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3 3:18:13 新浪网友
2005年12月
中国大片月
《无极》、《千里走单骑》、《情癫大圣》
三国大战狼烟动地
从票房上来看
虽然先映的《无极》优势明显
但走出影院的观众大多不会萌生推荐给朋友看的强烈愿望
也许,这片子有点冷
也许——
这个冬天我们需要温暖的电影
《千里走单骑》
温暖指数:4星
流泪指数:4星
能量源:亲情
温情,善良地弥散在每一场戏里
这确实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老百姓的口碑好是有道理的。朴素清新,温情善良,在我看来它应该是一部女人爱看男人必看的好电影。
一部电影能让整个影院一会儿充满笑声一会儿又能听到抽泣声,这样的事情我还真是第一次遇见。过去老张的《一个都不能少》也有观众一边哭一边笑,但当时电影院里没几个人的,而不象今天,居然有那么多人一起哭一起笑。最最可爱的是,在那儿哭的十有八九是男人,男人啊,哈哈。电影散场后,好多男人都是红肿着眼皮低着头走出来的,我这不是帮张艺谋吹牛,真是亲眼目睹的哦。我就听到坐在我隔壁的一个男人对他的妻子说:“真是妖怪,我这眼泪怎么刹不住的啊!”坐在我前排的是一对年轻恋人,男孩子也哭了,一开始靠在女友的肩膀上哭,而后就干脆趴在女友的大腿上哭了,看得出来男孩确实感动的不行,整个身体都被哭的抛了起来。
在这部电影里,张艺谋有意地淡化了现代电影艺术对戏剧冲突的激烈要求,整个故事讲的非常平稳,紧凑,最后淡然而去,确实有点大师的功力了。
有人认为《单骑》是张艺谋在商业探索后对人文的回归。是不是可以用回归这个说法暂且不论,但《单骑》确实是充满了人文情怀,而且这部电影中的人文体现比起张艺谋过去的一些文艺片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并不是说《单骑》是他最好的电影)人文人文,一是人一是文,人和文是很难分开的,但对于电影艺术来说,“文”的东西可能更好弄一些,甚至可以用一些符号性的概念化的东西去表达。因此,对于很多渴望能走向世界的中国艺术家来说,堆砌中国文化符号也就成了他们最能干的事情,而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也就有意无意地淡化了“人文”要求中对“人”的终极要求。张艺谋过去的作品也存在这样的现象,譬如《红高梁》《大红灯笼》《菊豆》等等,虽然也能看出导演对人性的思考,但这些思考更多的时候,还是被淹没在了电影对“中国文化”,对“传统与现代”文明冲突的关注里,而那些关注无非就是一些具有强烈视觉冲击的文化符号或者故弄玄虚的文化概念而已。
虽然《单骑》里也有一些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符号,譬如傩戏,但我们却发现这些符号并没有象张以往的作品那样,只是停留在文化的层面上,而是很自然地融于了导演对“人”的关注里,人们看这个电影,首先感觉到的不再是某种文化,某种思想,而是人于人之间的温情。电影里有一句台词,是高仓健的儿子在信上说的:“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唱戏的人,把面具拿下来之后他会不会流泪。”电影也是如此,当把那些符号去掉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还可以看到电影这门艺术本来的意义。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这样的进步让陈凯歌的精心怄气之作《无极》最终只能变成一堆垃圾,他还停留在90年代的中国电影的理念和水平里。
父子情,普通人与普通人之间的温情,善良地弥散在电影的每一场戏里,确实非常感人。但张艺谋想要说的好象还不仅仅是这些,他引发着我们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会觉得这些本来是人之常情的“情”在今天看来是如此珍贵的呢?现实生活下人的孤独,当代文明下人的失语,以及沟通对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的重要性,都成了电影《单骑》的思考。
如果非要给这个电影找一些缺点的话,我在只看了一遍的基础上认为,电影在讲述故事的转承过节上处理的还是稍微生硬了一点,给人的感觉还只是合理,而不是最最自然。但这不影响我对这部电影的整体评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