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备受期待和瞩目的戏剧大师彼得·布鲁克的作品《情人的衣服》终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微博]亮相。此次演出作为“2012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的大轴之作,毫无疑问也成为戏剧圈集体观摩学习的盛会,濮存昕[微博]、李六乙[微博]、李士龙等众多戏剧界人士都前来观看。遗憾的是,87岁的彼得·布鲁克因健康原因未能如愿来到中国。
此前从未到过中国内地的彼得·布鲁克原本计划这次随同自己的作品一起访华,但87岁高龄的他,因为身体状况不适合长途旅行,最终未能成行。他在特意给林兆华的信中写道:“我为自己因健康问题而不能实现此次中国之行感到深深遗憾。但是我的愿望比以往更加强烈,正如你所言,我由衷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成行。”
伴随着三位乐手的现场演奏,几位黑人演员相继走上舞台。他们时而扮演剧中人物,时而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还会时不时走下舞台和观众互动、沟通。尤其当剧中的妻子请众人到家中聚会时,演员们还走下台将三位中外观众请上了舞台,扮演主人公的朋友们,现场气氛轻松活跃……演出仅仅80分钟,但却赢得了观众们的高度肯定。结束时,演员们在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中谢幕多达五次,还把参与演出的三位观众也请上台一起向大家致意。濮存昕表示:“这个戏让我觉得温暖,越是大师越能做到松弛自然。”李六乙评价:“极端的残酷,无限的美;随意自由轻松,四两拨千斤。”人艺老演员李士龙感叹:“今晚看了大师的《情人的衣服》,深感我们表演的落后,这是表演观念的问题。中青年有思想有追求的演员,一定要开阔眼界,冲破阻力,改变观念,创出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戏剧!”
不过也有观众觉得整出戏有些简单平淡,缺少惊喜和震撼。对此剧评人@阿之Li表示:“今天很多人失望了,因为没有看到一场轰轰烈烈的演出,因为大师的作品不够‘好’。可究竟什么样的作品‘好’,我想这取决于作品本身,亦取决于观看者。”另外,该剧的译名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这部作品改编自南非作家康·塔巴的小说,英文剧名为《The Suit》(西服),但由于2002年在香港演出时被翻译为《情人的衣服》,因此这次也沿用了这个译名,有观众认为有些“画蛇添足”。彼得·布鲁克的重要合作者、也是该剧的编剧玛丽海伦娜·伊斯坦尼女士也表示,不解中文译名为何加上“情人的”三字,她认为英文剧名更加言简意赅:“这件衣服在剧中已经不是情人的衣服,而成为了一个角色。”本报记者王润J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