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世纪周刊》: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贺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4日10:12  新世纪周刊
《新世纪周刊》: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贺岁

冯小刚

  冯小刚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王,连他自己都承认这一点。拍第一部贺岁电影《甲方乙方》时,冯小刚39岁。如今,已近知天命之年,他回归贺岁之列,拿出了贺岁巨制《集结号》

  本刊记者/余楠 特约记者/陈弋弋

  从来没有一个贺岁档像今年这个岁末如此火爆——《命运呼叫转移(blog)》、《投名状》(blog)、《集结号》、《长江七号》等将近20部影片将扎堆年底至明年年初同观众见面。

  “这么多年来,国内的贺岁片一直就是一个现状,那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今年不一样,我们‘老虎’来了!”这是导演王光利日前在上海宣传自己的贺岁电影《棒子·老虎·鸡》时面对众多媒体发表的一番“醋劲十足”的言辞。尽管心有不甘,但即便王光利本人也无法否认:贺岁十年一路至今,真要论资排辈,大王只有一个——近年来的国产贺岁市场几乎是那一个人的天下。此人不是别人,还是那位冯小刚。

  从199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永失我爱》算起,冯小刚到目前11年里一共拍摄了10部电影,在国内导演之中,这个工作量相当高产。抛开《集结号》不谈,冯小刚已经上映过的电影累计投资2.1亿元,这9部影片的票房总收入是4.5亿元,平均每部影片的票房近5000万元。如果算上DVD音像制品和电影频道累计的3000万版权费,还有1.5亿元的广告合约金来说,冯小刚的商业价值在国内导演之中,绝对数一数二。“仅就商业成绩来看,说我是商业电影导演似乎是高抬了我,但要把我归为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导演,票房又高了点,通常这类导演是以陪钱为己任的,而我的影片起码是不赔钱的。”冯小刚曾经这样意味深长地面对自己的成绩。

  冯小刚的风格一直在变,从《永失我爱》的十足文艺气到《甲方乙方》假定性极强的调侃,从《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的轻松温馨的浪漫想象到《一声叹息》悲凉严肃的现实主义,从《大腕》的悲情环境喜剧化到《手机》的喜剧题材悲情化,从《天下无贼》中国式当代盗匪类型片尝试到《夜宴》古典宫廷影像造型探索,再到今天《集结号》悲天悯人的反战情怀,冯小刚一直在尝试着从市民喜剧到历史悲剧的炫目转身,还有一个电影导演个人情怀的不断延展和嬗变。

  “这么些年过来,我自认为拍摄的都是大众电影,但我的电影从来没有被认为是中国电影的主流,我被认为是个异数”,冯小刚一直将自己视为“中国电影殿外之人”,作为行业标准的金鸡奖至今与他无缘。名份于他,是一件遥远的事情。“一个不入流的异数却赢得了主流观众的接受、认同和包容。所以我设想在我离开这个行业的时候,能够得到这样一个中肯的归类,冯小刚是一个不三不四非驴非马的四不像,但透过他的影片可以看到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变革社会的缩影。”

  关于名分,有另一个故事:福建作家杨金远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百姓故事》里看到这样一件真事:一个在战争中幸存的老战士,一心要为牺牲的战友找到遗骸,以此证明他们不是失踪而是烈士。

  后来这个故事化作了杨金远的一篇小说《官司》,张国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读到了这篇小说,后来他把小说拿到了冯小刚面前。再后来,这小说化作了一部电影,它的名字叫做《集结号》。

  《集结号》:悲情贺岁片

  《集结号》的语言特别质朴有趣,谷子地向敌人劝降好像是和朋友商量吃饺子,这个语言的风格好像保留了很多冯氏电影的优点?

  台词主要得益于刘恒的剧本。他写剧本的时候我就说了,希望他写出来能有人味儿,他本身的特点也是不说假模三道的话,语言很朴实、耐看。例如说剧本里有这样的句子,形容解放战争时期军队不断打散整编,人员都乱了,他就写“十八个口袋一起往里倒粮食,都成了五谷杂粮了。”

  《集结号》是一部悲剧色彩的战争片,但里面照样埋着笑位的“地雷”,是为了在片中起到了调和情绪的作用吗?

  这些是原先刘恒的剧本里没有的,是我在拍的时候临时加上去的。我的想法就是在中段,让观众松口气,放松一下。因为前面打得太惨,后面又要进入到一个漫长的寻找过程,观众在这里,需要一个情绪的调节。

  不少观众在看片后都对战争场面印象深刻。银幕上呈现出来的画面色彩和那种粗颗粒感,让一些观众觉得和看过的《拯救大兵瑞恩》、《兵临城下》有类似之处。

  大家都说这个片子的一些场面像《拯救大兵瑞恩》,我就是冲着这个去的。至于像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那也不奇怪,就是这个团队给我们做的。冲着这些片子去的原因就是我知道这样拍战争片才真实,我必须拍得真实才好看。所以我们在战争场面上花了大钱,后来因为篇幅限制,很多场面都给剪掉了,大家都觉得可惜,但是没办法,必须要有取舍,可能后来剪掉的镜头价值好几百万。

  影片结局有点意外,等于是在一个悲剧感的调子里,结局急转直上,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忽然被解决,为什么如此处理结尾?

  结局其实我们想过别的,例如让谷子地一个人死在挖煤的小棚子里,从房顶飘落在他的身上,他没有找到弟兄的尸体,没有找回应该属于他的名分。这个结局挺好,但是后来我放弃了。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顺利通过审查;再一个是我考虑到自己拍的是一个商业片,商业片的观众一般最后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需要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最后我还是让谷子地顺利地找到了当年的部队。

  “我清楚自己值多少钱”

  《集结号》与《投名状》在同一个贺岁档上,《投名状》全是明星,你这里却不是,除了在资金分配上有一定的取舍以外,是不是觉得国内市场有“冯小刚”这三个字就成了?

  几个因素构成吧,我当然很清楚自己值多少钱,会多少人来看。用明星当然会更好,可明星有两个问题解决不了,一个是如果我要一个大的明星阵容,起码再增加1/2的投资,那么这样的一个投资在国内收回来就很困难了,风险扩大了;另外一个就是明星是不少,真正有票房号召力的,观众能冲着他去电影院买票的,你掰手指头数都数不出5个人来!

  如果让你数是哪5个人?

  周星驰刘德华(听歌)李连杰(blog)梁朝伟(听歌)葛优。就这几个人吧,这几个人里头,要么是和谷子地(《集结号》男主角)血型不对,要么就是年龄大了不合适。如果在这几个人里选不到合适的话,剩下那些明星知名度挺高,曝光率挺高,但对票房没用啊!那我就不如用像张涵予(blog)这样的,物美价廉,而且他还没有什么档期的问题。现在国内好多明星也没什么票房,但他给自己弄的是挺忙的,也麻烦,当然也不便宜。中国的明星制里面其实有一个怪现象,就是没票房,但是要价倒挺高的。

  现在所有演员的片酬加起来是多少?

  很低很低,全体演员加起来的片酬肯定是没摄影师贵。

  你刚才说的卖座的5个明星里面,有两个在《投名状》里(刘德华、李连杰),你在宣传上不占先机。

  从媒体对我们《集结号》的这个报道来看力度还不错,没觉着比我以往用明星的片子,比如说要求采访的记者啊、媒体呀!不比那些少,所以我在这方面倒没觉着有被动,大家反而觉着这么一部电影特别有好奇心。《投名状》有它的优势,明星本身也有话题性,但我们这个电影是影片本身有话题性,所以在这上面还是平分秋色。

  认准一个理儿:和社会同步

  从《一声叹息》、《手机》、《天下无贼》到《夜宴》一路谈过来,你现在怎么简评自己这几年来的非喜剧类作品?

  《一声叹息》我觉得是对自己经历的生活的一个缅怀吧,是比较有个人色彩的,有点自传的性质。我和男主角的经历很相似,这个大家也都知道了。只不过我比较幸运的是,这种个人化的东西恰好也是跟社会的发展比较同步的,算是我在那3部贺岁喜剧(《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之后的第一次尝试一个非喜剧的作品。3部贺岁片的票房一部比一部好,当时一听说冯小刚要拍一个不是喜剧的作品,没有人愿意投资,动员来动员去,最后中军(王中军,华谊兄弟总裁)愿意投,而且条件是我不拿片酬。当然我就特想拍这个戏,所以也答应了。我觉得我对这部电影算是特别有感情的,算是最流露真情实感的一部电影吧。

  你拍《手机》引发了好多话题,关于崔永元啊、《实话实说》啊??

  《手机》我觉得是一个神来之笔,当时我们恰巧是开会在选体裁,到底拍什么,想来想去大家都觉得讨论这些东西没意思,坐着的四五个人还老是接手机,这说不了几句话就说“等会儿”,张三刚回来坐下没说几句话,李四接了,我当时就感叹说真是应该拍一个《手机》,刘震云(blog)(编剧)一听就说这个我愿意写!当时想的会是特别喜剧的一个电影,结果刘震云就给写成了所谓谎言啊,嘴不对着心啊,他就往这个路子上去了,我觉得也挺好。这个体裁和《手机》有一个共同特点,它是和中国社会发展同步成长的,我是认准这个要和社会发展同步的理儿了。

  这个电影除了刚才说的本身“手机”这个话题,也带来挺多其他话题的,比如说广告特别多,还有一个话题是关于崔永元的,当时忽然他就炸了,觉得你是冲着他来的??

  我没再想过这事,我觉得咱就可以不聊这事了吧。

  这个现在回望应该会不一样了吧?

  哎呀,我真不想说这个事儿,不想招这些事儿,就不谈了!

  《天下无贼》因为用了港台的明星,是不是存在你个人的一个希望,想把冯小刚的片子放到港台去试试看?

  《天下无贼》我觉得就是一个比较乌托邦式的善良愿望,而且我其实一直想拍一个比较流动性的电影。我其实对坏人良心发现做好事寄予着特别大的热情,我觉得拍一个坏人做了一件好事真的是比拍一个好人多做了一件好事要有意思得多。从这个片子里你是可以看到我确实是一个善良的人,这个和我的愿望有关系。试探港台市场的心当然是有的,因为这个故事不会像我过去的那样那种本土的文化,谁都能理解。我就想试试打开港台那边的市场,当然就是要用在那边有票房的明星。

  怎样想到拍《夜宴》?

  如果说《一声叹息》是对我过去生活的缅怀的话,那《夜宴》就是一个业务汇报。你知道我原来是学画画的,画了十几年的画,从画素描开始到画写生到最后专业做美工。我觉得《夜宴》的东西集在视听这方面,一方面是对我过去学美术的一种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想拍一个我心里的古典主义的东西——我理解的古典主义、古装片应该是这样的,那几年不是看了好些流行的大片、古装片吗?《夜宴》对我来说还是积聚在我内心的这方面能量的释放,我觉得挺过瘾的,绝对不会说跟谁像!

  你想说大片还有这一种拍法?

  我是画画的出身,我觉得颜色确实有高级这么一说。我就是想拍一个调子高级的电影,要是真正让懂美术的人去看,他会说这个电影在这一方面一定是一流的,是懂这个的人做的。

  扎根于本土

  你的电影一路下来票房一直是直线上升,你对商业片票房有什么心得?

  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对观众的判断力。观众很势利的,又很实际,他们相信品牌,比如说冯小刚电影现在算是有一个品牌了,但是他们又很实际,不好看照样不买账。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你不能跟着观众走,你还是要让观众跟着你走。我做每一个电影的时候都是不被看好的,比如说我们做贺岁片的时候大家说喜剧不是这么拍的,喜剧是陈佩斯他们那种的,你这叫喜剧吗?我拍《一声叹息》的时候找投资人,他说你哪会拍这个呀!包括拍《夜宴》,其实也还是有很多人觉得在制作上、视听上,冯小刚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啊!那后来看到了呢,他就说这就是谭盾叶锦添弄的,但是他怎么就不知道谭盾、叶锦添是跟我在这件事上达成了共识呢!这是我经常说的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这事才有意思。

  你是先赢得国内,到港台再到海外,这个时候应该是你把影响力再往外拓展的时候,为什么忽然收回来了?

  其实是因为国内的市场越来越好。原来呢也只是兼顾海外市场,从来也没有说完全就是海外,《夜宴》其实主力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当然还和片子类、投资有关系,我觉得一千万美金以内的投资现在国内市场是可以消化掉的,但一千万美金以上靠国内就有点困难,我的片子基本也都在千万美金上下浮动,所以就国内市场来说也都具备本土市场可以收回的可能性。

  你的定位还是扎根于本土?

  还真是这样!港台、韩国、日本我想过,你说欧美,我还真没怎么想过。

  “我有点疲劳,有点累了”

  除了市场的探索之外,作为一个职业导演,艺术上和心态上的变化是怎样的?

  我原来拍片还是挺较劲的,比较急迫,希望一部一部接着出作品,现在我没有这么急迫了,是一个很知足的心态。当然,我说这话的时候有人会认为我很消极??在过去啊,我就认为拍电影是唯死唯大的事情,是唯一的事情,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有乐趣的事情。但到今天呢,我觉得它不是唯一的,我有点疲劳,有点累了。我觉得这电影要喘息,你得生活去,然后要从容一点,把剧本弄得好一点,有感而发。我对自己说,你也拍了很多片子了,也证明了你的能力了,有资格有张有弛地过了。

  怎么弛?

  比如说可以去不同国家看看,打打高尔夫,斗斗地主,跟多年不见的一些老朋友在一块叙叙旧,这些事情都非常有意思。事实证明有好多时候就我是因为拍电影才失去了这么多生活!那现在你问我的变化,最大变化是这个。我说俗一点,现在我名利双收(笑),但是说我没有那么大野心,这名还不够,我还得怎样?我不是。我整个人生,我这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过客,这是一个让我很放松的说法——你再怎么辉煌都是一个过客,所以我想还应该多拿出点时间来去投身到火热的生活里(大笑)。电影呢??就是玩你也会玩得疲劳的。等到拍电影的欲望膨胀起来了,升腾起这样的愿望,我再去做这个事就非常好。就像你不饿了你还在吃饭,就是浪费粮食。我现在觉得就可以放松一下自己,给自己一些时间做别的事情。现在谁家的房子装修,或者弄一会所,说小刚你来给出出主意,哎呦,我高兴,恨不得搭着工夫搭着钱还上杆子帮人干这事儿!

  你从“我必须努力”转入到现在这种平和的、随缘的心态,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

  从喜剧、贺岁片打下了一个品牌,到华谊兄弟中军、中磊又满足了我另外一种类型的尝试,拍了《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都挺过瘾的。而且这样的尝试并没有给投资人带来灾难,每一次的票房都比前一次的更高,我觉得冯小刚的品牌含金量也在增加,你说我还有什么道理心情不好?因此我才会说,你即使现在不让我拍电影了,我觉着我没太多的遗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