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娱乐讯 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西苑饭店举行,这是国内青年影像创作群体的一次高度聚焦。届时,华语地区主要的制片人、发行人将与青年导演一道共同探讨“如何建立发挥青年创造力的电影机制”、“中低成本电影的市场拓展”等诸多问题。值此机会,新浪推出青年导演及影人系列聊天活动。9月23日(周六)中午13时,《电影艺术》杂志副主编吴冠平将连同青年导演庄宇新、刘君一做客新浪聊天,与网友分享青年影人的电影发展之路。以下为本次聊天实录:
精彩语录:
吴冠平
我们希望中国老百姓看到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题材的电影、不同追求的电影。
如果大家只奔大片看,那中国电影市场完全靠几部大片撑着,实际上对中国电影工业、电影市场是很大的伤害。
中国不缺钱,就是缺乏如何把他们打造成为符合工业要求的创作者。实际上说得狠一点,大家都是投石无门。
作为媒体来讲,一方面是有道德底线。一是要有职业操守。
庄宇新
我比较关注人内心的体验,或者是生活中被遗忘的事情的记忆。我觉得伤痛、爱情、记忆是很难定义的,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体验来说,可能某种时代的背景、某种时代的回忆更多是被推到后面的。我给这个故事总结了三句话,我不认为是一种概念,你可以认为是故事可以探讨的东西,就是爱情制造伤痛,伤痛铭刻爱情,爱情产生记忆。
中国电影在草创阶段,我相信同步的力求新商业化的媒体,也是在草创阶段,我觉得这是中国目前阶段特有的现象。
《纽约时报》形成的权威性、长期形成的品牌,它是一块市场的代表。中国这块市场没有开发,我觉得优质的媒体应该开发这种市场,形成多元化的声音。像有些优质媒体,别人做了八卦,觉得如果自己不做是不是被挤出舞台,我觉得应该看到新的商机的可能性。
刘君一
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社会的进步是有成本,但《留守孩子》这批孩子无辜的承担了这个代价,我觉得他们的无辜和无助是全社会各界都期待关注的。
青年导演不是一个身份,不是一个招牌,它是一个你在某一阶段干某一项工作的职称而已。所以DV万岁,感谢数字时代对所有对电影有兴趣的人有这样的机会。
媒体除了要迎合低级趣味之外,还要迎合中高级趣味。
主持人: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在这一时刻来到我们的新浪聊天室,我是主持人言珂,今天作客聊天室的三位,分别是刘君一老师、吴冠平老师、庄宇新老师,三位分别做一下自我介绍吧。
刘君一: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我是刘君一,希望在新浪这个平台和大家有很好的交流,欢迎大家多提问题。谢谢。
吴冠平:各位新浪的网友大家好!我是吴冠平,《电影艺术》杂志的副主编,我也是这次华语青年影像论坛的发起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论坛介绍更多年轻人的作品,能让中国电影有更多的新鲜血液。谢谢大家。
庄宇新: 大家好!我是庄宇新,是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师,我为大家带来了第一部电影作品《爱情牙齿》。
主持人:三位老师都是电影学院的。
庄宇新:对。都是电影系的。
刘君一:他们都是我的师兄、师弟,我从他们这里得到了更好的启迪,我比他们晚两年。
希望华语青年影像论坛让中国电影有更多的新鲜血液
主持人:我知道吴老师是《电影艺术》杂志的主编。
吴冠平:对。《电影艺术》这个是一个电影刊物,我一毕业就分到这里做电影杂志工作,平时做这方面的事情多一些。
主持人:主要是对新锐导演的作品进行评论吗?
吴冠平:其实它的面是比较广的,年轻导演是我们关注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主持人:大学生不是很多?
吴冠平:恰恰相反,我们这本杂志50%以上的读者都是大学生,高校学生。在这50%里面以文科类的学生和影视类的学生居多。其他的综合性的院校也有。
主持人: 我知道您曾经主编过一本书,叫做《20世纪的世界经典电影》,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吴冠平: 这本书主要介绍一下外国经典电影。
主持人: 而不是商业的。
吴冠平:商业不商业是单独的概念,我们希望中国老百姓看到不同风格的电影、不同题材的电影、不同追求的电影。我们以前搞内部观摩很少在商业影院搞,以前都是在影协搞,现在是希望老百姓看到更多样化不同追求的青年人的作品。这也算是我们对青年的贡献吧。大家可以看《夜宴》,也可以看《爱情的牙齿》。我们希望让业界的发行人看到更多的电影,我们请了大量的民营公司和国营公司的制片人参加论坛,目的就是让他们也能够看到这批电影,既给青年电影一个观众的认可桥梁,也可以让青年导演让发资人看到的一个途径。其实很简单就是看电影。但每个人的创作过程中,对于观众、对于市场都有他们自己的“一本经”。所以结合自己的影片肯定会有更多鲜活的东西,关于市场,关于青年的创作。
《留守孩子》希望引起社会关注
主持人:刘老师的一个作品《留守孩子》,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
刘君一:《留守孩子》已经拍了半年了,我在农村体验生活的时候,很偶然地发现了一些很震撼的现象,比如13、14岁的姑娘,当我的面敞开怀来喂奶,后来我一问,这个孩子是她自己的。包括她自己都不知道这个孩子的爸爸是谁。我觉得只要有正常情感的人面对这样现象的时候都会有所触动、有所震惊。我把这个电影和刚才吴主编说的那个有点相似就是“看电影”,我就停下来拍《留守孩子》。现在农民工进城务工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里没人管,在心智上、道德培育方面都有很大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孩子》应运而生。有一个核心的一点,我在这部电影中表达了这样的东西,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必须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和代价,社会的进步是有成本,但《留守孩子》这批孩子无辜的承担了这个代价,我觉得他们的无辜和无助是全社会各界都期待关注的。
我想关于论坛多说一句,刚才吴老师介绍了一些《电影艺术》,不管现在是什么样的电影环境,但它在电影界的权威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我们国家缺少论坛的传统,更多的可能是独尊什么、霸主什么的传统。我理解的论坛应该是从生态意义上来讲,它鼓励自由,它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对电影的态度和看法。所以我很荣幸,参加这样的论坛,我也很荣幸能够借新浪这个平台对电影表达一份看法。
《爱情牙齿》是庄宇新电影导演处女作
主持人:现在有网友的提问了,有一个网友想请两位导演谈谈新片。刚才刘老师谈完了,庄老师还没有谈。
庄宇新:《爱情牙齿》是我电影导演的处女作。我觉得每个导演关注的兴趣点不一样,我一直都比较关注人的内心体验的问题,这部片子的时代背景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我写了一个女人的10年的爱情史,感情经历。中国的电影潮流出现了拍摄中国七八十年代的潮流,我想关注我们聊天的新浪网友,肯定关注在社会上有一定反响的影片,《孔雀》、《青红》,我觉得我的电影不在于对时代的展现,无论是对探究还是回忆,我都不关心。我更关心在人的内心世界的东西。我更突出人内心世界的方法来进行叙事。如果各位网友有兴趣的话,希望影片公映的时候大家能够来看。
主持人:我看到庄导说了一句话,伤痛是通往爱情的途径,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庄宇新:我比较关注人内心的体验,或者是生活中被遗忘的事情的记忆。我觉得伤痛、爱情、记忆是很难定义的,对于一个人的内心体验来说,可能某种时代的背景、某种时代的回忆更多是被推到后面的。我给这个故事总结了三句话,我不认为是一种概念,你可以认为是故事可以探讨的东西,就是爱情制造伤痛,伤痛铭刻爱情,爱情产生记忆。
观众只看国产大片是对中国电影的伤害
网友:对国产大片的商业看法,请各位老师谈谈。
庄宇新: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东西,不管制作者的初衷还是投资者的意向,发行的方式都是有商品属性的。目前所谓的中国巨片还不能涵盖商业片,在发达的市场上,应该是各种各样的产品都应该有的面貌。当然中国目前的电影环境离电影市场或者是电影工业还有一定的距离,造成了一种结果,对于观众来说或是对于受众来说,他们应该接触到的电影的信息,被太多的某几个人、某几部电影占去了空间。其实,从一个国家的文化生态或者是电影市场生态来说都不应该有的局面。首先伤害的是电影商业,还不是文化。你的选择太小了,只能选择大片,或者是只能选择那几部片子。
吴冠平:这种情况造成了老百姓接触的少、看得欲望不高,所以市场上有大片的宣传,一是通过宣传大来拉抬你的观看的欲望。就像庄导演说的一样,大片不成为现象,只是在中国成为现象,在全世界其他的国家有大制作的电影、有小制作的电影,但没有大片的概念。实际上是拉抬观众的观看欲望,因为可看的少、可选择的少,所以在其他国家有大制作的电影,也有小制作的电影。大制作电影有大制作电影的市场,和他们的宣传思路。小制作电影有他们的市场,有他们的宣传思路。小制作有小制作的观众群,大制作有大制作的观众群。大家可以选择,但现在没有选择,所以赢家通吃。你想如果没有现在公映的十部电影,那老百姓就看所谓的大片。给老百姓可看的范围小,实际上就像庄老师所说到的伤害很深。如果大家只奔大片看,那中国电影市场完全靠几部大片撑着,实际上对中国电影工业、电影市场是很大的伤害。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