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三立(中)“富”得就剩下艺术了
马三立(右二)与牛群交谈
马三立病逝后,记者赶往天津采访,没想到,这位给人们带来笑声的艺术家是那样的纯朴,走得那么悄然……
立遗嘱免麻烦
马三立老先生在2月11日清晨6时45分停止了呼吸,他的葬礼在2月11日的中午左右就进
行完毕,从逝世到下葬结束,没有超过12个小时。这一切都是按照马三立的遗嘱来进行的,这也是马三立的最后一个心愿。如此快捷的葬仪对于这样一位被称之为“相声界活化石”的艺术大师来说简单到极不相称。
据相关人士透露,马三立是在住院期间,也就是2002年4月拟定这份遗嘱的。当时一方面是膀胱癌的困扰,另一方面是年事已高,马老通过口述的形式,让小儿子做笔记,留下了这最后的遗嘱:一是要简朴低调,二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
众所周知,马三立的徒弟和学生以及好友数不胜数,得知此讯后都希望能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可马老一辈子最怕麻烦人,就为这个,他特别在遗嘱中强调不要搞遗体告别仪式。
记者从医院了解到,马三立的病情从大年初二就开始恶化,经过了多次抢救。但马老先生的神志一直很清醒。马季、姜昆、唐杰忠、黄宏、牛群等人都打来电话要来看望他,可是马老先生都让家人一一拒绝了,他说:“大家都挺忙的,别耽误人家的工作。”如果遇到一定坚持来探望他的人,无论是谁,马老精精神神地接待客人,让来的人就像来看没病的人一样,即使再难受也要讲点快乐的事。
笑声后面的悲情
走进安葬马三立的墓地,在第一排看到了一个不是很起眼的黑色墓碑,上面写着:慈母甄惠敏、慈父马三立之墓。“甄惠敏”这几个字是金色的,“马三立”的名字因为时间太仓促还没有被涂上金色。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马三立在妻子去世之后,在妻子墓碑的旁边也为自己买了一块墓地。当时墓碑的材料都是洋灰的,只不过妻子的那块写上了名字,而自己的那块是一片空白。每年的春天和秋天,都会有一个瘦弱的老者来到这里祭拜自己的妻子。据工作人员的回忆:最后一次是在2001年,那时的马三立是在儿女的搀扶下来到墓前的。据说马老与老伴的感情非常好,当年妻子得了重病,可正赶上马老在台上给观众表演相声,说完一下台,他儿子就告诉他:“妈妈去世了。”这个打击太大了,他当时没说什么,忍着悲痛坚持再次上台说完了下一段相声。
站在马老先生的墓前,记者沉思着这位艺术大师的一生。正在这时,一群祭拜的行人打断了记者的思绪。原来他们都是得知马老去世的消息而专程从市里赶到这里的。一位65岁的老大爷找到“马三立”的墓碑之后泪如雨下,他说这样知名的相声泰斗的墓碑如此简朴,实在让人无法置信。“我们都想见他老人家最后一面,可没想到下葬得这样仓促。我是听着他的相声长大。”
有用的你们尽管拿
记者赶至天津市档案馆时,看到马三立捐献的珍贵资料。
天津档案馆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名人档案的收集工作,而马三立大师的个人档案作为第一位文艺界名人档案被收进了档案馆。
2000年底,在马三立老人园,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第一次见到了马老。由于患了感冒,马老看上去比舞台上显得愈发清瘦,但他的精神很好,只见他双手抱拳,面带微笑,连声说:“谢谢你们几位,大远道地赶来看我。”马老的这一招牌式动作在荧屏上已见过多次,但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如此近距离地与他打招呼还是第一次,备感亲切。在说明来意后,马老爽快地说:“这是件好事,我的档案能够进入档案馆是我的荣幸,可我算不上什么名人,如果国家觉得我的档案有用,需要它,我一定全力提供。”说完,他与儿子马志良便领着工作人员来到一间储藏室,马老说:“这间屋里的东西都是我多年积攒的家当,你们需要尽管拿。”马志良拿出了尘封多年的百余幅珍贵照片以及自1940年至今新闻媒体报道马老活动的所有剪报。最后马老指着一尊半米高的自己的雕像半开玩笑地说:“我这个雕像将来也要送给档案馆,你们要是能抱动现在也可以拿走!”
工作人员当了真,几个人去抱雕像,可憋红了脸也没能抱动。马老忙说:“当时是好几个小伙子抬来的,回头还是我给你们送去吧!”
这以后,档案馆多次与马志良联系,收集了马老的大量珍贵档案,马老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还拖着病体亲自为那百余幅照片写了文字说明!现在天津市档案馆保存着马老无偿捐赠的近700余件档案。这些档案较为详实地记录了从1940年到2000年大半个世纪马老的从艺生涯、家庭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儿子马志明:父亲从来不让我沾光
随后,记者从对墓地工作人员的采访中了解到,马三立的子女有可能在翌日清晨来到墓地对父亲祭拜,于是我们就赶到了马老的墓地等待。
可是我们没有等到马三立的家人,等来的都是前来祭拜马老的群众。一位出租车司机从市里开了一个半小时的车,就想来看看马老。只见他来到马老墓前,说道:“老先生,我来看您了,我们一家子都是您的忠实观众。”说完这句话,他面向马三立的墓碑三鞠躬。骑着摩托车、自行车和打着“面的”的人从不同的地方赶来,没有别的,只想给马老鞠上一躬。
虽然没有见到马三立家人的家族式祭拜,却意外地采访到马三立的大儿子———今年已经60岁的马志明。这多亏了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的帮忙。在记者寻找小儿子马志良和大儿子马志明的过程中,恰巧遇到了从北京专程赶来的《东方时空》栏目组。
马家后人在马三立去世后对媒体的态度一直是非常低调,婉言谢绝一切采访。马志明家中的电话一直处于无法接通状态。没想到功夫不负有心人,记者与《东方时空》的编导在坚持不懈的拨打下终于拨通了马志明的电话。他说了很多理由来推辞,但经过一番交谈,马志明终于同意了采访的要求,更确切地说,这是在马老去世后,大儿子马志明第一次接受正规采访。
记者:兄弟几个中,只有你继承了父亲的事业?
马志明:可以这么说。可是在艺术方面,我永远无法超越我的父亲。其实当时父亲并不希望我们说相声,也不去教我们,但是我真的很喜欢,又是在那样环境的熏染下,于是就说起了相声。
记者:你眼中的父亲很倔?马志明:年轻的时候,我觉得父亲很倔,有很多事情都让我无法理解。他好像除了说相声,对别的事情一概不管。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理解他了,甚至有些时候会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很像他,在自己的身上好像看到了父亲的影子。
记者:我听说马老先生即使在与你同台表演相声时也不把你是他儿子的事告诉观众?
马志明:是的,即使我是他的儿子,父亲从来不让我沾他的光,从来不会让我感觉好像借着他的力量在说相声,也从来不提携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一辈子吃了不少苦,但他从来不把那些当成苦。
马志明与马三立的性格有相似之处,虽然是相声演员,但他并不很健谈。其实他在继承父亲的相声艺术方面已经做得很不错了,在天津有很多人迷马志明的相声,但马志明做人低调也是出了名的。
寻找小儿子马志良的过程很艰辛,他家的电话和手机一直都拨不通。其实对马三立的晚年生活,小儿子马志良了解得最多。他虽然不是说相声也不是搞曲艺出身,但他既是马三立的儿子又是马三立在表演方面的经纪人,所以对于父亲的一切,马志良比大哥马志明更了解。但是马志良没有接受我们的采访。
天津的记者同行魏孝明是马三立的义子,所以记者求助他,将我们的采访意图转达给马志良。马志良给我们的回复是:谢谢大家的关心。可是现在要我说,我真的是什么也说不出来,如果实在要谈还是找我大哥吧。本报特约记者肖杨、摄影潘恩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