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话新戏《离去》 不一样的“李尔王”

2014年06月04日09:50  新京报 收藏本文     
艺术家威廉·戴斯(1806-1864)所画的《李尔王和弄人在暴风中》。 艺术家威廉·戴斯(1806-1864)所画的《李尔王和弄人在暴风中》。

  新京报讯(记者 陈然)“以后没有人能写出比《李尔王》更好的悲剧了。”爱尔兰剧作家萧伯纳这样评价莎翁这部名剧。这出悲剧也被后来的戏剧人不断改编搬上舞台。有些依照原作,另一些则另起炉灶。

  6月27日至7月6日,中国国家话剧院[微博]将以一部脱胎自《李尔王》的话剧《离去》向莎翁诞辰450周年献礼。为此,新京报为读者罗列几部不一样的“李尔王”。

  《离去》 布莱恩死去,李尔王“重生”

  《离去》是美国当代剧作家奈戈·杰克逊的作品。故事讲述了以饰演莎翁笔下“李尔王”而著称的表演艺术家埃略特·布莱恩,晚年备受阿尔兹海默症的折磨,时常游走在戏剧与生活的边缘,分不清角色和人生。

  与此同时,布莱恩的生活也开始呈现出与《李尔王》故事的暗合。他也有三个女儿。与“李尔王”的三个女儿一样,她们也面临着各自的人生困境以及伴随父亲患病而来的种种不便。面对大女儿与二女儿的冷漠与不理解,被认为生活漫无目的的小女儿重返家庭,通过陪伴父亲读《李尔王》的剧本,来与其建立交流。布莱恩正是因为热爱《李尔王》这部戏,而给小女儿取了与“李尔王”的小女儿“科迪莉亚”同样的名字。

  剧作家杰克逊还特别设置了一个只有观众才看得见的布莱恩的“影子”。导演王晓鹰[微博]认为,“影子”象征主人公清醒的自我,主人公与“影子”的交流也表现了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病情进入这一阶段所产生的“混乱与恐惧”。

  故事的结尾是布莱恩彻底遁入意识混沌的黑暗之中,“影子”也逐渐离他远去。在王晓鹰看来,《离去》探讨了“如何面对一个正在老去的生命,一个进入了黑暗通道的人”。剧末,布莱恩死去,但李尔王却获得“重生”。“你的亲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你怎么去面对他、理解他,是要进入他的规则,而不是要求他在你的规则里”,王晓鹰说这也正是《李尔王》和《离去》的现实意义。

  在搬演《离去》时,主创对这部戏做了一点改动。戏里的布莱恩本是一位研究莎剧的学者,在中国版中角色设定改成了演员。王晓鹰解释,演员这个职业常引发关于“角色与自我的关系”的思考,另一层原因则是他对晚年于是之的印象和感受。

  “正牌”李尔王

  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取材自英国民间传说。故事讲述了年事已高的不列颠国王李尔王在退位前,把三个女儿召来面前,将给最爱自己的女儿以最多的赏赐。大女儿和二女儿纷纷花言巧语,从父亲那里骗取了国土,唯独小女儿科迪莉亚不愿奉承,如实作答,却令父亲勃然大怒。而当李尔王发现了真相,他的世界也随之崩塌。衣衫褴褛的李尔王在狂风骤雨的荒野上狂奔,发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号,是全剧最摄人心魄的场面。

  “百变”李尔王

  《李尔王》

  首演:1962年 导演:彼得·布鲁克(英国)

  彼得·布鲁克执导的《李尔王》大概是对后辈戏剧人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奥斯卡”得主保罗·斯科菲尔德担纲主演。该剧是对彼得·布鲁克日后“空的空间”的导演理论的践行。舞台设计十分抽象,由一面巨大的白旗和金属布景构成。1971年,彼得·布鲁克又将这部戏剧搬上了银幕。

  《李尔王》

  首演:1984年 导演:铃木忠志(日本)

  铃木忠志导演的《李尔王》历经两版的演变。1984年冬天首演时,铃木将演出剧场日本利贺山房的后门打开,让“李尔王”从真实的暴风雪中进场。这个作品日后被不断修改,到了1988年的演出中,铃木将故事设定成“戏中戏”结构:一位因家族分崩离析而住进精神病院的老人,忆起曾经看过的《李尔王》,与剧中人渐行渐近。铃木仅选取了原剧的两幕二十一个场景,该版本主要展现了“李尔王”的精神世界。

  《李尔》

  首演:1997年 导演:王景生(新加坡)

  该剧由六个亚洲国家共同制作,由日本剧作家岸田理生根据《李尔王》重编、拼贴。故事聚焦在李尔王(日本能剧演员扮演)与其小女儿(中国京剧演员扮演)的关系。歌队是泰国的泰剧,还融入了印尼的皮影戏音乐和澳大利亚的灯光设计。

  《李尔在此》

  首演:1998年 改编/导演/演出:吴兴国(中国台湾)

  《李尔在此》是台湾戏剧人吴兴国自编自导自演的一出独角京剧。剧中,他一人分饰十角(最初是为了节省成本),包括李尔王及其三个女儿、弄人、忠臣肯特、瞎子葛罗斯特、私生子爱德蒙、疯汉爱德佳以及吴兴国自己。吴兴国没有照搬原著故事,而是以京剧、舞蹈、音乐、喜剧、武术等不同形式表现了每个人物各怀的心事与身处的困境。全剧最后一幕,吴兴国跳出剧情,对故事做出评论,宛如演员自我的一番内心独白。

  《莎士比亚非洲故事》

  首演:2011年 导演:克里斯托弗·瓦里科夫斯基(波兰)

  导演截取莎翁悲剧《李尔王》《威尼斯商人》《奥赛罗》中的三个“边缘人”——李尔王、夏洛克和奥赛罗,重新改编与整合。三人所遭受的是现代社会中依然司空见惯的三种歧视——年龄歧视、反犹太主义和种族歧视。

 

(责编: pp)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