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解说梅兰芳上海地图 连缀大师足迹

2013年11月21日11:50  东方早报
梅兰芳的上海地图。 梅兰芳的上海地图。
梅兰芳之子、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梅兰芳之子、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2014年正逢京剧大师梅兰芳(1894-1961)诞辰120周年,在传统文化中谓之“双甲子”,梅先生之子、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从今年开始,带领当今最优秀的梅派弟子,沿着大师当年的足迹,重走梅兰芳巡演之路。而这一全球巡演活动,也恰逢梅兰芳在沪首演100周年,一个“双甲之约·百年回眸”的系列演出活动将在上海隆重举行。

  从12月4日至8日,上海将连演5天梅派大戏。上海大剧院[微博]率先推出京剧《西施》、“梅华香韵”折子戏专场、名家名段演唱会。之后,一批梅兰芳莅沪首演经典剧目将于天蟾逸夫舞台登台展演。除了全国几乎所有的梅派领军人物以外,来自北京、上海、台湾的众多其他京剧行当流派的明星大腕也前来助阵,本次纪念演出将成为一个热热闹闹的“梅兰芳周”。

  昨天下午,梅葆玖带领梅派弟子胡文阁出现在上海,梅葆玖不仅回顾了父亲以及梅派艺术和上海之间难以磨灭的情缘,也道出了此次演出剧目的历史点滴。

  “梅兰芳的上海地图”连缀大师足迹

  在昨天的发布会上,梅葆玖对着一张梅兰芳的上海地图,讲起父亲和自己的上海情缘。虽然梅兰芳祖籍江苏泰州,在北京出生、成长,但上海却是他不折不扣的“另一个故乡”,梅先生本人也曾直言“上海是我最爱之地”。

  梅葆玖的话匣子从梅兰芳在沪首次亮相之地“张园”说起。1913年秋,梅兰芳随汪派老生王凤卿莅沪演出,第一站就是在张园举办的堂会。两人的《武家坡》珠联璧合,赢得了与会上海新闻界、金融界、文艺界的名流们的一致叫好。

  张园的堂会之后,如今逸夫舞台附近的“丹桂第一台”则是梅兰芳首次来沪公演之地。三天打炮戏演下来,担当“二牌旦角”的梅兰芳征服了大批上海观众,沪上报刊纷纷称誉梅兰芳为“独一无二天下第一青衣”、“环球第一青衣”。此后,中国京剧的大码头天蟾舞台见证了梅兰芳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也成为他很多新戏的首演之地。此外,美琪电影院则是抗日战争结束后一度“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的复出之地。

  而谈到思南路87号梅公馆,如今的思南公馆,梅葆玖更是倍感亲切。他说,“1932年梅家从北京迁居上海,父亲在这里长住近20年,半辈子的幕后岁月基本是在上海度过的,而我自己更是生于斯、长于斯。”在这个屋子里,梅兰芳度过了“蓄须明志”的8年,1935年梅兰芳率团出发赴前苏联演出,1936年接待卓别林及其夫人,都是在这里。梅派表演体系的形成、成熟也是在这里:“这里是父亲一生中最精彩、最有意义的时期,这段记忆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说起种种过去,梅葆玖说,“我父亲做人和他的艺术一样,就是四个字,中正平和。大家现在还在不断说起梅兰芳,其实除了学习梅派艺术的四功五法,更多是学习他的为人,那种纯净的、真善美的东西。”

  再现历史经典体味京剧“传统之美”

  除了介绍梅兰芳的上海足迹,此次纪念活动更多是为了再现梅兰芳的艺术足迹,5天的演出剧目都颇有历史渊源。

  第一天上演的京剧《西施》,是梅兰芳先生于1922年夏独自组班“承华社”后推出的第一部新戏。这出戏的两大亮点皆为梅兰芳的独特创新,一是“馆娃宫”一场中取古代商周的“佾舞”,一是与琴师徐兰沅、王少卿共同研究,文场中增加了“二胡”的伴奏。“二胡”自此成为旦角演唱必不可少的伴奏乐器。时至今日,梅兰芳塑造的西施形象亦成为了梨园范本。

  12月5日上演的折子戏都是如今最常演的经典梅派剧目,如《天女散花》、《黛玉葬花》、《抗金兵》、《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梅兰芳当年参照古代的仕女图,创造了天女、黛玉、虞姬等人的古装服饰和古装发型,成为京剧乃至全国戏曲衣箱的必备采用品,也通过这些剧目,梅兰芳形成了自己“移步不换形”的艺术追求。

  而12月6日的演唱会则是梅派艺术传承人的一次大集成,掌门人梅葆玖将率领海峡两岸众多梅派传人集中亮相,有绝少公演的男旦名家毕谷云、舒昌玉,青年男旦领军人物胡文阁等;也有李炳淑、李胜素、魏海敏、董圆圆、史依弘[微博]等名家后辈。

  在逸夫舞台的两场演出则颇有“历史重现”之感,两天的戏码几乎都是1913年11月梅兰芳随著名汪派老生王凤卿、小生名宿朱素云首次来沪演出的经典戏码,其中《穆柯寨》还是梅兰芳从“二牌”转为独挑大梁的大轴戏。

  梅葆玖表示,父亲一直致力于“移步不换形”的接续传统、创新求变,梅兰芳世界性、永久性的艺术声誉正在于此,京剧梅派艺术的最高魅力也正源于此。而从这些演出中,可以体味京剧艺术乃至中国戏曲艺术真正的传统之美。

 

(责编: pp)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