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兆华《隆福寺》:跳过语言 表达京味儿

2013年05月15日10:01  北京日报
5月14日下午,《隆福寺》剧组在东宫影剧院进行排练。 5月14日下午,《隆福寺》剧组在东宫影剧院进行排练。

  5月14日下午两点,一天中最强烈的阳光晒得隆福寺一整条街都有些“打蔫”。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一家正在打折清仓的鞋店门口,老板正漫不经心地招呼着明显也漫不经心的顾客。看着眼前的这幅情景,不知道的人可能很难想象,隆福寺曾经是北京最热闹的地方。不过,就在隆福寺东宫影剧院后身的一间小排练厅里,正有一些年轻人预备“恢复”昔日的繁华。

  还有一周时间,话剧《隆福寺》就要在东方剧院首演,现在已经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定好的排练时间是下午两点,但该剧执行导演王丁一早早地就赶来候着演员们。话剧《隆福寺》由林兆华执导,高亚麟和李林领衔主演,他们将在三段故事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讲述不同时代的隆福寺。

  27岁的李林咋咋呼呼地就走进了排练厅,那一身打眼的服饰让人不注意他都不行。肥大的粗布裤子,中式的蓝格子褂子,脖子上、手腕儿上挂满了饰品,头上还扎着个小鬏(jiū)鬏,再配上一个黑框眼镜,这混搭的范儿一般人还真学不来。

  《隆福寺》是一部京味儿戏,而剧组里除了导演林兆华,也就李林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了,那一口京片子因为够地道而显得韵味十足。他一张嘴,人们就感觉进了胡同儿。

  让李林演《隆福寺》,可不仅仅因为他是北京人,还因为他那一身的本事。今年刚刚27岁的李林,履历表很丰富。从小就学相声的他,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后曾在北京曲剧团工作多年,是曲剧大师魏喜奎的徒孙。近几年,他一直活跃在相声和话剧舞台,现在还是搜狐视频的脱口秀主持人。京韵大鼓、曲剧、相声、叫卖……各种曲艺形式他都能随口就来。

  另一位主演高亚麟因为有事要晚些才到,李林先和琴师马晓祥对起了调门。正式演出中,马晓祥的三弦儿将伴奏整场演出。排练从李林演唱的一段单弦儿开始,对他来说这是再熟悉不过的形式,但为了调门高低,他和马晓祥还是翻来覆去试了好几次才找到了感觉。

  排《隆福寺》对李林来说是一次怀念和温习,而对王丁一和其他剧组成员来说,这是一次学习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好多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知识和故事,什么叫‘三跳井’、什么叫‘藻井’,‘烂肉面’长什么样,这下全知道了。”王丁一说。从他们的排练可以看出,《隆福寺》与一般的话剧不同,它没有什么核心的故事,也没有什么戏剧冲突,更多的是借演员之口来进行一些老北京知识的阐释,抒发一下对老北京的怀念。

  李林说,看着不像戏就对了,“大导(指林兆华)提倡的就是一种‘不像戏剧的戏剧’”。虽然剧中有很多老北京符号化的元素,但林兆华更想通过这部戏传递出一种北京人的精神,那种对这个城市的珍爱,是一种“高级的京味儿”。“什么是高级的京味儿?那是一种北京人的思想和精神,是那种站在河边儿吃着黄瓜蘸酱却谈着国家大事的精神。”李林说。

  高亚麟四点多才来到排练现场,他一来便试穿了自己的演出服,灰色的中山装,肥大的裤子,一双布鞋,时间一下子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

  对于隆福寺,山东人高亚麟也有着深厚的感情。22年前,他刚来北京时,就住在灯市口附近,“那时的隆福寺比现在繁华,简直就是王府井、西单、动物园等地方的组合,影院、三联书店等几乎所有好玩儿的,在这儿都能找到。可惜很多东西都已经消失了。”对隆福寺感情这么深,高亚麟演这部戏也非常得心应手,“不过,演这部戏对我而言也是一次学习,是一个对老北京文化渐渐学习和了解的过程。之前我知道的也不多,这下就更明白身边的北京人的那点念想儿了。”

  记者手记

  京味儿的味儿

  从《老舍五则》开始,到《北京的腔调》,再到《隆福寺》,几年间“大导”林兆华已经执导或监制多部京味儿戏剧作品。与此同时,也陆续有一批其他导演的京味儿戏剧作品登上舞台,京味儿戏俨然迎来了一个春天。

  京味儿到底是一种什么味儿?每一个导演都用自己的作品在回答。在《老舍五则》中,林兆华以一种尽量克制的、冷静的旁观者态度去看老北京,是一幅素描的北京风情图。年轻导演黄盈的作品《马前马前》中则藏着一个真正的老北京,他从元大都北京开始,讲到今天的北京,通过北京地理的变化,寄托那份对北京的感情。还是他的作品,《卤煮》则关注着北京味道的变化,抒发对老北京的留恋,对变化的不适。去年北京曲剧团演出的京味儿大戏《锅儿挑》,则通过汇聚北京的各种曲艺形式,再现老北京曲艺人的生活,掀起了一阵怀旧的风潮。

  京味儿戏剧的复苏,与时代的变化息息相关,呼应了当代人的迷茫与失落。当我们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不得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匆匆往前赶时,旧时代就像是镜子里的画让人们无限向往。京味儿戏剧则通过戏剧的独特表现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可以仔细咀嚼回味老北京的空间,获得一种情感上的满足。

  但很多时候人们对京味儿的概念都停留在一些外在的符号上,比如带着儿化音的北京话(更准确地说是北京南城的话),各种叫卖声、天桥的把式等等。熟悉这些的北京人可能会觉得亲切,不熟悉的外地人可能觉得新鲜,但这能代表北京吗?这只是对京味儿简单、粗暴的理解,并不能真正阐释这个已经建都860年的古都。北京建都860年,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在丰富的市井生活之外,还沉淀了层次丰富的皇城文化、民族文化等等,有着自己独特的气韵。

  《隆福寺》的主演李林说,林兆华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中更愿意提倡一种“高级的京味儿”,不只是简单地再现某些元素,而是能够深入内心,再现北京人的精神。回头再看北京人艺的《茶馆》,故事虽然只是发生在一个茶馆里,我们却能通过这个舞台看到各色的北京人,看到他们所代表的北京的不同侧面,老舍先生的笔下也包含着对这些北京人的爱与怜悯。这大概就是林兆华所说的——“高级的京味儿”,它跳过语言和形式,直抵北京人的内心,并能够唤起台下观众的共鸣,无论他是不是北京人。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