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舞台vol18 杨立新:为什么传统一定要反?

2014年08月13日15:38  新浪娱乐 收藏本文     

  与杨立新[微博]的对话,是以即将登上国家大剧院[微博]的《小井胡同》为契机展开的。

  《小井胡同》诞生于1985年,讲述了北京南城一条名叫“小井”的胡同,从解放到“文革”结束的往事。该剧于2013年首次复排,口碑很好,但此次再演,作为导演的杨立新,压力甚至超过了去年复排。

  因为同为经典、同为人艺看家大戏的《雷雨》一剧,无意中正掀起了一场关于“经典和观众”的文艺讨论——

  《雷雨》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入选中学课本,成为了最著名的中国话剧,人艺版《雷雨》已经上演了60年,但7月22日《雷雨》演出的学生公益场,遭遇了观众“大笑场”。扮演周朴园的杨立新在演出后连发五条微博,直斥“舞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很多台词被笑声淹没……这样的‘公益场’不演也罢!”

  这5条微博立刻引发强烈反响,媒体、观众、同行站在各自的角度关注讨论,使事件持续升温。央视导演哈文[微博]、编剧王丽萍[微博]等鲜明表态“支持杨立新”,也有许多人批评杨立新不尊重青年观众,认为经典也需要调整改变,以适应新的观众,甚至要求业界共同反思。

  而杨立新,作为开启这场争论的关键人物,一直沉默着,对新浪戏剧的问题,他回复“冰一冰再说吧”,不过当见面后,直率的他没有掩藏,首次正式地向媒体回应《雷雨》笑声之争。

  他温和地提醒:我从小跟我儿子说,对于任何一门艺术,乃至于技艺,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不能不尊重。年轻人看不懂也是理由吗?

  他激烈地斥驳:我不知道为什么处处总提创新,我不知道馒头这么多年创新了没有!打着颠覆的名义,实际上就是打砸抢。

  他像是问我们又像是问自己:一听到传统好多人就一定要反,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习惯?为什么啊?

  他认为自己也很受伤:说什么的都有,起哄的太多,有的是借题发挥,希望你们对我善良一点。

  关于雷雨:听到传统好多人就一定要反。

  年轻人看不懂。这是理由么?

  在《小井胡同》的排练地,杨立新甫一坐下,就笑责我们“打着《小井胡同》来,净往《雷雨》上归”,他表示自己不是不愿意说,而是“没法说!不知道为什么,一听到传统好多人就一定要反。这是我们骨子里的习惯?反骨比较突出?为什么啊?”

  回忆起7月22号那一晚的学生公益场,杨立新仍然不满于学生的表现,指出《雷雨》此次演出八场只有学生场笑成这样。

  当晚的“笑点”集中在:“繁漪和大少爷周萍的乱伦关系;四凤怀了大少爷的孩子已经3个月了;周冲跑到四凤家里表示爱慕;周朴园向周萍明确指出‘不要以为你同四凤同母你就忘了人伦天性’。”杨立新说,当时当刻的笑声让他联想到现在社会上若有人准备跳楼,楼下人反而会喊跳啊跳啊——“太残酷了吧”。

  有一种声音认为《雷雨》笑场说明经典到了需要创新的时候了,听到“创新”二字,杨立新非常反感:“怎么创新?”“创什么新?”他直陈,“我不知道为什么处处总提创新。什么东西都一定要创新么?你为什么不把手机设计成一五角形的?我不知道馒头这么多年创新了没有。”

  他用1962年的越剧电影《红楼梦》做例子:“饰演林黛玉的王文娟接近人物吧,那以后的演员如果再演这个角色,能不能描王文娟的红模子?你不能说王文娟演的林黛玉与作者笔下的人物比较接近,你就一定要颠覆王文娟,这就叫创新么?这叫糟改!现在这‘颠覆’听起来是一套理论,实际就是打砸抢!”

  有同行认为《雷雨》至少需要调整,对此,杨立新连连反问:“怎么调整?调整什么?哪儿调整?你来说说?你自己办一剧团,你自己调整。”

  沉默片刻,杨立新扯了几句闲篇儿,想了想又说:“我儿子小时候我就跟他说,对于任何一门艺术,乃至于技艺,你可以不喜欢,但是你不能不尊重。我写过一篇文章《关于顶针续麻》,我觉得我的回答都在这篇文章里——稍加改动也许后辈人并不觉得有什么区别,但他们永远无法从中品味出那种不可言传的美感了。”

  关于《小井胡同》:管什么年轻观众啊?

  杨立新是在《小井胡同》排练的间隙和我们对话的,他作为导演,很喜爱这部剧:“通过一个胡同里的几家人,写了中国三十年的跨度,它里面有多么复杂的人生,那么多故事。好看就好看在这儿了,精彩就精彩在这儿了。”

  《小井胡同》是剧作家李龙云的代表作,讲述了1949-1980年间北京城南一条小胡同随着大时代的历史变迁,也是北京人艺的代表作品。

  杨立新着重强调这一版演出,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就是让年轻演员熟悉剧中的历史背景,使表演准确、鲜明、深刻。但当被问及是否担心年轻观众觉得太遥远时,杨立新却带点儿赌气似的回答:“管什么年轻观众啊?这是一好戏,这是一非常精彩的戏。”

  杨立新否认自己对艺术保守,他说,《小井胡同》去年才复排成功,就是因为曾经被批为“反动”,复排时他也听到各种意见,他坚持现在的呈现:“‘文革’难道不应该被揭露和讽刺吗?难道还要给它翻案吗?我要的就是残酷、彻底!”

  对于和年代戏有距离感的担心,杨立新说“只能算了”,他仍然用戏曲《西厢记-长亭送别》来举例:“那你说,戏曲这东西好懂吗?听不懂,那也就算了,我只能算了。但你不能说,它不必存在。”

  关于表演:表演要有质量

  搞形式?不跟他们为伍

  这场“经典和观众”的讨论 ,焦点在于演员的表演。杨立新直言不讳对人艺传统——现实主义表演的力挺。“所有的戏,不管你说是哪个地域和时代,你都要接近人物,说的概念一点叫‘体验生活’。”

  人艺的同事评价他的表演好看、准确。杨立新认为自己是把表演当成一门艺术来对待的,他觉得现在戏剧表演最大的问题是对戏剧文学没有准确的认识。演员不仅要能够读懂台词,还要能读懂台词背后的动作、行为、目的。而对于“拿形式充表演”的作品,他说:就叫没表演呗,就是没有能力,然后拿别的东西来代替,不要装大个。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什么都能卖出票来,我不跟他们为伍。”

  杨立新举了一个《小井胡同的》例子。被打成右派的马德清义子七十儿,回大院找马大爷,濮存昕饰演的刘家祥直接上前迎接招呼,“坐坐坐,不走了吧?”,而七十儿因为自己的右派身份,无奈回答“我还得走”。杨立新觉得这样全都顺着演,不好看。他让濮存昕一定要等七十儿弯腰欲坐的时候再问“不走了吧”,让七十儿再站起来,答“还得走”,这样戏才有起伏,才能体现右派心中的难言之隐,戏才精彩。

  杨立新《窝头会馆》开始一边饰演肖启山一边做分场导演,《小井胡同》中独立担任导演。他表示这次《雷雨》风波,对导演工作没有影响,他说:“我就是尽量地让表演有质量。所以看着那些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的演员,我就特想问一句,你说什么呢?你要干什么?”(闫平 奚牧凉/文)

(责编: pp)

文章关键词: 杨立新《雷雨》话剧《小井胡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