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涛谈相声有信心:上海的市场还很大

2013年07月01日16:41  东方早报
田耘社班主赵松涛上周末举行专场演出 田耘社班主赵松涛上周末举行专场演出
田耘社班主赵松涛上周末举行专场演出 田耘社班主赵松涛上周末举行专场演出

  新浪娱乐讯 几年间,上海一下涌现了五六家民间相声团体,尽管这些团队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但并没有影响年轻相声观众的爆炸式增长。周末闲着没事,去听场相声笑一笑,已然成为了上海年轻人的休闲方式。记者潘妤

  相声,一门地地道道的北方曲艺,因为电视春晚,而被全国人民熟悉和喜爱。然而,有着纯正北方血统的相声艺术,在上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水土不服”后,这两年却意外地在上海“风生水起”。

  上周六周日,作为上海一个民间相声团体田耘社的班主,赵松涛在逸夫舞台连办两天的专场,演出不仅请来了侯耀华、张志宽这样的相声名家捧场登台,而且每场都座无虚席,席中叫好声不断。而此前一周,早已在微博圈红透半边天的品欢相声会馆更是在人民大舞台再度上演了他们的代表相声剧《春天里》,这已经是该剧3年间的第N轮演出,但依然遭遇了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盛况。

  几年间,上海一下涌现了五六家民间相声团体,尽管这些团队鱼龙混杂、参差不齐,但并没有影响年轻相声观众的爆炸式增长。这其中,品欢相声会馆和田耘社已然有了实实在在的“根据地”,每周末,南京西路上的乡音书苑和长宁文化活动中心,都会有定期的相声专场,而座中的年轻观众占据了大半。周末闲着没事,去听场相声笑一笑,已然成为了上海年轻人的休闲方式。

  品欢相声会馆:

  80后的海派相声

  很难想象,一个非专业的相声团队,已经有这样的火爆程度。

  每周五和周日的下午,上海评弹团的乡音书苑门口总会排起长队,观众大多是年轻人,买的也不是评弹票,而是晚上的相声专场的加座票。因为网上的订票常常会在一月前售罄,这些观众都是提前几个小时特地赶来买当场票,以求一睹传说中的品欢相声。

  自从2009年,品欢相声会馆在乡音书苑开始每周的驻场演出,仅仅一年,这样的长队就开始出现。而自从品欢的台柱演员金岩每天开始在新娱乐频道的“今夜说点事”出现,这个队伍就愈发排得长了。更让人咋舌的是品欢的原创相声剧《春天里》的火爆程度,2011年首演之后,几乎每一轮都爆满,光今年上半年,这部打着“海派相声”和“80后怀旧”旗号的相声剧,就已经连演两轮,即使最高票价达到了580元,依然让主办方萌生了卖站票的打算。

  除了每周固定乡音书苑的小剧场演出,品欢相声会馆还在人民大舞台、艺海、兰心、白玉兰等大剧场都有不定期的演出,出票速度也常常占据票务网站的头把交椅,让很多做了多年演出的业内人士都纳闷不已。

  事实上,这个只有十几个成员的80后相声团体成立至今不过4年。2009年,相识于当年民间团体“上海相声大会”的上海人邓涛和北京人金岩,出于对相声的共同兴趣,用50万元的起始资金、一拍即合创办了品欢相声会馆。如今,品欢已经是上海最赚钱的相声团体。

  “我们当时就觉得要做有上海特色的相声,但什么才是‘海派相声’,我觉得至少应该来自上海的生活,聊我们自己的童年、生活、工作、感情。”曾经在媒体广告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邓涛,从一开始就把他们的相声定位在了年轻观众群。而他们的表演团队,也清一色都是80后,其中很多都是从爱好者发展而来,其中不乏张弘和戚元元这样充满上海本土气息的“海龟”组合。

  在品欢的日常演出里,原创的海派相声占据了多数。而相声剧《春天里》更是这种“海派相声”的最好代表,这个带着舞台剧概念的相声,以一次小学同学聚会上遭遇的各种“豁胖”最终被揭穿,由此发生的尴尬无奈,让所有80后观众都大感亲切,剧场里的爆笑声一浪高过一浪。而口耳相传的结果,就是“品欢火了”。

  赵松涛的田耘社:

  坚守传统开展培训

  和品欢更娱乐轻松的定位相比,赵松涛的田耘社要“守旧”得多。在上个周末的逸夫专场里,赵松涛的表演一律都是长衫马褂,还有各路老先生助阵。虽然不乏他自己创作的新段子,但大多还是相声里最经典的传统段子。即使是以上海路名作谜的原创新作《迷上海》,赵松涛与评弹名家吴新伯创立的南北评话《白虎镇》,也都是更遵循相声传统的做法。

  事实上,同样也是“半路出家”的赵松涛,在上海的民间相声界已经耕耘将近10年。1994年,因为当兵来到上海,赵松涛在部队就因为能唱快板会说相声出名。退伍之后,一心热衷曲艺的他就开始琢磨要搞相声,先后拜师相声表演艺术家魏文亮、快板书表演艺术家张志宽、苏州评弹表演艺术家邢晏芝,2004年,他创立了当年的上海相声大会,身边聚起了一大批热爱相声的人。今天上海的各个民间相声社团,大部分都参加过当年这个民间团体。

  上海相声大会和田耘社一直都有驻场演出,但比起演出,赵松涛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相声和快板的培训上。每年,他都带着田耘社走进上海各大高校进行免费讲座,至今已经走了12个高校。而每周他又定期两次去小学校园,给小学生上曲艺“课外兴趣班”。“有时候来回路上的时间比上课的时间都长,甚至要自贴路费,但我觉得我这是给学生们翻开一本热爱相声的书,有一天,也许会诱发他们对相声的喜爱。”

  这几年和赵松涛学习的年轻观众不少,很多人学着学着走了,但也有很多人留了下来,他的弟弟赵海涛学的是工程测绘,来上海找了份安稳工作,最后却辞了工作,跟着他成为了田耘社的主要演员。除了赵氏兄弟,这个演出团队的大部分成员都是作为相声业余爱好者加入的,他们另有自己的“正经工作”。

  9年间,赵松涛的田耘社没有走品欢那样的大型市场化演出的道路,而是在各小型剧场与社区文化中心常年驻扎,也已经固定了将近300人的观众队伍。从上月开始,赵松涛又在长宁活动中心开辟了新阵地,恢复了他们之前在康乐路的每周一演。尽管坚持传统,但田耘社的“长艺相声茶馆”还是有很多年轻观众。免费的茶水包含在80元的票价里。

  一直致力于相声传承的赵松涛觉得,上海没有一所正规的曲艺学校是很大的遗憾。不过好消息是,今年,赵松涛开辟了在中福会少年宫的曲艺课程,奉贤南桥也会开设一个快板培训基地,从全区21所学校选拔“好苗子”,并将曲艺教育培训推广到新增的47所学校之中。

  上海的相声市场还很大

  从当年郭德纲[微博]的德云社一夜走红到后来嘻哈包袱铺的异军突起,当相声茶馆在京津两地遍地开花的时候,上海,这个相声观众素来小众的南方都市,也突然之间拥有了渐成气候的相声市场。

  在《春天里》的演出现场,很多观众都表示自己是“慕名而来”,因为身边好多同龄人向他们推荐。而事实上,这个相声水平并不那么专业的团队,确实让他们找到了怀旧的情感和爆笑的快感,大部分观众走出剧场都一脸笑意,“好久没有这么痛快地笑了”。

  对于很多走进剧场的年轻观众而言,相声说得是否足够“有功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否笑出来。无论是让观众感到亲切的品欢,还是始终坚持着传统和北方味的田耘社,最终都让买票看相声的观众感到快乐和放松。

  虽然赵松涛对相声的想法和邓涛、金岩的方向并不一致,但他们却都对上海的相声市场充满信心。在邓涛看来,“上海不是需不需要相声的问题,而是太需要相声了,现在的白领群体压力这么大,他们需要笑声”。而赵松涛则说,“有一次我们和天津演员合作,观众席里大部分是在上海生活的北方人,一个个穿着背心大裤衩,我突然发现,未被上海本土相声挖掘的市场其实还很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