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编剧话剧上演 文学创作起源于剧本

2012年12月19日15:20  北京晚报

  借着诺奖效应,莫言编剧的话剧《我们的荆轲》正在首都剧场上演,给莫言让出档期的是北京人艺的两部热门大戏《窝头会馆》和《全家福》。《我们的荆轲》由王斑[微博]与宋轶[微博]主演,将演出至12月21日。

  莫言戏剧作品并不多,至今搬上舞台的不过只有一大一小两部话剧。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莫言最初的文学创作其实是从写剧本开始的。莫言曾回忆,他真正的“处女作”是一部名为《离婚》的六幕话剧。1978年,莫言还在山东黄县当警卫战士,受话剧《于无声处》和曹禺、郭沫若的影响,曾写了一部六幕话剧《离婚》,故事讲述的是与“四人帮”斗争的故事。一腔热血的莫言把“处女作”寄给《解放军文艺》,却遭遇了退稿。退稿信上写道: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几年后,剧本手稿被莫言自己付之一炬。《离婚》也成为他唯一一部未发表也未上演、却已灰飞烟灭的剧本。莫言承认,他的小说写作也受戏剧影响很大。因此,借着《我们的荆轲》再次演出的机会,我们也可梳理和了解一下莫言与戏剧之间的不解之缘。

  修改四年《霸王别姬》首演引争议

  《离婚》之后,莫言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都未碰戏剧。直到1996年,莫言应编剧王树增和导演王向明之邀,才又开始了话剧创作。但这部名为《霸王别姬》的作品直到2000年才搬上舞台,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剧作家自己的审慎。四年间,莫言五易其稿,剧本最初的题目叫《钢琴伴奏·霸王别姬》,分为古代和现代两部分。莫言后来意识到,形式主义的现代是比较浅层次的,因此他砍掉现代部分,搞得更加纯粹。

  “这个戏我想应该是满台喷射着思想的火花,有非常美的语言魅力的那种戏。”莫言曾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对抗通俗,让观众像洗礼一样体验古典情怀,看到一个崭新的霸王形象。“我们设计了许多在历史上完全可能发生但史书上没有记载的情节,来表现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的理解。理解就是阐释,阐释就是创造,而创造的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我们写出了我们的项羽、我们的虞姬、我们的刘邦、我们的吕雉。”

  当时莫言还亲自为话剧《霸王别姬》写了广告词:“这是一部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历史剧;这是一部让女人思索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女人的历史剧;这是一部让男人思索自己该做一个什么样子的男人的历史剧;这是一部让历史融入现代的历史剧;这是一部让现代照亮历史的历史剧;其实所有的戏剧都是历史剧。”

  2000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霸王别姬》在人艺小剧场上演,由空政话剧团的吴京安、肖雄主演,引起不少争议。莫言本人也不是完全满意。首先他原本没想到是在小剧场演出,“我设想的是在辉煌的大舞台上,通过舞美、灯光、服装来展现很华丽很古典很浪漫的东西。然而现在小剧场的形式可能更现代了。”另外他创作此剧是“想搞成传统的有莎士比亚情调兼具古典美的作品”,但导演王向明在二次创作时,却加入了京剧韵白、流行俗语等很多现代手段。莫言说:“这些东西与全剧的风格是有些不协调。每当气氛营造出了一种古典的情怀并要达到情感升腾的境界时,就被导演用地方方言、流行歌曲或其他方式把观众的情绪给瓦解掉了。整出戏就是在不断的营造、瓦解、再营造、再瓦解中进行的。也许按照我的那种想法,这出戏不会引起这么激烈的讨论。”不过莫言对剧组的二次创作依然很尊重,他说:“戏剧创作与小说创作不同,小说我一个人说了算,而戏剧是许多人共同创作的结果,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作为编剧,我只能说当我创作完作品之后,就不应该再去干涉导演和演员的创作了。”

(责编: 大喻頭)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