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茉莉花开》在戛纳的主要活动都集中在市场部分,因此我几乎每天都会在电影节的市场街中穿过。作为一名电影导演能够深入到影片的国际销售层面了解这一环节,实在是不可多得的机会。
据说戛纳电影节的市场单元也像比赛单元一样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影响都是最大的。
在这里一看才知道,世界各地每年生产的影片数量远远超出我的想象,世界各国为了传播电影产品而辛劳工作的宣传者、销售者和发行者要比电影制作人的队伍庞大得多。无数个电影公司的摊位同时在销售着无数个影片。电影节的市场街就像一个大型的自由市场,就连电影放映机和影院座椅的销售商都在这里设了摊位。形色各异的电影海报和宣传册铺天盖地,其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观摩影片的情景。
也是因为《茉莉花开》从制作到发行,亲历了整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我从中得出了很多电影导演专业之外的知识和感悟。这次到戛纳一行,我就像从井底跳出来看到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电影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与世界电影的真正差距,从而对我们中国电影产品的推广状况更加深有体会。
最近我总在想:一部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可以制造出巨大的泡沫,这些泡沫足以让我们为获奖而激动、为获奖而欢呼、为获奖而自豪,因为我们的影片得到了世界的公认。然而,往往电影节的闭幕就意味着影片生命的终结。一部素质优异的获奖电影作品却变不成电影产品在国际上流通。是我们的电影太艺术了,还是我们的电影内容过于区域性?我觉得,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
一部影片的制作完成,虽然几乎是电影导演工作的全部,却只是一部影片全部生命的刚刚开始。之后的工作需要多少人、多少个大大小小的环节才能完成,才能让全国乃至其它国家的观众看到?这里面实在是一张巨大的网络,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而且紧密相连的。其中的工作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缜密计划和安排。因此,别说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就是与亚洲的日本、韩国、印度相比,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电影发行,尤其是国际电影发行还处于相当原始的幼儿阶段,我们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很好地学习,奋起直追。
从这一点来说,戛纳还不属于我们,我们的电影还不属于世界,因为我们还没有架好与国际电影市场接轨的桥梁。
在戛纳的电影市场上我特别注意了韩国的几个公司,他们的专业化程度和协作精神的确非同小可。难怪近年来韩国电影的发展迅速,在国际上的影响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