我的意见,我的学生学会后,这个戏后来得了省一等奖金奖。
当年我学《闹钗》的时候,师傅带我到蔡锦坤那里去学,现在我带我的学生去学《双下山》,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我觉得这个传承的东西,老师的优秀品德我们也要传承。
潮 剧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对“老爷”(指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2006年5月20日,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 流
潮剧在明代嘉靖之前就开始形成。嘉靖十四年(1535年)《广东通志》载:“潮属多以乡音搬演戏文”,而嘉靖丙寅年(1566年)用潮州方言写的戏本《荔镜记》,都可以说明用潮州方言演出的戏已占主要地位。康熙年间潮州“迎神赛会,一年且居其半。梨园婆婆,无日无之”。“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而到了同治年间左右,“潮剧所演传奇,多习南音而操土风,名本地班。观者昼夜忘倦。若唱昆腔,人人厌听,则散去”。到了光绪末年,潮剧的繁荣则到了顶峰时期,潮州戏班多达200余班。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
监制:崔向红 戴新伟 题签/刊头设计:吴瑾
学术支持: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采写:南都记者 赵大伟 实习生 邱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