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3日18:13  新浪娱乐
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胡金铨《龙门客栈》

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黄昏清兵卫》

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山田洋次《隐剑鬼爪》

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跟踪》

  多元化发展

  “三十年来世界日新月异,变幻离奇,香港也改朝易主了,‘香港国际电影节’当然也有变化,由小到大,由官办变公司化,由纯观摩变为增设小型竞赛奖项等等。但这影节的模式早已定型,基本不变;成为亚洲一个可能最长久和稳定的国际电影节,这是可喜可贺的。……香港电影节的优点,是为本地影迷提供观赏世界各地各式精选影片的机会,成为影迷的节日。至于国际影响力就可有可无,有固然好,就算没有,今后保持为影迷热情看电影的节的,也不错。”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三十周年纪念》特刊中,资深影评人石琪如此评价说。

  而在此前的《电影双週刊》第443期刊出《言者谆谆听者藐藐》一文,建议电影节要平衡节目策划与市政局的权力,加强节目策划的人手及增加资源,脱离市署独立运作,加强与资料馆合作等。这些建议在九七以后的电影节中也己渐步实现。

  第廿一届(1997)

  这是香港回归前最后一届电影节(毕竟回归前不少的港人生活在一种对于九七的焦虑情感中),特别以“光影缤纷五十年”为香港电影回顾专题,选映近五十年来的45部优秀国粤语影片,包括从外地寻回的《海棠红》等难得一见的影片。紧接电影节之后又举行三天的研讨会,探讨香港电影工业运作与发展,历史与文化等。来自两岸三地以及欧美等地的五十人参加,特别一提的是担任即时传译的都是熟悉电影的影评人,便不会闹央视转播金像奖时出现的笑话。会后又出版报告书,功德无量。

  开幕电影为《我爱厨房(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与《河流》,为纪念年初猝逝的胡金铨,特别以翻新持久的《忠烈图》为闭幕电影。焦点电影是墨西哥的奥图鲁·利普斯坦(Arturo Ripstein),又选映了菲律宾导演依玛劳·贝卢(Ishmael Bernal)的多部代表作。另有一个特别节目是“我和电检有个约会”,选映十多部曾被禁映的影片,包括《阿尔及尔之战》(Battle of Algiers)、《德尔苏·乌扎拉》(Derzu Vzala)、《再见中国》等。

  第廿二届(1998)

  回归后拆局,本届改由临时市政局主办,放映影片达260多部。“香港电影回顾”以在上一年逝世的胡金铨与张爱玲为专题,并以胡金铨的名作《龙门客栈》为开幕电影(另一部是陈嘉上的《野兽刑警(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白鹰与石隽也特地从台湾来港参加开幕礼。

  焦点导演是美国的纪录片艾路·摩里斯(Errol Morris)与法国的汤尼·吉列夫(Tony Gatlif),是很为冷门的选择。另外又向印度纪录片大师晏纳·柏域丹(Anand Patwardhan)致敬,并选映十二部印度歌舞片;特别选映法斯宾达(R. W. Fassbinder)的六部早期影片,以纪念这位37岁英年早逝的天才。

  电影节举行前闹出抽片风波,这次来自香港本地,原来有些临时市政局议员,听见(注意:是听见)有“历史的缔造:人在九七”单元,就建议移到七月“庆祝”回归一周年,有十二部影片的导演反对,抽片以示抗议,但后来决定如期在电影节期间放映,才不至闹出自己人都抽片的笑话。但说到抽片,电影节坚持要选映王小帅(化名为“无名”)的《极度寒冷》和贾梓柯的《小武》,而内地并未派片参展——无论是《极度寒冷》还是《小武》都是以地下电影的身份参加。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展映了《大醉侠》、《龙门客栈》、《侠女》、《迎春阁之风波》、《忠烈图》、《空山灵雨》、《山中传奇》、《终身大事》、《天下第一》笑傲江湖(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画皮之阴阳法王(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怒》(《喜怒哀乐》中的由胡金铨导演的一段)、《春色无边》、《金凤》、《雪里红》、《长巷》、《笑声泪痕》、梁山伯与祝英台(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等几乎全部由胡金铨导演或者参演的影片,再加上特刊《超前与跨越:胡金铨与张爱玲》中张建德的《忠义群像:胡金铨及其戏曲风味电影》、大卫·波德维尔的《不足中见丰盛:胡金铨惊鸿一瞥》、吴昊的《胡金铨的电影空间美学》、卓伯棠的《电影语言的开创者:论胡金铨的剪接风格》等论文,对胡金铨的电影作品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梳理,而《和胡金铨最后的访谈》一文,则来自于日本电影研究者山田宏一与宇田川幸洋从1992年东京国际电影节到1996年夕张国际“冒险·奇幻”电影节期间的数次访谈(该访谈整理为书在胡金铨逝世后出版,而中文版原本定于香港国际电影节时出版,但是推延到当年10月才正式出版,名为《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张爱玲部分则是放映《太太万岁》、《六月新娘》、《南北一家亲》、《小儿女》和《南北喜相逢》等五部电影,配以傅葆石的《女人话语:张爱玲与<太太万岁>》、也斯的《张爱玲与香港都市电影》等重要论文,且电影节首次举办“茶话张爱玲”的沙龙茶座,临时市政局图书馆也主办“张爱玲的文学世界”与“张爱玲文学作品展”,多方面的介绍了张爱玲。不过,坦白说,胡金铨、张爱玲的主要电影成就都是在台湾或者内地完成的。

  第廿三届(1999)

  今年选映电影多达三百部,最勤力的影痴都只能看到三分之二,是不是重量多于重质呢?

  今年的开幕影片是许鞍华的《千言万语》与杜琪峰的《再见阿郎(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中国电影《赵先生》与《疯狂英语》被选为闭幕影片,但却是以与香港合拍片的名义,由香港的发行公司送片的。本届的焦点导演则有三位,包括本土导演杜琪峰和两位外语片导演,即巴西的和路达·沙利斯(Walter Sarris)与日本的黑泽清。

  今年的重头戏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除了展映《疯劲》、《蝶变》、《父子情》这些必有之作外,也有《跳灰》、《冤家》、《慾火焚琴》、《夜车》这些难得一见之作,连不属于新浪潮导演的吴宇森,他的处女作《铁汉柔情》也选作附录参考。而这个专题更大量选映了这些新浪潮导演的电视时代作品,如许鞍华被禁的两集《ICAC·查案记》(本片由许鞍华导演、严浩编剧,被罗卡评论为“编导显然有充分的资料搜集与拍摄筹备,全片对人物、案情来龙去脉交待经济而细致,实景的运用有现伤感。许、严在揭出了查案的艰险、贪污的黑幕之余,更隐隐道出了殖民地管治下英国人的特权和虚妄”)与《ICAC:男子汉》更是首次曝光。而本届的特刊《香港电影新浪潮:二十年后的回顾》也收录了张建德的《回顾香港新浪潮电影》、罗卡的《香港新浪潮:在对抗性文化中进行革新》等重要论文之外,还收录卓伯棠的《七十年代电视生态环境》、《香港电视产品及人才在亚洲地区的流传》两篇重点分析当时的电视对电影新浪潮的影响的论文,而卢伟力的《失母的孩子,失家的成人——许鞍华研究》、张凤麟的《从<苗金凤>、<爱杀>的影响分析看谭家明对电影语言的创新及其得失》这两篇论文则试图贯通电视与电影时期的异同而寻找其变迁的痕迹。

  今届起增设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由印度电影《漫漫人生路》(A Journey)获奖,香港余力为的《天上人间》获评审团特别推荐奖。

  此外,本届与艺术中心合办的“独立时代——亚洲新电影与录像”,展示形形式式的电影与录像制作。尽管电影节过去虽也曾放映录像制作,但这次是首次挂名“领衔主演”。

  第廿四届(2000)

  电影节今届起交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李焯桃、王庆锵、罗卡三个节目策划,仍然不变,但最高负责人则与罗德星则换成了林觉声。可能因往届选片太多,今届便只有二百三十多部,降回一个较合理的数量。

  开幕电影是刘国昌导演的《无人驾驶》和维姆·文德斯(Wim Wenders)的《百万美元酒店》(Million Dollar Hotel),闭幕电影是陈果的《榴连飘飘》和台湾陈以文的《想死趁现在》。而焦点导演是格鲁吉亚导演奥达·依奥塞里安尼(Otar Iosseliani),但他1984年后的作品都是在法国拍摄的。此外,本届还特别选了黄秋生(听歌)刘青云吴镇宇作专题研究。

  本届有两个大型座谈会同期举行,一个是配合“跨界的香港电影”的座谈会,一个是“第二届国际华语电影学术研讨会”,但两者都差不多是在同日举行(如此的安排让人惊讶),令人疲于奔命。

  在“香港电影面面观”特刊里,刊载了1990年至1999年的香港电影目录,明明是转载自《电影双周刊》,但却写成是香港电影资料馆提供资料,我曾写信给林觉声,但亦无法改错误了!

  第廿五届(2001)

  电影节银禧纪念,似乎应该有些大动作,但可能因换了康文署与艺术发展局合办,而转为明年艺发局独力主办的过渡期显得比较低调。

  今年选片220多部,入场观众超越十五万人(次)。黄国兆出任国际电影策划,亚洲电影则由黄丽贞担任,但她只做了这一届便离职。

  开幕电影是杨凡的《游园惊梦(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与本届焦点导演尚积葵·贝力斯(Jean-Jacques Beineix)的《死亡转账》(Mortal Transfer),闭幕电影是杨德昌的《一一》。与往年的开幕电影相比,《游园惊梦》反应只是一般,特别是演爱好昆剧的秦淮歌妓的宫泽里惠,实然讲日语,就算她花多时间学昆曲,也是徒然了!

  麦婉欣《哥哥》与南韩奉俊昊的《绑架门口狗(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分别获国际影评人联盟奖与评审团特别推荐奖。而蔡继光导演的纪录片《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在此首度曝光。

  此外,香港电影回顾的“世纪回眸:中华电影经典展”有点拉杂成军之感。

  第廿六届(2002)

  2001年12月,艺发局租用铜锣湾一幢商业楼宇作为电影节办事处,聘任戚家基为电影总监,李焯桃为总经理,黄国兆与回巢的王庆锵担任节目策划。这个改组亦是为将电影节公司化铺路。今届开始找公关公司做宣传,以吸引更多观众,以达成以做到文化与娱乐的嘉年华的理想,又增设名为“我为午夜长”的午夜场亦是为了吸引更多“街客”。但培养公众欣赏电影要政府有整体推行方法,而由港英时代到特区政府,在这点上都做得不好,因此电影节亦只是十几万人的“小圈子”活动而已。

  本届的焦点导演是许鞍华,她的新作《男人四十》的两位新星林嘉欣(听歌)与谭俊彦做了电影节大使,这亦是设立电影节大使之始。开幕电影是陈果的香港有个好莱坞(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对喜欢怀旧的人如我,当然视香港电影回顾部份的“国泰名作展”为执到宝。(本届的“国泰名作展”为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办,而随后香港电影资料馆也出版了特刊《国泰故事》,选录了钟宝贤的《星马实业家和他的电影梦:陆运涛及国际电影懋业公司》、傅葆石的《港星双城记:国泰电影试论》、张建德的《国泰与武侠电影》、黄淑娴的《跨越地域的女性:电懋的现代方案》、叶月瑜的《台湾:国泰与邵氏影业的跨国战场》等重要论文,并附录了国泰的片目。)

  第廿七届(2003)

  2002年4月,艺发局委任曾任多届电影节顾问及遴选委员的高思雅(Roger Garcia)为顾问,检讨电影节的成绩及厘定发展路向。高思雅8月提交报告,建议电影节注册为非牟利团体及公司,在组织及管理上更有弹性,发挥更大潜能。并引入商业赞助及其他增加收入的策略。因此今届是第一次有商业机构命名赞助。

  本届与金像奖、亚洲电影投资会联手举办“香港四月电影赏”(这也使得被影迷们称之为“电影月”),一起催谷三件盛事,但还是各有各做,做不到互相支援。

  电影节以《PTU》、《黄昏清兵卫》为开幕电影,《卡拉是条狗(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为闭幕电影。而为了纪念小津安二郎诞生100周年,放映他的三十多部经典电影,并出版了176页厚的特刊《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收录了佐藤忠男、大卫·波德维尔、黄国兆、野田高梧、笠智众等人的重要文章。焦点导演为刘镇伟与丹麦的戴丹(Dardenne)兄弟。

  一如既往,我的焦点还是在香港电影回顾,但邵氏名片大展(邵氏电影展延续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办的方式,并且由香港电影资料馆出版相关书籍,名为《邵氏电影初探》,收录了钟宝贤的《兄弟企业的工业转变——邵氏兄弟和邵氏机构》、周承人的《上海天一影片公司与香港早期电影》、石琪的《邵氏影城的“中国梦”与“香港情”》、陈炜智的《丝竹中国、古典印象——邵氏黄梅调电影初探》等重要论文,及整理出邵氏公司出品的一千多部影片的名单)多已看过,因此把焦点转移到为配合香港广播75年的“香港电台电视作品精选”,只是所选节目甚少,有点聊备一格之感。

  另外,今年增设火鸟大奖新秀竞赛,匈牙利片《打尸噎》获金奖,李扬的盲井(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获银奖。

  第廿八届(2004):

  今年的开幕电影是许鞍华的玉观音(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与李少红(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blog)恋爱中的宝贝(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但两片都反应平平。闭幕影片是蔡明亮的《不散》和法国阿伦·雷奈(Alain Resnais)的《不要吻在唇上》(Not on the Lips)。

  本届电影节中比较有看头的是起格斯·范·桑特(Gus Van Sant)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大象》(Elephant)和夺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野蛮入侵》(The Barbarian Invansions)。

  为纪念张国荣(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听歌)梅艳芳(听歌)的“同一天空下,热爱演绎爱”令人看得热泪盈眶,而焦点美指张叔平的作品亦吸引不少观众。焦点导演是金基德,但我对刘别谦(Ernest Lubitsh)与清水宏的回顾展较有兴趣。至于刚逝世的史丹·布力奇治(Stave Brakhage)与奥地利导演彼得·寇贝卡(Peter Kubelka)的前卫作品却并不是太多人捧场了。

  4月21日电影节闭幕日,艺发局主席陈达文宣佈电影节公司正式成立,并举行移交仪式,寄望明年电影节踏入一个新纪元。

  第廿九届(2005)

  国际电影节公司正式成立,又搬到湾仔新址。国际影视节亦搬到三月举行,与金像奖等八大电影活动合成影视娱乐博览,要制造一个“香港电影月”的声势,但对于普罗市民而言,金像奖有电视转播,电影节和独立电影展还可以买票入场,其他活动关我甚么事?

  本届电影节找到刘德华(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听歌)当大使及选为焦点演员,选映他的《毁灭号地车》、《法外情》、天若有情(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九一神雕侠侣(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赌城大亨之新哥传奇》、《奇异旅程之真心爱生命》、暗战(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无间道(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3(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终极无间》等十多部时代、类型、风格不一的影片。他还亲自为电影节题字(但他的题字并不刊在场刊封面而在内页)。而相关特刊中比较有看头的是张伟雄等的采访《专访刘德华》和张伟雄的论文《留住华采——追踪刘德华的演出选择》。

  开幕片是顾长卫《孔雀》和山田洋次的《隐剑鬼爪》,闭幕片是贾樟柯《世界》。数码修后的导演加长版阮玲玉(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是电影节焦点之一,另外较有看头的是木下惠介与孙瑜的回顾展。“珠三角:电影·文化·生活”的专题中,两辑《珠三角独立影像》展示了新一代中国电影录像工作者的潜质,也从影片中看到广东新貌。

  在添马舰举行的大型吹气银幕是吸引“街客”的绰头,用超大码银幕放映《功夫》,手冢治虫动画也很过瘾,但选映《飞跃海洋》Beyond the Sea)的剧情片却不太合适了!

  第三十届(2006)

  三十而立,又是电影节公司化的第二年,自然要大办一场。在电影节举行前夕,一个名为“香港国际电影节三十周年晚宴及《向动作指导致敬》之夜”的活动登场(后来还出版了《向动作指导致敬》的特刊,但其中除了张伟雄的《好动一代男——香港动作电影身份及身体的寻觅》和彭志铭的《武师系谱》两篇论文之外,其它的以访谈为主)。电影节“摆酒”真是三十年来头一遭,但我这个开荒牛却没有获邀出席,第二天看报才略知情况。在第一届场刊“出现”过的许仕仁,三十年后以政务司司长的身份出席晚宴及致词,又当了给刘家良、袁和平洪金宝成龙(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 听歌 blog)程小东颁奖的嘉宾。

  电影节的真正开幕日是4月4日,开幕片是《黑社会2:以和为贵》,那时金像奖也是“杀到埋身”,我因金像奖开会迟到,又忘了带请柬,兜兜转转找到戚家基才进了场,但只有第一排最侧边的座位,唯有放弃。今年的专题之一是银河映像十周年,但七年前才以杜琪峰做过焦点导演,香港电影圈的人才真的十只手指数得完?而回顾这三十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细看每年的场刊和相关报道,开幕电影来来去去都是许鞍华、杜琪峰、陈果,焦点导演/演员也是许鞍华、杜琪峰、刘德华、黄秋生等,香港电影台前幕后都缺乏接班人,情况严重。看来,香港国际电影节想做到全城话题,全民参与,但要普及又不能太商业化,的确是很难的事。电影节走了三十年,放映影片数量是第一届的六倍,放映场数是五倍,入场人次是十倍,平均上座率70%(最高曾达80%),已经是有很大的进步。在选片范围再开拓一点,宣传再做得深层一点,较少观众的平日日间场次可以尝试开发青少年观众,亦可做到培养新一代观众欣赏艺术电影,才能令电影节持续。不然旧的一批观众“退烧”后,便没有接班人了!

  第三十一届(2007)

  本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是以首届亚洲电影大奖作为开幕礼的,其号称“亚洲电影大奖评审团由十七位国际殿堂级电影专家组成,汇聚全亚洲各国电影精英,通过严谨公正的评选过程,颁发亚洲电影界最高殊荣。亚洲电影大奖绝对是香港开端口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性电影盛事”,不过,从实际的颁奖过程与结果来看,商业性的味道远远的超于对艺术的追求,而韩国电影《怪物》的抱得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四项大奖而成为最大赢家也成为很多影迷诟病的缘故。而由本届开始,香港国际电影节也包括了“亚洲电影大奖”、“香港国际电影节”和“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三个项目。(2007年年底,香港还举办了亚洲国际电影节,放映了集结号(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密阳(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等影片并展映李沧东的作品集。)

  本届电影节以新导演游乃海的导演处女作《跟踪》为开幕片,影片将“看”这个动作贯穿了始终,而也契合了“看电影”的行为,另一方面,《跟踪》也多次的强调到师承关系,这也在香港电影的“北望神州”的大背景里显得有些无奈。而另一部开幕片是朴赞郁的转型新片《电子人也无所谓》,但反响一般般。

  本届的焦点导演为香港B级影片的代表者邱礼涛,不但展映了他的性工作者十日谈(香港国际电影节32周年--影像香江之多元化发展)》、《降头》等影片,还在特刊《焦点导演:邱礼涛》一书中收录了汤祯兆、张伟雄、郎天等知名影评人的“独到精辟的评论”和“一篇历来最详尽、最贴身的邱礼涛个人专访”;另外,本届也与香港电影资料馆合作举办了逝世十周年的李翰祥的电影展(香港电影资料馆还出版了《风花雪月李翰祥》一书,收录了黄爱玲(听歌)的《峨眉抖擞,家园颓唐——李翰祥的文艺片》、邝侑华的《禁帏窥密——李翰祥电影中的清宫世界》、何思颖的《偷呃拐骗——李翰祥电影的洋洋骗术大观》、游静的《一场紧暖香浅的误会——李翰祥风月片对“女”与“色”的礼赞》等重要论文)。

  不过,整体而言,本届金像奖的喧哗超于对电影艺术本身的追求吧,尤其是首届亚洲电影大奖。

  结语:

  以一个最早功臣的过来人身份回忆三十一年的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发展,无论是平顺还是坎坷,还是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留下深沉的感慨。

  俗话说,三十而立。但是,年过三十的电影节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逐渐的暴露出一些问题,希望,明天会更好!

  陈柏生/文 阿木/整理

[上一页] [1] [2] [3]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