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娱乐 新浪首页 > 影音娱乐 > 电影宝库 >正文

电影《天狗》观摩会 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

http://ent.sina.com.cn 2006年04月20日14:03 新浪娱乐
电影《天狗》观摩会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

《天狗》研讨会现场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娱乐图片

电影《天狗》观摩会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
《天狗》研讨会现场

电影《天狗》观摩会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
《天狗》研讨会现场

  时间:2006年4月13日晚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三层

  主题: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 推动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大型学术研讨活动之《天狗》影片观摩研讨会

  主办单位:国家电影局、第13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

  与会人员: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艺术处副处长陆亮、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副院长周星教授、《天狗》剧组人员——制片人肖锋、李虹、周永生、导演戚健、编剧郑宏志、男主演富大龙、刘子枫。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部分师生。

  张宏森:尊敬的北京师范大学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尊敬的新闻媒体的朋友们,尊敬的《天狗》影片摄制组的主创人员,大家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借大学生电影节隆重而热烈的氛围,召集媒体和北师大的师生们一起开一个充满了自由气息,充满了真知灼见,充满了建设性意义的一个“三关”主题的座谈会。虽然是电影局今天晚上借助大学生电影节的氛围,在这儿搞一个大家听起来是有官方色彩的座谈会,其实不是。大家看电影局只来了我一个排名最末的官员,所以这次是电影局想借一个氛围谈一个话题。我们还有几位电影局的几位其他处的处长潜藏在学生当中,大家分不出来,所以我们今天晚上是一个非常自由,非常活泼的气氛。

  今天在开场之前我谈这么几个层次的话:

  第一个层次是今天晚上我们为什么在这儿由电影局和我们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一起座谈,是因为在这次电影节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度关注现实,共同关心社会,真诚关爱他人”的主题活动。我们想来到现场看一下我们的关注活动是否得到了同学们的关注,大学生的关注。同时,我们把媒体请来也是想通过媒体的目光和媒体的视角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关注是否正在引起关注,这是我们把媒体朋友邀请来的一个根本的想法,这就是我第一个层次,我们为什么把同学们和媒体召集在一起搞这个座谈会。

  第二个话题就是我们这次为什么要搞这个主题活动,“三关”活动。原因就在于以《天狗》为代表的一批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正在更多地涌现,他们可能还没有引起媒体、观众、市场的关注。而我们认为正在越来越多涌现的这样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正在代表着中国电影创作的一个新的道路,或者说是一个新的方向。因此我们今天晚上通过影片《天狗》的放映,以及《天狗》的主创人员与各位的交谈,我们更要关注一个更加宏大的话题,就是中国的电影向何处发展?中国的电影道路向何处开拓?什么是中国电影健康、活泼、开阔的未来,所以说这个话题是由《天狗》引申开来的,这是我想谈的第二个话题。

  我想谈的第三个话题是借助在我们电影放映时和观众之间引起的共鸣,我想谈八个字来表述这个电影在电影节的放映以及我们的期待,前两个字就是“感情”。我在电影局工作,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国产电影创作的立项和审查,我非常欣喜地发现,中国的国产电影当中以《天狗》为代表的一些影片,正在涌动着一种巨大的感情。其实我在欣喜的同时,我内心有悲哀的层面,就是有一种感情,有一种让我们振奋,让我们觉悟、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感情在中国的电影银幕上可能是是久违了。中国电影无论用什么样的话语,什么样的概念,什么样的思路,什么样的理论来进行引导和概括,但是“感情”二字非常珍贵。

  第二个词是“理性”,真正的立足于中国现实主义创作,应该不应该有独特的思想发现,有独特的社会理解,有独特的历史思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从《天狗》这部影片,以及以《天狗》为代表的一批电影创作题材当中,我们看到中国电影在新的世纪新的思想状况,或者新的理性状态的萌芽。其实我跟主创人员交谈的过程当中,我说《天狗》这部作品我们不敢说在中国电影创作当中达到了80年代农村电影创作的一些高端,比如说《野山》、《人生》。但是在今天当代电影中出现,它的贡献是巨大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种陌生化的出现,这种陌生化的出现和整个电影大的氛围是不太和谐,是相对孤独的,带着它自己独特的发现、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思考。所以说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的同时,我认为它也是一部充满理性的电影。

  第三个词是“个性”,中国电影正在推进产业化进程,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正在形成一个国有、民营、其它社会力量、境外资本共同投资的这样一个多主体的投资中国电影的局面,多主体投资中国电影的局面必然带来中国电影的多样化发展。多样化发展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电影要充满个性,不重复,不迎合,同时也不回避。因此在今天来说,一部电影以其个性的姿态出现是符合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形势的,也是符合电影艺术的进步与发展潮流的。所以说我们也认为,《天狗》是一部有个性的作品。

  我随即谈到的第四个概念就是“共识”,我们这些年以来,随着更多的年轻电影艺术家的成长和进步,中国电影的个性化话题其实是议论得非常热烈。但是中国电影在较长时间内,或者在很大程度上很难达成对一个命题和对一个艺术发展方向的共识,比如说我们提出的“三关”主题,比如说在这个主题背后的现实主义创作等等一些宏大的概念,我们能不能再次在一个个性纷纭的创作时代达成新的共识,形成新的凝聚性的创作力量。

  中国电影发展到21世纪,面临着多媒体、新媒体的挑战,面临着世界电影的不断进步和不断发展的挑战,也面临着我们自身超越、自我蜕变的这样一个挑战。所以说借助于大学生电影节,借助于同学们年轻的思想和我们媒体客观的目光,以及他们的立场,我们今天晚上很想听到在《天狗》刚刚放映不到半小时之后的时间里,大家对《天狗》这部影片的真正评价,以及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的理解、思考和期待。

  我也想通过今天晚上这种场合,希望大家给中国电影创作提供更多的宝贵的建议。我本来想不多占大家的时间,大概也有10分钟了,感谢媒体,感谢北师大的师生,感谢主创,我的发言就结束了。我想为了避免第一个发言的冷场,我还是请天狗的制片人肖锋同志跟大家简短地介绍一下,他为什么要拍《天狗》,他拍了《天狗》之后到今天为止他在想什么,他今后怎么走电影道路,我想还是以肖锋为突破口吧。

  肖锋:谢谢张局长,谢谢新闻界的朋友们,谢谢北师大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今天很诚惶诚恐,张局长给我布置的题目,还好《天狗》在大学的巡回展映期间,几乎每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都在不断地发问,就是在目前的电影环境下你们怎么想到去拍这样的片子?我们是三个民营公司,硬梆梆的一分钱赞助没有。拍这样一个东西,应该说盈利是其中的目的之一,但不是全部。这个小说表达出来的主题含义跟我们对现今社会现实的看法有共同之处。我们觉得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发展非常快,但是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无庸置疑,一切向“钱”看,成为社会的主导性语境,所有传统和现实的东西都在金钱面前被解构。人类的宗教精神和仁爱精神在塌陷。《天狗》这个形象我刚刚也讲了,他是作为道德人出现的,他守护着那片森林,同时在守护着良知、正义、道德,和人们应该共同遵守的社会价值观、很多人不再看中的国家利益,以及我们和谐发展的自然生态基础、绿色家园。我们都知道剥夺自然是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的,可是人们还在剥夺,这里面的要害就是利益,利益是人性最薄弱的环节。所以我们看到李天狗在黑恶势力、不作为的干部,以及村民的利益共同体面前孤独无助。所有人都在退缩,就是他一个人不退。一个像李天狗这样的人居然成为“人民公敌”。在这个电影放映过程中间,我听到同学们说的最多的两个字就是“震撼”。当然,说实在的作为电影人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呼唤,呼唤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具备的国民素质,这是我们能做的。

  第二个,我们对中国电影的看法。前十几年中国电影过于注重了电影的教化功能,观众很烦。这几年则一窝蜂地追赶娱乐化的大潮,弄得观众也有点儿烦。但是我想从电影的功能来讲,它应该是娱乐、审美、认知、教化都应该有。一个电影的好坏不取决于它的科技含量,不取决于无厘头,应该取决于它的人文含量,人性刻画的深度,以及主题的普世意义。好莱坞电影以及世界各大电影节都把最重要的奖项授给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如《撞车》,它反映了 “9.11”以后美国社会对于种族冲突几和解的普遍关注、焦虑和反思。这个主题也是世界性的,赛前普遍被看好的《断背山》输给了《撞车》,就是因为它的主题没有《撞车》重大。我觉得电影的生命应该跟现实的生命融为一体,电影和现实生活一起呼吸,真诚的电影是一定会赢得观众喜欢的。我昨天在郑州说了一句粗话:很多人告诉我们年轻人只喜欢风花雪月,只喜欢无厘头,只追捧好莱坞的大片,像《天狗》这种土里吧叽的片子没有看。但是我们在巡展过程中,看到大学生们多次热烈鼓掌,我说了一句话,那种舆论是一种“屁话”,完了。

  张宏森:我想我们今天还是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北师大的同学和媒体的记者,我相信在今天晚上这样一个自由活跃的交谈当中,我们作为电影的工作部门,我们能够听到对这样的影片真实的评价,以及大家对这种影片方向的一种思考,对中国电影建设性的思考,无论你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我也希望我们今天晚上的研讨能够形成基本的共识,我们也希望媒体的朋友们,一向关注中国电影发展的媒体朋友们关注今天晚上的交谈,能够发出我们对中国电影的真知灼见和真实的呼唤。我想下面所有的时间还是留给到会的同学以及媒体的朋友。

  学生A:我不是北师大的学生,我是北邮的。首先非常感谢《天狗》的主创人员能够为我们奉献这么有震撼力的影片,这部影片我没有完全地看下来,但是大概的意思我是看明白了,我大概看了一小半。我看了这影片,首先想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它们有非常共通的地方,就是考察一个小小的村庄发现一些事情,引申出非常重大的社会问题。刚才制片人先生讲过电影主旨,比如说这个主人翁守护一些人类非常共同的情感价值,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但是我想到的是跟这个还不太一样的一件东西,我想首先说这里边的孔家三兄弟,他们是属于谁都不敢惹的形象,他们利用暴力手段已经制造了这个规则,虽然大家并不认同这个规则是好的,但是在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下,大家都在退缩,都在遵守这样一个规则,天狗就是这个规则的破坏人,他有勇气改变这个不好的规则,然后他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并且取得了成功。前面在看影片之后有同学争论要不要让这个主人翁死掉,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他死不死都是很幸福的,因为他自己的牺牲换来了对不好规则的破坏。另外有一点,通过这个片子我马上想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同样存在不好的规则,我们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从一个道德的角度来看不是特别好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退缩,我们大家在遵守这样一个规则。而电影让大家感到幸福的是,电影里边的冲突是一元的,而我们这种社会不公平涉及多方面的利益,是一个网状的东西,所以它要突破起来就更加困难。我真的觉得这个电影包含的东西太多了,让人想到现在政治、经济的改革,改革肯定是有一个改革者,真正好的改革者一定是在自己的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愿景,这个愿景当然是更好的规则,也是在破坏规则。但是跟电影比起来,就是改革者也可能同样付出巨大的代价,问题是付出代价之后能不能成功,我希望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环境能够真的像电影一样,付出代价然后取得成功,谢谢大家!

  学生B:肖制片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05级美术系的,我比较关注票房的问题,我一直在看电影,然后也一直在买票,看了一些电影也非常受震撼和感动,《天狗》是非常棒的电影,我也非常喜欢《一轮明月》这部电影,但这是有前提的,比如说在艺术学院的剧场放,大家是可以免费看的,大家非常喜欢这个电影,也非常有共鸣感。就算是在电影资料馆,我们电影节组织放映,那也是在票价非常便宜的情况下,几乎每场爆满。但是放射到全国电影院放的话,学生票45,销售情况不会很好,这只是我一个想法。然后您又介绍《撞车》,我是比较关注票房的,好莱坞的票房情况我也比较关注,《撞车》最好的排名也是在中间位置。我也看过《撞车》,确实非常受感染,尤其对编剧非常崇拜。好莱坞的票房不会像中国这样年轻化,但是美国的票价是比较低的,我看到一个报告是这样说的,平均每个中国人大概是五年看一场电影,而每个美国人是一年看五场电影。中国的盗版比较发达,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去电影院看电影,而不是买碟呢,是因为他去电影院看电影跟买碟是差不多的。

  肖锋:碟更贵。

  学生B:比如《十面埋伏》,还有张艺谋导演拍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包括《无极》上映的时候,是因为只有在电影院能够体现出这种感觉,所以大家才愿意掏钱看,而有些片不愿意去电影院看,因为他觉得那个画面在DVD机上看的效果是一样的,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谢谢!

  媒体:我是上海《新民晚报》记者。第一个问题问主演,这个角色你们有没有这种生活,跟没有跟真实的人接触过,你自己对角色的理解是什么样的?还有一个问题是问导演和制片人的,这次《天狗》影片巡演了十几个大学,巡演的结果怎么样,最能让人震撼的是什么,而且我在网上看了有人说这是让人看了会哭的戏,你觉得最打动人心的是什么?

  刘子枫:没有时间去深入生活,但是农民的生活在我的生活中是随时随刻都能体会到的,因为我家是农村的,我了解农民,我可以说咱们在座的不管你父亲是不是农民,你们的骨子里也有农民的血液,所以对中国农村的状况大家一闭眼睛,土得掉渣的也好,忠厚耿直的也好,历历在目。

  富大龙:我和在座的同学可能是同龄人,这次也是没有深入生活,但是《天狗》的影片基调是农民和军人,而且它的军人不是一般的军人,是野战军,他是死过一次的,而且他经历的不只是一场战争,他们曾经为一棵树一寸土流血牺牲,他很热爱这些村民,有些村民也是为了一时的利益被蒙蔽,包括他的老婆总是跟他吵架,但是他还是觉得很美好的,他是想爱的。对于农村的生活,我小的时候我父母是工人支援三线,我是在甘肃天水长大,那个地方我有一些体验,我演农村戏也经常体验生活,所以对于工农兵的生活还是比较了解的。

  戚健:我们这次去南京和郑州包括北京巡演,有几个例子,首先是到北京电影学院去放映,因为我、大龙还有我们的录音和美术都是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我们知道在电影学院放映观众是很苛刻的,我曾经带过我的一个作品《花季 雨季》去放映,多次被起哄,后来有几个孩子手一伸出来”耶”一下子,所以我们这次去是很紧张的。但是没有想到这次电影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反应非常热烈,多次鼓掌,这在北京电影学院是不多见的。清华和北大我们也去了,因为那是我们国家最高等的学府,但是我们没有想到那儿的同学有一个特点,那里的农村学生来得特别多,贫困山区来的特别多,那儿的同学非常感动,有的同学泣不成声,他说我的家乡就经历过《天狗》的这种事情,那些事情是存在的。还有我们去了郑州,在郑州放的电影让我们终生难忘,这个学校是工大里面的影视学院,他没有放映室,是在一个食堂里面,这个食堂是落地窗,落地窗相当高,我们坐在车上就打电话,问他们是什么地方,他们说是食堂,我们问有窗帘吗,他们说没有窗帘,富大龙说拿报纸糊上,但是那个地方情况太糟糕了,没法放映,后来我们就在后面拉银幕,跟工人一块把银幕放上去,他们的放映机是背包式的放映机,我们忙得手忙脚乱,就把放映机推到非常前的地方放,放出来的效果是糊里糊涂的,白天的场景还可以,一到晚上几乎看不见,怎么开枪的,只要是夜景的都看不清,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也把电影看完了,而且给了我们非常热烈的掌声,这也是让我们非常难忘的。

  学生C:我问一下导演,从形式上和语言上来看,您觉得这是现实主义电影吗?另外你谈谈你是怎么看现实主义电影的?

  戚健:首先我认为它是现实主义电影,这么说吧,我们拍这个电影不得不提10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中国西部的腹地,宁夏西海固,当时我是带着一本张承志的小说《心灵史》进入那儿的,作家王蒙有一篇文章,他说中国真正痛苦的有两位作家,一位是巴金,一位是张承志,他们是要坚守一种最基本的信念,应该和这个片子是不谋而合的,是守护心灵的作品,我觉得他的小说让我当时特别震撼。同时在走进西海固的过程中让我对生活特别了解,那儿是非常缺水的地方,那个地方的村民看穷富是看谁家的水窖大。西海部是我们国家比较有名的贫困山区,当时我的印象非常深,我住的宾馆11点就没有水了,但是我到了固原的宾馆24小时是热水,我们到那儿拍专题片,那里的县长跟我们下去都会带几百块钱,我们拍的过程中他们就要求我们拍他们把钱送到贫困户的手中,他们整天想的就是向中央政府要到扶贫救济款,真正给老百姓做事儿是非常少的,我觉得那次的经历真的是长期的振荡会影响到我一生的创作。通过那一次我真正的了解到了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10年以后当我拿到《天狗》这个剧本的时候,我觉得终于可以把10年积累的东西表现出来了。那么你说这个电影是不是现实主义呢?

  学生D:我是北师大的学生,首先欢迎你们来到我们北师大,我们看了你们这部电影感觉这个其实可以算是一部传奇的电影,更多人物传奇方面的东西多一些,有几点特别值得肯定的地方。第一个是故事特别精彩,故事特别突出,叙事形式特别独特,在描写群众的时候非常生动鲜明地描述了几个农民的形象,其中有一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卖蜡烛的人,让我想起“不准掉头”的修车厂的人,我觉得你是让我们造成视觉变异,非常有意思。我想提出一个问题,这个主人公进入了虚拟化的空间,跟现实是脱离的,他是脱离了时代感的东西,更多是人物传奇性的而不是现实主义的,你觉得你这部电影含有了多少现实主义的东西?

  肖锋:它应该是一个现实主义电影,首先三兄弟形象的出现,这个过去是没有的,这个形象是资本进入农村以后才会出现这种情况的,这就是现实。

  学生D:那以前的地主呢?

  肖锋:你现在不是提现实主义吗?三兄弟这种形象现在就是一种现实,资本进入农村以后发生了这些变化。对于李天狗守护的故事,我们现在有一个非常当代的词汇,叫做“国有资产流失”,这个片子中间某种意义上把国有资产流失的规律性现象揭露出来了,它怎么不是现实主义呢?

  学生D:在影片的结尾的时候他是以三兄弟被杀死作为结尾的,这是不是封闭式的结构,有没有更好开放性的思维,而不是三兄弟被杀了。

  戚健:我们这个戏是冲突很尖锐的一部戏,但是我们的对立面不光是三兄弟,我觉得还应该是包括这个村的村民。

  学生D:但是最后没有提到这个村的村民,可能更多的是比较好的人坐在一起,但是比较坏的人就一笔带过了,有没有更好的感觉?

  富大龙:这个电影本身讲的故事你不用当喻人喻事来看,这个不主要,电影本身就是一个诗,诗的起码意义就是隐义。反过来再说你的所谓是不是现实主义的问题,我可以告诉你,它绝不是传奇,我不说古往今来,此时此刻你看一下,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个李天狗这样的人,他们正在本职岗位上为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守护着,我只想说生活的意义远远大于我们自身的生活。

  学生E:我不大喜欢这个片子,我想提的问题是:第一、为什么你们说的电影是现实主义,我也是从农村来,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他们是可怜的,为什么我们不能看到他们是贫穷的人,但是不可怜?我觉得这是角度上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影片结尾的时候那个县长到底是代表了谁,他是典型的中山装,能不能换一个形象?我觉得很多人对这个很反感。还有为什么专门用大量的仰角拍摄?如果为了使形象高大的话,那么这个形象并没有高大起来。

  肖锋:你说你不太喜欢这个电影,我们完全可以接受,一部电影不可能人人喜欢,我在东南大学听到了更尖锐的意见,有人说李天狗有什么可爱的,老婆不要了,孩子不要了,这样的男人值得爱吗?你提出的问题是农民的形象问题,农民形象的问题很复杂,不是一个角度,我们说的资本力量进入农村以后原有的秩序受到了破坏,片子中孔青河有一句话:全村人都吃这个林子。李天狗把这个礼品一退,他就跟整个村子的人形成了利益的对立面,问题在这里。我们看到报道,一个医院里的医生不收红包,可是别人都收红包,这样他就成了“人民公敌”,现实生活中认识真理坚持真理的人永远只是少数,绝大部分人是根据利益原则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举止,人类的悲哀就在这里。

  刘子枫:这位同学的发言我想一个问题,我们的文艺前面以前长期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拿一个东西老要是代表一种东西,要涵盖很多东西,出现一个干部,就要代表我们整个干部的形象,出现一个农民就要代表我们十几亿农民的形象,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文艺前进不了的枷锁。为什么我们现在年轻的同志也这样看待这个问题?我要好好地思考,是老师教学的问题?还是我们同学受父母家庭教育的问题?还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我现在还得不出结论。你这个同学还有刚才那个同学的发言,我答不出来。但是就是这个故事,就是这个小村庄,就是这个复员军人,就是这个村长,就是这个县长,绝没有涵盖所有中国发展史上的任何一群人。

  肖锋:我们这次在大学巡回上映,刘老师刚才的话我也想讲。这就是我们过去电影界和电视界不好的地方,就是用一些概念去套现在所看到的东西,你比如说反腐题材,二把手可以坏一把手不能坏,干部可以坏老百姓都是好的,群众要是坏,也只能少部分坏,绝大部分是好。这都是概念,就把生活中间,艺术中间最活生生的现象全部固化。

  学生F:我还是被剧情深深吸引进去了,我觉得这个片子感染力真是很大,最重要的是把现实主义题材拍得很好看,就是这个电影从开始倒叙到中间有两条叙述线,人物个性都很鲜明,矛盾一层层到最后爆发,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大家最爱看,我们的现实主义题材很多,但是大家不爱看,我们要把现实主义题材拍好看,让大家愿意看,让大家愿意到电影院里看是更主要的。中国电影这几年刚刚走出低潮开始发展了,我身边从前不关心电影的朋友到现在都开始看电影了,现在我们对一些《无极》这样的影片先作为敲门砖,让大家有激情这是很好的。

  学生G:刚才张宏森副局长也提到《天狗》是一个陌生化的出现,我们现在必须重视电影的票房,我想问一下《天狗》这部影片在延续传统美学的同时,有没有考虑一些商业电影创作元素,比如非常重视戏剧化的情节,除了这个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元素?还有《天狗》在大学里巡演是非常学术化的放映和探讨,但是在电影院上映的时候有没有个性化发行的宣传方式来赢得更大的票房,像《无极》可以花3000万租一个城堡来搞首映式。

  肖锋:我们没有3000万。刚刚那位男同学已经提出了一个问题,当然讲电影是两大问题,一个是制作,第二个是发行,这两个动作要完成了才是一个完整的电影过程。发行还有后电影部分,好莱坞70%以上的电影是靠后电影收回成本的。我刚刚从日本和韩国回来,看到他们的情况以后我有太大的感触,韩国四千万人口,九万平方公里面积,只有河南的一半人口,面积少多了,但他们去年电影的投入是60个亿,他们的一部电影去年的观影人数达到了八、九百万人,日本也是这样。这里其实说到一个核心问题,日本大学生一毕业,月收入是二十多万日元,但一张门票是1500日元,就是一个最普通的员工一个月的收入可以看120场到150场电影,看电影对他们来说是很普通的生活方式。北京的大学生毕业是2000元左右,一张电影门票是50块钱,只能看40场电影。所以我觉得大学生一般不会去电影院买票看电影,为什么?这就是电影的定位错误,电影是大众消费,全球如此,唯一在中国是贵族消费,北京最大的观影人群,基本是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白领阶层。所以像《无极》这样的大片,在中国也仅仅只有300万人进电影院,比韩国差远了。所以我们认为中国是最容易取得规模消费的国度,形成规模消费才能降低票价。但是现在中国电影院不够,银幕数太少。美国是两万多块屏幕,法国五千万人口5000个屏幕,中国2000个影院2800块屏幕,(张宏森插话:2680块屏幕)。这么一个屏幕数,所以现在很惨了,县一级都没有电影院了,中等城市都没有电影院了。郑州两、三百万人口,一共只有6个电影院,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为什么中国电影不景气,为什么票价这么高,因为它的规模出不来。另外一点,在日本和韩国一个电影演完以后,它的光盘要3个月才出来,光盘是3500到4500日元,是电影票价的三倍。北京一张盗版碟只要5块钱到8块钱,正版是15元。而且在电影还没有下线之前,音像方赶快要把它丢出去,为什么?因为中国有一个盗版的环境,谁都害怕。我如果坚持到这个电影下线再去上市,盗版早就上市了,那你竹篮子打水一场空,所以盗版对中国电影的原创工业打击是巨大的,为什么中国的电影业处在一种比较萎靡的状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外部环境,非常不好。

  学生H:我想许多商业片会提高宣传力度,我们有没有宣传策划这样的东西?

  肖锋:我们前天到河南,当地的媒体组织了十几个娱记先在小范围看,我们很坦率地说,我们中国娱乐记者对娱乐版面盲目接受港台的做法,对电影喜欢八卦炒作,没有八卦找八卦,有了八卦就放大。富大龙没有八卦,也没有诽闻,我们不想走这种宣传的路子。但是怎么宣传?什么卖点?很多记者告诉我,我们不知道怎么宣传这部电影,因为你们这个电影十几年没有出现过了,我们不知道怎么宣传。很多院线经理也看了,广东的,上海的,北京的,几大院线的经理们都看了,看了以后的反应也是这样,很受感动,说观众只要进电影院就会被感动,震撼,但是我们不知道怎么让观众进去。你们帮我们出出招吧。

  学生H:以前看《孔繁森》的时候,当时说企业、事业单位会组织买票,发给员工看,我们现在特别想知道,你们会不会通过行政手段?你们会用这种手段促进票房吗?

  肖锋: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就是被这种手段搞坏了,哪个片子要是不发文就死了。这个片子张局长给我们一个要求,希望我们不要发文,在市场上硬闯一条路出来。我们钱是从自己口袋出去的,不发文没有保证,宣传没有卖点,昨天记者问我,你们的最大卖点是什么?我说我们没有卖点是最大的卖点。这是电影市场的陌生化、宣传的陌生化、观众的陌生化,如果在票房上能够让我们回本,说明中国的现实主义电影还有出路。谁都说中国没有现实主义电影不行,行与不行不是张局长说了算的,而是市场。

  学生H:我想问张宏森局长,我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研究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您代表广电总局坐在这里,让我想到中国广电总局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关注程度,这可不可以说是代表了一种态度?如果说不是的话,我想这种场面是不是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张宏森:我们的上映时间正好赶上大学生电影节,没有特别的目的。第二、广电总局确实是非常关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出现,非常关注。明天和后天,将有两天的学术研讨,围绕的主题就是中国电影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创作,推动中国的发展,就在咱们北师大举行,如果各位有兴趣,可以到现场聆听探讨。现实主义创作的确是非常之重要,在当前中国电影创作的整体氛围当中尤其重要。因为我很多话语要在明天的会上讲,我今天讲了,明天没得说了,所以我就不讲了。我非常感动的是我听说是从6点钟我们就开始放电影,到现在已经9点多了。我相信很多媒体、同学、老师都没顾上吃晚饭,大家为这样的形式放弃了自己的晚餐,包含了大家对中国电影的期待,也包括对中国电影的某种情感,这个形式本身不只是形式,我们把媒体朋友请来,也是希望我们这个形式能够转化为媒体的内容,能够让《天狗》的宣传策划推广无力的这种窘迫局面被我们今天晚上的形式悄悄改变一番。

  学生I:我为这《天狗》电影感动,我想问编剧两个问题,你是根据《凶犯》小说改编的,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里边的角色,比如说农民的角色,这些农民角色是小说原本就有了,还是你自己增添的人物?还有第二个问题,我发现电影有小小的疏漏,影片开始在凶案现场发现李天狗的日记,请问这日记从哪里来?

  郑宏志:先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这个日记本是李天狗受伤到医院以后,护士把他随身背着的军用挎包交给县长,然后县长、公安局长从包里翻出这个日记本。

  学生I:可是片中并没有介绍李天狗写日记的习惯。

  郑宏志:片子中有写日记的镜头,可能信息量少了一些。

  学生I:我们看《芳香之旅》,有交代男主角有记日记的习惯,我是以这个角度出发的。还有第一个问题,您对这个小说有哪些再创作?

  郑宏志:张平的小说《凶犯》写于九十年代初期,到我们这儿已经是第三家买这本小说的改编拍摄权了,第一次是上海,他们在拍完《生死抉择》后就想拍这部《凶犯》,后来放弃了。第二次是北京田壮壮导演也买了小说版权,到我们这儿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想这个片子的改编应该讲有它的难度,因为张平的小说很锐利,我相信接触过张平小说的人都知道,它的改编是有难度的。我对改编有一个想法,改编张平这样的这么关注现实,深刻剖析现实的东西,从文学到电影,或者到电视不能仅仅是一个形式的改变,很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能够把取舍的关系搞好,我对张平小说的改编,就是对张平原著从精神的、气质的、思想的方面去把握,至于情节、细节、人物可以大胆构思,进行再创作。比如狗子夫妻一家人在护林点和山林生活的戏,整条情节线是新加的,为什么加进这条情节线?因为我们希望能够增加狗子和他的妻子孩子一家人的精神、情感方面的内容,赋予狗子以爱心,给整个山林赋以生命感,包括儿子的那只小羊,那应该是属于他家庭的第四个成员,这是我们新加的。还有村民,村民的形象有些人物是新写的,比如复员军人孔青河、还有小虎子。有些人物是做了变动的,比如老板筋等等。主要目的是把小说中块状的人物变成具体化、个性化。包括狗子跟家人、跟三兄弟、村民们的相互对应关系,都增加了情节,做了变动。结尾也作了改变,小说是狗子被孔家四个兄弟暴打之后,从现场爬回护林点,把那杆枪背下来然后爬回村庄,在孔家大院里拿枪把四兄弟打死了。这里边有个法律关系的问题,我们说现实主义创作,情节和内容设置的大胆尖锐,但我们还要找到相应的合法性、合理性的依据,我们就把开枪的地方从孔家大院挪到山里,这样,狗子的开枪就变成了行使国家赋予的权力。尽管对原小说做了比较大的变动,但是原作者对这个结果很满意,感觉到是充分尊重了他的原著。为什么?我想就是剧作跟他的原作在精神层面上是相通的。

  学生J:这部片子给人感觉是非常温暖的,讲一种现实主义的故事。再一个是外景,村庄应该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村庄。但是在电影里看很不舒服,还有他太太被孔兄弟强暴以后回家,一个点光源在右侧,但是很大面积的光源是在左侧,即便用人工造光的话也应该在右侧。我觉得那些演员都特别出色,天狗、村长、他太太、没有牙的老大爷,好多演员看着特别专业,没有群众演员的感觉。

  戚健:一个是拍摄手法上,刚才编剧提到改编,我觉得里边有一个改编特别精彩的地方。就是把树林人物化,比如狗子对儿子说,这是排长、连长,这是最大的,司令员,这个特别温情,也特别能表现出天狗的经历和军人身份。我们在拍摄上,拍摄比较残酷的部分,比如说和村民的对峙,和三兄弟的对峙,我们希望有一些晃动,哪怕是稳定的画面就是对话的时候,也要求他有呼吸的感觉,一种躁动。在森林这一部分,我们都是相对平稳的,他们的家庭生活,在巡山以及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都有一些平缓的移动镜头,区分开来。拍摄地点先是在山西的平遥,离平遥20公里有一个石城村,森林是在武夷山拍的。

  肖锋:你可以不在乎它的树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而在意它的象征意义。

  戚健:说到群众演员应该说比较庆幸,到了山西,当时定了大龙、朱媛媛、刘子枫三位演员,如果没有山村的村民,没有厚眼镜等这些角色一张网,这个戏将减色非常多。我们到山西后,发现那么贫瘠的土地培养了一群能歌善舞的善良的村民,像厚眼镜都是唱秧歌的,当时编剧写了一个歌词,当时我们想这个歌词让什么人来唱呀,也不知道怎么办好。然后副导演找到唱秧歌的老七叔,老七叔拿着这个歌词很快就唱起来,他们有固定的调,我们一听确实非常震撼。

  学生I:还有王所长,从一开始我觉得这个角色非常非常好,也没有打官腔作势的感觉,尤其是拉灯开灯那节,但是到枪杀现场的时候,有一段他说狗子是爬过去的,我觉得那段显得不是很好,台词感觉并不符合王所长这种很像侠客风范的人物。

  戚健:这是他的职业。

  肖锋:他那个时候已经在给县长讲案子了,就是说打完以后没有人救他,这时候他身上已经有三处骨折,几处刀伤,都不行了,真不知道他是怎么走回去的,还是爬回去的。王所长这个演员,他是个导演,张平的第二部作品《孤儿泪》就是他是导演,他是我们这位导演找出来当演员的,很有意思。为什么?他太熟悉这个村子了,对你们这个村子的小九九太了如指掌了,所有东西眼皮都不抬,后面那句话他是在做结论,给县长在做结论,真不知道怎么走回去的,就是爬回去的。

  郑宏志:这个人是面无悲喜,藏而不露,他拉灯开灯时也是面无悲喜,只靠外部动作。但是在结尾说案情那段,他变换了语调,这时他动情了。

  学生:我看了这部电影之后非常感动,确实有现实意义。我想到去年参加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的《可可西里》,这两部有相似之处,那一次是将队长杀死,这次是将反面人物杀死,这两部电影有没有一点相同的地方?导演有没有一点灵感或者启示?

  戚健:拍摄之前我们也看了《可可西里》,但是你说我们跟他有没有什么借鉴,我觉得没有。我们跟他还不太一样,陆川的电影块状的东西非常明显。

  学生:我们是非常有感触的,也是支持这种题材的电影的,就像以后某一个清洁工或者一个老师,各个行业工作在各个层面的人,他们内心深处的东西可以再挖掘一些。像《天狗》的内容是环境保护,《可可西里》也是环境保护的,我们可以做一些其他方面的影片。我特别喜欢你们这个剧组的每一个人,我也祝愿你们在北京第十三届电影节里面获得很好的成绩。

  学生:刚才有人也说了您的电影和《可可西里》有相似之处,这个结局还是上面来了一个大清官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也是有套路的事情了,你能不能有一个其他的解决,不让他来一个清官来解决问题,你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表达,让它更犀利更震撼一些。

  媒体:片子非常紧凑,我觉得是有走现实主义电影的打算,但是还不是特别坚定,包括票房是不是对这个还有一些干扰,包括拍森林还是觉得这个不是很有钱的电影。

  郑宏志:我们还是真想把森林拍好,想拍出气势、拍出生命感,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在山西把景都搭好了,开拍三天下大雪了,没有办法我们只好转场到福建武夷山去,没想到了那里,又下雪了。什么问题都让我们遇到了。你说的问题确实存在,如果老天爷帮忙,我们在大树林里就可以展开来拍了,比如狗子带着他儿子巡山,就可以在山林里游动起来了。但我们现在拍摄的树林,是大家扫雪扫出了那一小块地方。狗子和三兄弟在树林对峙那场戏,现场就是7棵树,怎么拍?我们那个摄影师真是动了很多脑筋,那个戏怎么拍呢,两边的人背靠的其实是同一片林子,摄影师把光位一变换,感觉背景就变过来了,几棵树木变成了一片森林,就是这样拍出来的。

  媒体:这个现实主义电影是不是还是有点尴尬,不是像王小帅的《十六岁单车》。低成本电影往往走得是很难的,是对现实主义走得更尖锐还是也是考虑票房,这是不是有些尴尬呢?

  郑宏志:这可能牵涉到我们这些主创人员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习惯,我个人对王小帅的《单车》是很欣赏的,但是我觉得对人物状态的处理不光只是那种方式。我们在片子里面,比如狗子跟三兄弟以及村民的对立冲突,那是血淋淋的。但我总希望在片子里面有个调色板,不断有一些其他的色彩出来,比如一些暖的色调。包括结尾也有好多个方案,但有一个前提是狗子是不能死的,这不只是我的想法,我觉得片子里狗子要是死了,你们跟我们在这里交流的心情就不大好了。那么让他怎么活,就从他跟他儿子的关系、跟他所守护的树林的关系来设计,片尾出现那片很好的林子很清澈的流水,那是狗子理想的外化,也是他生命意义的延伸。他最疼爱的儿子当了兵了,对狗子本人来讲也是一个抚慰。应该说,这也是中国观众的审美习惯。

  学生:我想问一下局长大人,以《天狗》这样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折射出一些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也在呼唤人性的良知,您对于现在的现实主义题材的这种电影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是怎么看的呢?

  张宏森:如果从审美的角度来说周老师就是我们的审查员。

  观众:因为我自己不是搞影视专业的,我是一个杂技演员,我平时没有过多地关注电影,今天我看了《天狗》这个电影很真很震撼,我提不出来专业的问题,我只是觉得现在现实主义电影的生存方式,因为它也是文化的一种,所以关注到文化,我们弄一场晚会也是文化,它的市场发展是什么,我们也有共同点吧。

  张宏森: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在中国电影的创作中间数量太少了,真正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更少,因此我们还要大力地提倡、推动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发展。我个人有这样一个认识,中国电影如果对人民失去了关怀的能力,人民就没有理由去关怀电影,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想法。第二点就是对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我们总体是持乐观的态度,这也是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电影的一脉传统,也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个基本方向和基本的道路。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推动呢?就是因为这条道路在行走的过程当中遇到一些困难,所以我们要去推动它,我们是持有乐观的态度,我们现在要用很大的精力和力量去促进它在现实主义道路上的起步,或者让它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走得更好。因此电影的道路可能是千山万水,但是电影的道路也在我们脚下,所以我说未来是乐观的,但是还是希望我们推动。

  学生:我看到这个电影好像是狗子是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想为什么只有狗子一个人觉醒,他做了这么多牺牲,最后他代表正义这一面,或者是道德胜利了,可是如果没有利益关系,这个胜利能稳固吗?我们这个村子整个都是靠林子活着的,如果这个林子不动的话村民怎么活呢,他们的生态环境和国家利益都能照顾到,可是他们的利益呢,谁来照顾到?

  张宏森:我打断一下,我知道大家还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需要交谈,但是毕竟有一个时间的约束,我想一会儿编剧和导演回答完同学们的问题之后我们的探讨告一个阶段,因为明后天我们在北师大有四个单元关于推动中国电影的大型研讨,我觉得在那里的讨论会充分一些。

  郑宏志:你说村民是怎么回事儿?

  学生:他们好像是不懂这个道理,但是从他们的利益出发点是没有什么错误的?

  郑宏志:它那个村庄其实对山林的砍伐不是一天两头而是经年累月的行为,这个片子原来还有一个潜在的意思,就是人的行为造成了生存环境的恶质化,而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对人产生影响,造成了某种人性上的恶化。这个滥砍滥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他们应该还有其他方式活着,但是他们砍那个树可能是来钱最快的方式。

  肖锋:你问的问题应该是政府官员回答的,而不是这部电影回答的。如果要把这些问题都说清楚,这个电影就没法拍了。你还是应该把它当成象征的东西看,这片森林不是你村子里老百姓所有的,也不是天狗所有,天狗的责任是守护,不是你所有的东西你去拿了,这是什么,是偷窃。片子中本来有一组情节,以前的护林员跟村民串在一起,把森林砍得差不多,结果他升官了,盖成房子了,但天狗不是这样。这个问题,村民怎么生活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但是不能靠砍伐、偷窃去生活。

  郑宏志:所以你可以把这片森林看成是一种象征意义。

  学生:我就是这么看的。

  郑宏志:那就看对了。

  刘子枫:我想补充一点,一个艺术作品出来之后,大家作为观众来看,可能解决不了你心中这个问题,那个问题,但是在我们整个社会上,在对你自己的心灵撞击上,震撼了没有,是善是恶?是美是美?是真是假?现在胡主席不是提出来“八荣八耻”,我们这个片子我就认为符合这个要求,我们是光荣的还是耻辱的?从大的来说做了回答,我们生命中也应该想一想小的东西,一个艺术作品既不要太苛刻,也不要把它太当回事儿。我们就是在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民做一点这种文艺方面的事,做一点电影事业方面的小小的贡献。也许我们还在走弯路,但是这个路就像局长讲的虽然还是千山万水,但我们是很乐观的。就这个意思,希望大家能理解我们。

  媒体:胶片的型号是什么?

  郑宏志:器材和胶片配置是我们穷家人过日子,我们整个没有用14K的灯,最大的是4K的,另外还有八盏200瓦的钨丝灯,我们的摄影师叫李明,他今天有事不能来。他整个在精打细算,那个窑洞,摄影师就是把所有的灯具都扑上去,用一盏盏小灯勾出了很好的光影效果。他为了拍出黄土高原窑洞的质感,拍出人物皮肤的质感,胶片用了200度的,收小光圈,这样就给影片形成了一种很好的质感。

  张宏森:交流是没有止境的,但是时间是有规定的。

  新京报:我想谈谈我的发行体会。有两个例子可以借鉴,一个是《孔雀》,一个是《可可西里》,中小电影的发行需要运气,说说《孔雀》,这个题材其实非常不好,让人不能接受的,它是怎么让人接受的呢?现在有7千万人一年最少看一部电影,这个人群里边大部分是白领,白领听谁的?白领相信谁?白领靠什么信息得知电影上映,知道这个电影好不好?这是第一个要解决的。第二,通过什么渠道让白领知道这个信息,当时《孔雀》做了N次看片会,让一些专家,电影行业内部的人士说这个电影多好看,我也听他们说多好看,看了真不错。很多大学生说这个很好看,但这个不是问题的关键,大学生不是主力消费群体,没办法,这是现实。我们在现实环境下要找一些比较妥协的方法做。我只是提一些建议,另外刚才有的同学说,电影节做这个活动目的在哪?我觉得有一个细节可以说给大家听,我进来的时候没有看到这个电影,刚才张局长主动过来握手,以前没有,说明什么,他非常喜欢这个电影。刚才我听各位同学说这部电影是非常优秀的。

  张宏森:我们最后留一点时间,请北师大传媒学院的院长,我们的老教授黄会林老师给大家说几句。

  黄会林:我想我还是应该代表我们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也代表我们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欢迎大家,感谢大家!刚刚听来听去剧组是非常辛苦了,你们已经在鞍马劳顿,四处奔波,为了《天狗》。这个精神本身就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也是一种“天狗精神”吧,这点向你们致敬。

  第二是向今天到场的这么多的媒体致敬,因为我们的媒体其实也是非常辛苦的,就说一个细节,恐怕你们做了一个新闻记者以后,永远不可能准时吃饭,按时睡觉,这跟我们大学院校里不一样了,今天晚上还要坚持在这里看电影,参加研讨,明天可能还会有一部分朋友过来,我也感觉你们这也是一种“天狗精神”。

  第三我是特别要对我们的学生们、孩子们说一句:你们非常可爱。我们在座的这么多年轻的孩子们,我看大多数是我们艺术传媒学院的,但是也有一部分不是,是我们北师大其它学院的,甚至还有我们兄弟院校的,能够来看这个片子,能够这样热忱地参加这个研讨,这说明大家对于中国电影的一份热忱,一份情感。

  刚才宏森局长说了八个字,叫感情、理性、个性、共识,我觉得我们这些特别可爱的青年朋友们,你们就是实践了这样的理性,这样的感情,这样的共识,这样的认识。我们这里很多是学电影的,学电影的我特别希望你们不局限于电影的那些技术的东西,不要只局限于我得说说这镜头怎么回事,视听语言怎么回事,人物结构怎么回事,我得表现出我是内行,不要局限于此。其实所有的形式是负载内容的,没有形式的内容也不可能存在,所以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而我个人认为,形式是负载内容的,而一部电影有没有艺术魅力、有没有艺术的感召力、有没有艺术的冲击力的关键还在于它的内容。所以我也希望我们学院的同学们两方面并重。至于学院之外的就见仁见智了。我个人是比较偏爱或者钟爱现实主义的,其实我们的文学创作大体上说起来两大流派,一个是现实主义,一个是浪漫主义,现在又增加了现代主义。这么多的流派里边现实主义的生命力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它能从生活的最底层、最深处开掘,然后通过现实主义创作的原则,能够把生活原汁原味地提炼出来,同时把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升华出来。

  大家惊叹于中国电影、电视发展质量提高之快,我刚参加了电视电影“百合奖”的评选,其中有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品非常好,而且其中有六部是反映农村的,这六部反映农村的片子都是各顶各的有分量。这次我们也得到国家广电总局的大力推动,能够在我们大学生电影节新的轮回第一年,中国电影新百年的第一年抓住现实主义这个主题进行深化,这还是很有意义的。至于详细的,请大家关注明天、后天的研讨会,谢谢!

  张宏森:今天晚上我们用几个小时的时间,用6点到10点观摩了影片《天狗》,用很长的时间进行了由《天狗》引起的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的交流,我们现在感到大家在关注中国电影,也在关注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发展道路。今天媒体的朋友一直坚持到活动的最终结束,我们希望媒体能够把同学们对于这样题材的期盼和思考反映出来,我想今天晚上仅仅是一个开始,明天、后天还有大型的研讨活动,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我代表电影局谢谢北师大的师生,谢谢媒体朋友,感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9,390篇。


评论影行天下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影音娱乐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6264700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