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沁鑫重启《狂飙》:我想去掉动物性 好好做人

2017年04月28日 14:57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田沁鑫总能收获票房口碑的双赢,但她自己毫不在乎:“你想看就是我的知音,你觉得不好那我也没办法。”

田沁鑫(剧组供图)田沁鑫(剧组供图)

  (黄一宸/文)

  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话剧导演之一,田沁鑫创作出了《生死场》、《狂飙》、《四世同堂》、《青蛇》、《北京法源寺》等十几部享誉中外的话剧。田沁鑫的作品内涵丰富、深厚,文学性强,对观众有一定要求,但令人意外的是,她的戏往往一旦开票,很快售空。在话剧行业被市场洪流冲击的当下,田沁鑫总能收获票房口碑的双赢,但她自己毫不在乎:“你想看就是我的知音,你觉得不好那我也没办法。”

  复排版《狂飙》公演在即。2001年的首演版,田沁鑫起用了辛柏青、袁泉、陶虹、朱媛媛、师春玲,这一次复排,从演员选择到技术运用,都更加大胆,她说:这是一场新的战斗。

2001年《狂飙》(剧组供图)2001年《狂飙》(剧组供图)

  痛感现实的赤子

  《狂飙》走过了16年,2001年刚出校园的袁泉获得了一个出演话剧的机会,正是田沁鑫的实验戏剧《狂飙》。田沁鑫一直想做出一部表现大艺术家一生的戏,她欣赏《海上钢琴师》、《闪亮的风采》、《莫扎特》这样人物传记题材的电影,而中国的舞台上很少有表现艺术家的,于是她选择了田汉。

复排版《狂飙》主演金世佳(剧组供图)复排版《狂飙》主演金世佳(剧组供图)

  可能大家熟知的田汉,是那个创作出国歌的田汉,然而田沁鑫看到的,不是作为国歌词作者的田汉,而是赤子田汉,中国翻译欧洲剧本第一人、把中国话剧推广到全国的第一人、在中国放映俄国电影第一人……田汉更像是个深情的剧作家。“他自己在情感上真是多思多情,有些粘稠,就是经常优柔寡断、当断不断。”田沁鑫边说边举起了例子:“他出去吃饭,在弄堂里看到一个人,那个人问他你干嘛去,他说去吃饭,那人说我饿着呢,田汉说那走,跟我一起吃饭吧。走着走着又碰到一朋友说要去吃饭,最后田汉叫了十多个人去吃饭。吃完饭大家都没有钱,田汉就把身上的皮袍子当了,给大家解决饭钱。”

  但就是这样的田汉,在建国以后国家一片祥和时放话中国要有国营剧团,几百个不够,两千个最好。他还参与了大量古典戏剧建设,由他首创的全本《白蛇传》后来直接影响了包括《新白娘子传奇》在内的各个版本。田沁鑫补充道:“年纪大了他有一种回归,他认为中华民族最古典的、五千年来传留下来的故事是一种了不得的财富。”

  《狂飙》的重点在情感戏上,戏中田汉与他的四位红颜知己在自由的时空交错中闪现,戏剧通过展现田汉丰富的内心情感将其曲折一生铺展开来。早年田汉在日本留学,受松井须磨子、岛村抱月等人影响而偏爱殉情剧。回国后他沉迷并创作了海量浪漫唯美、甚至是比较虚假刺激的浪漫主义戏剧,“其实也是无病呻吟似的。”田沁鑫评价道。

  但在田沁鑫看来,田汉自有股子内心的赤诚,这也是他受女性青睐的真正原因。“那些女人之所以爱他,是因为他多思多情,是个孝子,对母亲好,对女人也好。即便第三任妻子与他离婚后,也没有再嫁人。他曾经学卢梭写过《忏悔录》那样的小文《梅雨》,对自己进行剖析和批评,他很诚实,这样的人才能写出《义勇军进行曲》这样有很大力量、动词起势的作品。”

  《狂飙》如何成功展现田汉现实与内心的交错?田沁鑫自有办法,“我们的戏里会有人来评价他,评价那一段时期他自己内心的矛盾。”

  戏剧是种修行方式

  饱满的面孔,配上短发,盘扣棉麻布衣。田沁鑫常以这样的造型示人,与拍戏时的严苛不同,戏外她总是温和内敛,还有一点羞涩。田汉单纯,田沁鑫更单纯,韩国美丑剧团团长孙振策曾说她是个天真的人,完全不知道如何掩饰自己。

  她对佛教的兴趣在业内早不是什么新鲜事,平和圆润的性格也使她看起来像个修行者。“戏剧是你的一种修行方式吗?”这个问题抛出,田沁鑫愣了两秒,随即认真回答:“对啊,是啊。”在她看来,每一次做新戏的时候,都会向那段历史学习,做现代戏时也有向一种情感学习。“作为一个人来讲,我很想去掉我的动物性,好好地做个人。”

  要在短时间内上演一部作品,需要导演协调整个团队的能力。导演必须在短时间内安定下来,才可以发现很多问题,完成创作。田沁鑫把这一过程比作修行,人生就是个修行,而不是单纯戏剧、做戏是修行。因为要在短时间内上演一部作品,需要你协调整个团队的能力。这种紧凑的创作中,她“最怕”担责任,可是又无时无刻不在担责任。“导演要担好多责任,你一签字,完了这个字就是你签过的了,你不能以后说这个事儿不算了。”

  票房背后是坚守

  早在2012年,田沁鑫就以总票房5426万元人民币的成绩荣登话剧演艺票房冠军。那一年,她的《青蛇》、《四世同堂》《风华绝代》等多部作品在全国巡演。当被问及“票房冠军”这个标签,在整段采访中侃侃而谈的她,一时语塞,最后回答:“我没想过这个问题。”

  近几年随着市场活跃,话剧不再“居庙堂之高”,看戏越来越成为普通市民的新时尚。水涨船高的票房似乎成了一种习惯性叫嚣,但田沁鑫认为,其实好多人还是按着自己的想法在做话剧。

2010年《四世同堂》(剧组供图)2010年《四世同堂》(剧组供图)
2013年《青蛇》(剧组供图)2013年《青蛇》(剧组供图)

  “票房是有好多观众自发喜欢你的戏,靠传播来得到的。你做一个有票房号召力的戏试试?很难的。所以它不是一个叫嚣,也不是一个追求,还是要珍视和坚持内容创作。”

  在她眼里,票房冠军只是一次偶然事件。她的想法很简单,票房实际上就是观众爱看。《北京法源寺》纵使有海量的台词、繁复的结构,仍一票难求,在她看来正是内容含金量高的结果。她坚信唯有创作出契合观众心灵感受、引起思想共振的内容,观众才有可能买账。

  话剧可以说是田沁鑫的绝大部分生活,而如果把话剧的部分抽离,生活中还剩下什么内容?田沁鑫不假思索坦言:“我觉得我可以做一个画家,可能也会做个茶馆,请朋友们喝茶。我也喜欢雕塑,我想做些佛像,也希望有一些好的师父和我交往,从某些经典中得到智慧。”

(责编:pp)
推荐阅读
聚焦
关闭评论
水煮娱专栏+ 更多
热门搜索微博热搜
热点微博
高清美图+ 更多
精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