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华《三国》上演 直指“小时代”弊病

2013年08月11日07:00  信息时报

女学生们重新改编《三国》故事。

  信息时报[微博]讯 (记者 谢奕娟) 8月9日~10日,林奕华[微博]执导的舞台剧《三国》在广州大剧院开演,尽管该剧没有明星加盟,但胜在借古讽今的包装。

  林奕华透过扮演学生的13位女演员和扮演老师的3位男演员不断抛出议题:如果曹操、刘备、孙权这些人物活在现代,会是什么样子?历史的意义在哪里?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

  剧中的曹操、刘备、汉献帝等人,时而以戏曲身段亮相,时而变身木偶和杂耍演员,其中,孔明“借东风”时竟然唱起了汪峰[微博]的《春天里》,并以此打动了孙权。

  布景精致,网球是线索

  比起林奕华此前的作品——满台飘雪的《贾宝玉》,《三国》布景的精致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舞台被布置得既像厂房、又像校舍,不仅有许多供出入的门窗,还有上下两层的走廊,为十多名演员的上下场提供了极为灵活的表演空间。

  尤其当韦以丞扮演的孔明向刘备展示他绘制的九州图时,简直把舞台当成了一幅实战地图,一会爬着水管上二楼,一会又钻桌底,以此显示诸葛亮对天下的了如指掌。

  道具应用上,小小的一个网球贯穿全剧,在演员手中把玩、传递,代替了酒杯、地图、麦克风各种道具,成为全剧亮点。

  借古讽今,投射心理“三国”

  一向深谙年轻观众心理的林奕华,此次呈现了几个层面的“三国”。

  三位男老师通过戏曲唱词或文言文对话,展示了原著中“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等12段节选故事,帮助观众重温历史;而女学生们则以她们对“三国”的理解,将故事进行现代性的改编和颠覆。

  比如关羽同学会笑言,“什么刮骨疗伤?刮腋毛比较重要”;女学生们想要学到的谋略,不是“借东风”、“空城计”,而是“怎样获取男人的心”;孙权问孔明:“我这么年轻,却已经离开了春天,怎么办?”孔明则以汪峰的《春天里》回应他。

  剧中抛出许多问题,直接切中这个“小时代”下年轻人的弊病和烦恼,如年轻人根本无法理解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既然“一顾”不行了,干嘛还在这里浪费时间?又比如每个人都急于学到成功的方法和实用的谋略,却不了解自己的内心真正想要什么。

  而如果从心理层面上分析,该剧展现的则是又一个“三国”。

  曹操、刘备、孙权,分别象征了“本我”、“超我”、“自我”,由此引出现代人要面对的“三国”战场:Me(我想成为什么)、Myself(我怎面对自己)、I(我想做什么)。

  有的人一辈子可能都只停留在“本我”阶段;也有的人有了“本我”和“自我”,却永远不会出现“超我”。三个“我”该如何“三分天下”,启发着观众的思考。

  不过,由于演出长达3小时,信息量颇大,各章节之间的提议又缺乏严密的逻辑性,让部分观众觉得有些散乱。因为缺乏重点,在主题深度的挖掘上似乎也略显不足。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